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5000字
2023-09-21 15:19:43.0 我怎样教语文 读书心得5000字 于永正作品读书心得5000字 247 浏览
读罢一本好的专业书,是一定要留痕的。留痕不至于"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去",最终两手空空。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回忆了作者五十多年从事语文学科教学的经历,除了有对语文教育的认识,更多的是语文教育实践一一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实录是最生动的教学论文,是最鲜活的语文教学法。读者从中可以看出于老的教育观、语文观、学生观,乃至于他的性格、为人和其它的方方面面。是实例,也是故事。
本书由四辑组成,分别对应四个话题:1.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2.教语文,其实很简单3.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4.关于作文教学脉络清晰,指向性强,意蕴深厚。在这里,我把它归结为4个关键词:
(一)守常
语文教育究竟应该为学生留下的,也即小学语文教学要守住的,便是"常”。"常"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哪些是不变的″常"呢?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是不变的。我们的古人对语文教学的规律已经摸得很透了,"熟读、精思、博览、多做"是古人对语文教学规律的高度概括。
而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老师。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得是个"文化人",以"文"化"己"。这个"文"主要指读书,另一方面是以"艺术"化"人",语文老师要有点艺术细胞,如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细胞多的人,语文教学一定会充满灵性。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是个"思想者"。把"思考"所得形诸文字,可以使思考更缜密、更深刻。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应当善于与人交流。多与同事交流,如果"谈笑有鸿儒"与专家交流更好,经常读报刊杂志也可使人茅塞顿开。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最会珍惜每位学生的宝贵时间,"少做题,多读书"才是正道。每个学生都不是盛知识的容器,他们是"人",需要尊重、呵护、鼓励、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所以一名语文老师,眼睛不要直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他的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这才叫做完整的、成功的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应为学生留下一手好字。一个人连字都写不好,还能成什么大事?写字与做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家喻户晓的岳飞小时候在沙子上练字的故事就是很有力的证明。"字无百日功"。通过练字练出恒心,练出坚毅品质的不乏其人。1962年,郭沫若在《人民教育》发表了关于写字的题词: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行,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逐渐免除这些毛病。郭老言之有理,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啊!
语文教育也应留下一柱熏香。学语文是个慢功,是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也就是熏陶的过程。读写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是学生自己在大量的长期的读与写的实践中形成的。课堂阅读教学中节节练读、课课练写,火候到了,岂有熏不透的道理!运用语言文字,说到底是一种习惯。习惯成自然。一旦"熏"到"自然"的程度,就意味着成功。
学习语文的过程,是一个听、说、读、写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过程,鉴于此,有人说语文教学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这个比喻是很有道理的。学语文是为了"文化"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的过程,而"文化"学生,只能在读中"文化",以阅读教学的"披文以入情"为例来解读:"披文"就是读进去。老师只是在学生不易看出来的要紧处、关键处、精彩处做些适当的点拔、讲解。"入情”,则是悟其意、悟其情。语言得到发展,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这就是"文化"。
(二)至简
实践证明:遵循教育之道,大道至简,教语文无非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教语文和学语文一样,不外乎一个"读"字一一多读书。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发兴趣,教给方法,教学生多读书;从学生的角度上说,自己要多读书。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当然,对一开始不愿意读书的多数孩子,可以采取点强硬措施,一旦尝到了甜头,有了兴趣,养成了习惯,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水到渠成了。真的,只要我们教师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行语文教学规律之道,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
于老把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积淀成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重情趣包括两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做到对学生有情,得有好的师德,有较好的个人修养,要善良,要有丰富的情感。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意性。说到底,把课上得有情有趣,是由老师的综合素质决定的。重感悟首先要悟其语,悟其义,语言文字的障碍要基本扫除,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怎么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重积累即语言的积累,重视读背和课外阅读,坚持做读书笔记。重迁移主要指语文教学中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于老的做法是: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要"四管齐下";对家长,两个字:动员。动员他们为孩子备书柜,刻藏书印章,买课外书,订报刊。由读到写的迁移即重视作文训练中的仿写、小练笔,大量读写,读写结合。重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习惯的养成不可忽视老师的影响,"影响"即"身教"。
