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2000字
2023-05-21 16:40:31.0 给教师的建议 读书笔记2000字 教师读书笔记2000字 357 浏览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2000字1
最近我阅读了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句话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愉快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作为教师一定要把爱心放在第一,对学生要有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我阅读此书时,脑海中不断浮现我读书生涯中遇到的两位恩师的身影,一位是我小学四年级时的语文老师----廖清华老师。四年级的我是个沉默寡言的小女孩,成绩落后。每次姐姐和弟弟捧着第一名的奖状回家,家人对他们极尽赞美,没人注意到角落里落寞的我。廖老师来了之后,她注意到了平凡的我,她夸我劳动积极,夸我的字写得工整漂亮,让小小的我内心第一次有了被欣赏的感动和喜悦。有一次期末考试之前,廖老师悄悄在我耳边说:“老师相信你这次考试肯定能突破自己,取得优异的成绩。”我坚定地点点头。廖老师的赏识和鼓励让我充满了力量。我刻苦努力,认真学习,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领到了人生中第一张奖状。我永远记得那一天,站在领奖台上的我是有多么自豪和喜悦!我内心更多的是对廖老师的感激。
另一位恩师是我初三时的英语老师----薛强老师。由于当时农村初中英语教育比较落后,整体英语成绩较差,在初三进入石亭中学之后,一开始基础薄弱的我学英语特别吃力。薛强老师善于运用赏识教育,他关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像我这种基础薄弱的学生。他经常点我回答问题,及时表扬和肯定我的每一点进步,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薛老师课后还经常无偿给我们基础差的学生补习功课,不厌其烦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并教给我们解题的策略和得分的技巧。在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终于把英语成绩提上来了,并在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醴陵一中。可以说,是廖老师和薛老师改变了我的人生,在那时,我就想,我以后一定也要成为像他们一样善于运用赏识教育的老师,成为学生生命中的光,照亮他们的人生。
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假如教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善意和语言去打动、感化、启发、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找到问题的根源,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另外,我们要关爱每一位孩子,尤其是“后进生”。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灵魂,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对孩子倾注全部热情,和孩子平等相处,给他们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爱孩子,就必须善于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孩子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
对小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者,他们更需要别人的肯定、老师的赏识和成功的体验。通过这些,才能促使他们产生一种内驱力,促进他们成就动机的发展,促使他们发现自己,看到自己潜在的力量和优点,从而满怀信心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不断争取成功。在我们班有个叫小志的男孩,在低年级时因为基础较差上课听不懂,厌学情绪严重,经常故意扰乱课堂纪律,成绩落后。他说,反正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他就是一个“调皮鬼”,是一个差生,那就干脆破罐子破摔,不想学了。我接手这个班以后,先找小志深入聊了一下,发现他内心其实是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的。但由于同学对他的刻板印象,经常嘲笑他,让他失去学习的动力,于是经常故意捣乱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为了让小志重拾信心,我先安排小志成为班上的纪律委员,让他协助老师管理班级纪律,当上了班干部。小志再也不好意思故意扰乱课堂纪律,而是以身作则,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在课堂上,我鼓励他积极举手发言,并及时表扬他的每一次恰当发言,肯定他的每一次小进步。小志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学习的劲头越来越足,终于把成绩赶上来了。现在的他变得越来越自信开朗,和同学相处得特别融洽。
细细想想,其实孩子犯错误时,他们迫切想得到的是老师的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孩子们正是通过不断从错误中吸取教训而成长,成熟起来的。其实孩子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假如我们讨厌孩子,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实质上就已经结束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场“及时雨”,滋润着一个个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2000字2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他还说:“凡是没有学会流利的,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小学阶段,最重要的能力是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100个建议中,涉及面最广的就是关于阅读。那么,儿童阅读要达到什么程度呢?用他的话说就是阅读自动化。什么是阅读自动化呢?就是阅读的时候会思考,思考的时候同时阅读。在作者看来,小学阶段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自动化的最佳时机,而小学阶段又以三、四年级最为关键。书中对于学生的阅读时间有着明确的规定,以达到学生应该具备的水平。
小学阶段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任务就是建构意义,增加阅读量。每个学段的侧重有所不同。小学低段主要以绘本、桥梁书等初阶书籍来引导学生阅读,重在让学生喜欢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小学中段是阅读自动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朗读不少于200小时,默读、视读不少于2000小时,学生要能在2小时内读完一本10万字左右的书。三、四年级每年阅读量1000万字左右,大约有100本书左右。从现行的课程标准来看,这一时期开始“初步学会默读、不指读、不出声”,就是在落实和培养学生在阅读量的积累上。五六年级则以精读为主,阅读有一定速度,默读读物每分钟达到不少于300字,学会短时间内阅读文本,并进行思考。整个小学阶段读阅读不少于1000本书,如果每学期按200小时计算,每月有40个小时,每天就要保证2小时的阅读时间。如此看来,我们的学生在阅读时间和阅读量上远远达不到阅读自动化的标准。
再来看看阅读质量,高质量的阅读就是有理解的阅读。那么,有理解的阅读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书中强调:“学生既然不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于是也就来不及思考,而不动脑筋,没有思考的阅读,只能使儿童的头脑变得迟钝。眼睛一刻都离不开书本的阅读,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感知任何东西,那么他实质上就是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正因为如此,这种阅读才不能称为有理解的阅读。”所以,我们在平时出现有许多难解的谜团就找到解释的原因了。比如,学生为什么会在阅读短文时丢分最多?学生为什么会读完一个片段后并不能恰切地归纳出其主要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强调阅读自动化,还特别重视书写自动化。他强调:“书写的自动化也有赖于阅读,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学生在第四学年的时候就必须要掌握有速度的书写的技能,做到能一边书写一边思考。”因此,审视一下自己所在的学校,有多少学生能掌握熟练的书写技能?有多少教师会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做到书写自动化?对于小学阶段来说,如果不能拥有自动化的书写能力,怎么能承载未来的学习生活?
自动化书写能力要如何培养呢?这与阅读训练一样,首先是量的积累,其次是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从三年级起,就要训练学生能笔不离纸地写出较长的词,能够眼睛不看练习簿也能写出词甚至短句来。当学生看着一个字时,不应考虑这个字怎么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书写的时候同时在思考。小学阶段,学生应当在本子上写过不少于1400页。
当然,学生自动化书写能力的形成,还与学生手部肌肉的灵活度有着直接的联系。为了让学生的小手能更加灵活,应多让学生做一些手工活动,参与劳动实践类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圆形、椭圆形、曲线、波浪线等稍有难度的线条,让他们从小就能进行平稳又精细的动作,从而为训练学生自动化的书写能力打下基础。
课堂上,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哪种状态是学生开始真正的学习?本书都有精要的分析。现在的课堂,缺乏让学生静心思考的时间,缺少凝心沉思的氛围。观课时,不难发现,课堂就在师问生答的对话中完成了,就在看似热闹的状态下结束了。你会发现,学生几乎不会提问。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呢?这对老师来讲,是一个很专业的考验。落实必须研究哪些知识放在课堂上讲解,哪些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文中这样说:“对事实的搜集和加工,这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的状态。即能动的状态——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体系中自觉地挑选出必要的规律性,特性和定义的状态。通过搜集和加工事实,学生就走上了自我进行智育的道路。形象地说,事实是支持思想展翅翱翔的空气。因此,请大家从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课程标准,你觉得选用哪一部分的事实放在课堂上讲,而把哪一部分的事实留给学生自己去搜集和加工。”怎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呢?把学生一个一个地喊起来回答问题,听听他们说些什么,然后把他们的回答拼凑成一个总的答案,就是学习了吗?这时,有的学生在回答,有的在旁听,只是调动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属于旁观者。我们习惯性地以为学生回答问题就在学习,殊不知,零碎的知识,远远不及每个孩子在疑问之时凝心聚齐地认真倾听老师完整的讲解。我们需要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在进行紧张的脑力劳动,所有的学生都在思考。
现在比较流行“海量阅读”这一词语,那么问题来了,海量阅读是指速度吗?答案是否定的,海量阅读并不是指速度。海量阅读就是一个量的积累,学生阅读达到一定数量后,其质量和速度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和保障。所谓“量变引发质变”就是这个道理。再来看看现在流行的“自主识字”,也是遵循这一规律,不必字字记忆字形、字字分析结构,当你与“字”多次见面后,无意中就记住了。这也就是心理学上“单纯曝光效应”。无论是阅读,还是书写,都需要保证一定的训练量,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也!在大量的练习中,学生习得方法、习得技能,熟能生巧,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2000字3
知识爆炸的时代,学习不仅仅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需要。作为老师,寒假期间除了及时跟进推进孩子们的寒假质量,陪伴亲人,更要与自己进行一番精神与心灵的旅程-----阅读。再次拜读《给教师的建议》,掩卷遐想,真真切切的感受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和对教育的高瞻远瞩,从中选自几条建议,谈谈我的想法。
一、思维可视,把握联系
在第61条建议《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中,苏老说道:解答训练儿童聪颖机敏的应用题,是激发大脑的内在能量和刺激智力使之活跃起来的练习。这些应用题是从周围世界的事物、对象和现象本身中产生出来的。我使儿童注意到这种或那种现象,努力使儿童看出目前对他来说还是隐藏着的、尚未理解的联系,促使他产生一种要找出这些联系的实质和弄懂真理的意向。人的积极活动和劳动始终是解答应用题的钥匙。确实,有些孩子在解应用题的时候,总是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无法把题中的信息和问题联系起来,或者是没有把所学的知识和生活架构起来,甚至还有无法和兴趣沟通起来的等等,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就要教会孩子们用儿童的“视线”同时把握住好几样事物、现象或事件,并且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联系此前的教学,倍感欣慰,如在新授“里程表”时,因往届的老师反映“里程表”不好理解,孩子们很难体会两个量之间的包含关系和差值关系。为了帮助孩子理解其中的奥秘,我借助存钱罐的生活情景,“为了培养奇思的理财意识,在奇思生日的时候,妈妈送给他一个存钱罐,三月份底存钱罐里有36元,四月底有59元,五月底有92元……”边出示情景,边提问题:请问奇思四月份存了多少钱?有的孩子直接说出59元,有的孩子则认为是23元,这一冲突一下子就引起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于是班里面分成了正反两方,怎么才能让对方信服呢?动手操作一下呗。可是没有带钱,又怎么办?用纸片代替(孩子们跃跃欲试,非常兴奋)经过一番操作,那些说是59的孩子不好意思的笑了……而我进一步把存钱罐换成家里每个月月底电表、水表的读表数,再到爸爸汽车行驶的里程数,在活动中丰富了知识的表象,同时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以直观的操作性强的活动为支撑,孩子们得以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就这样的亲眼目睹,亲身参与中一步一步的理解了“里程表”中的各种联系。很多时候,我们做老师的就是帮孩子们在事物与现象之间,知识与生活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枯燥的数学直观化,形象化、可视化。