教语文还要有积累的意识,学语文好比攒钱;这个″钱"要天天攒,天天花,一直到老。另外,教师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中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和巨大作用。示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其学习动机,而且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消除其畏难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练一手好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出漂亮的文章,在听、说、读、写、书等方面为学生做好示范和表率。
(三)出彩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课堂教学同学要出彩。因此多数教师每拿到一篇课文,还没读两遍,便考虑怎样上出"彩"来一一做什么样的课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发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读",企图以花架子来制造"亮点”。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于老归纳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老师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教师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它如教师的讲解和板书字迹等。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当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当然,指导学生把字写好,也是亮点。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具体点说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于老认为教师得有咬文嚼字的本领。哪里是重点?哪些词、句是关键?教师不但要逮得准,还得读得进(体会好)、讲得出。于老不管多么忙,每学期都要求自己认真钻研2~7篇课文(尽量做到每单元一篇),把它上成"精品课",上成学生喜欢的、难忘的课。让学生从这些重点课中体会、感受语文的魅力,学会方法,做出兴趣,喜欢语文。这应该算是最高级别的"出彩"。
(四)为文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成败的关键。于老在作文教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学生喜欢他作文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他自己喜欢作文,经常动笔写点东西,因而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就得心应手一点。二是于老从初中就养成了动笔的习惯、观察思考的习惯,老师发现得多、思路开阔,为学生提供的素材就多,学生的思路就会开阔。这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老师喜欢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次于老特别重视作文批改和作文评讲,批改的过程就是发现闪光点的过程;评讲呢,则是"放大"闪光点。作文评改时,要用不同的尺子量不同的学生,肯定学生点滴的进步。作文教学中,于老第一抓"大典型"一一作文优秀者,第二抓"小典型"一一哪怕只是用得恰当的一个词,只是写得漂亮的一句话或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结尾,他都加以"放大",在全班同学面前大力鼓吹。当然,这些"小典型"的标准也因人而异。
写作也有它的规律。第一,多读书。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受它的"利息"。第二,多积累生活和感受。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到社会中、大自然中去,还要给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好奇心,并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会"感受。第三,多做。一星期一篇就差不多了。
于老也很重视作文批改,但改得不细。主要看闪光点,看精彩处。红色波浪线和圈圈随处于见,"总批"的话很少,但"眉批"较多。作文收上来,有三条必做:一是浏览一遍,二是记下精彩之处,三是打分。学生最关心的老师给多少分,画了多少波浪线,写的什么评语。于老也提倡每篇作文让学生先互改,再自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很了不起。
于老有写"下水文"的习惯,因为一"下水",哪里深哪里浅,便心中有数了。从构思到写作,那过程心里自然也有了。写"下水文"不是让学生抄的。"下水"的目的首先在于了解题目的难易,怎样写才好。"下水文"要念给学生听,为学生示范。可以选择在学生"尝试错误"之后,针对问题读"下水文"。但对于比较难写的作文,边讲解写法技巧边示范读,能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点燃写作的激情,事半功倍。"下水文"要以教的学生中极其普通的一员的身份或心态去写,尽量写身边的实在事,写得有"孩子气″。语言要准确、浅显、畅达,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叙事状物上,力求富有儿童情趣。若能注意文章意境、文章的韵味,努力做到淡而有味会更好。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关于作文命题,于老有灼见。作文命题忌大,忌空,否则学生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于老的命题法题味盎然:他让学生写自己,先把一个"我"字写在黑板上,学生表情漠然,几乎没有反应。他又在"我"的后面加了"这个人"三字,用几种不同的语气读了这个题目,个别学生笑了。然后于老又不动声色地在这个题目前面分别加了"嘿"、"哈"、"咳",教师稍加点拨,分别让学生读,学生个个表情生动、丰富,已定位好自己,三选一,伏案疾书。实践证明,题目出得好,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效果会更佳。因此,作文命题要化大为小,化整为零,让学生一看便有兴趣,便很动情,产生写的欲望。少了趣味性,就像做菜少了油盐,提不起人的胃口。
"三维一体"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体现,于老也有高见:情感、态度同样是最重要的,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放他一马,先让他写,敢写乐写了,再指出不足。一棵幼苗,才长出三个杈,就急于剪枝,说不定会使它枯萎。这与我国古人提倡写"放胆文"一脉相承。作文教学更要重视过程与方法,即"作中指导"一一不断修改、不断完善。重视读写联系,学用结合是作文一个更大的"过程",甚至需要一生去完成。作为小学生,把表达的意思写具体明确,写得文从字顺,这种基本能力要培养,要具备,所以要花大力气训练学生把文章写通顺。
掩卷深思,于老成功的秘诀可概括为两个字:一个是"悟",他用心思考,明确目标;另一个是"做",就是他一直在努力,自己的命运自己掌管。于老的课至简至朴,凸显一片匠心,在那平实细腻的文字里,有一种成色素朴的情怀。这本书无论从思想的、艺术的、学科的、心理的维度去剖析,都是浑然天成的。捧读,如沐春风,如望秋月;照做,您也能成为未来的名师。
上一篇:城乡中国读后感15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我怎样教语文
于永正教育 387人浏览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论文精选,主要谈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中的这些文章围绕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师的上课、备课,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写作教学等展开,系统阐述了作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