二、挫折教育,提升责任感
苏老说:生活中有一个叫做“困难”的概念,有许多事要付出极大的体力和脑力,有允许做的事和不允许做的事,有值得赞扬的事和应受谴责的事,有道德高尚的事和卑鄙可耻的事。”遭遇困难才能给人打开通往幸福之路——这一点正是以责任感教育学生的技巧和艺术之所在。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好多孩子们在宠爱中长大,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父母把孩子时时刻刻都保护在自己身边,永远都将孩子置于自己的羽翼之下,事事包办,剥夺孩子们体验的机会,先来听一个故事:
就像故事里所说的从他人那里等到的经验永远不会为自己所用,也有人曾说过:每个人的经验不可复制,自己的经验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平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的给孩子们设置一些困难,要让孩子自己完成,而不是长时间地代劳,大包大揽看似是为孩子好,但实则是害了孩子,剥夺了他们独立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机会。另外,还要培养孩子正确看待输赢。我们有好多学习好的孩子,面对一次的失败就会一蹶不振。实际上任何的比赛和竞争都有输赢,在人的一生中会出现无数个胜败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正确看待输赢,无论对待学习成绩还是各类的竞赛比赛,都应该以平常心态去对待,有了平静的心态,反而能够让孩子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人生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万丈深渊。”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挫折的双重作用,认识到挫折并不都是坏事,应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以正确的方式去对待。
三、以劳育人,全面发展
无劳动、不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对培育青少年深厚的劳动情感、态度、价值观十分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单独的智育,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五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以德育为核心,共同服务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苏老关于劳动教育的光辉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劳动教育促进人全面和谐的发展;二是劳动教育给正在成长中的人赋能;三是劳动教育可以为幸福人生奠基,这三方面联系起来恰好形成了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而现在的孩子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长们爱护有加,有些家庭除了对孩子学习要求高一些,其他的家务劳动甚至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都是一手代劳,孩子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然而,这样的幸福生活,延续到成年,便可能是不喜欢家务、工作等等,甚至会发展成“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巨婴。从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这一点我们学校一直做的非常的好,给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实践劳动,比如一年级的擦桌子,整理书包,二年级的系鞋带,扫地,三年级的刷鞋,拖地……高段的孩子设计的整理冰箱等等,并且每个月还有一次劳动技能大赛,在一次次的劳动比拼中,孩子们身体力行用劳动的具体形式诠释着劳动的意义,在增长技能,吸取力量,重塑人格,真正的达到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来说,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会继续的精读这本书,慢慢领略书中的奥妙。
上一篇:人生由我读后感1000字
下一篇:红岩读书笔记9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 828人浏览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77年。 在该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分条列出了100条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处理学生的家庭作业整个教学流程,也包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