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
2023-05-31 15:08:14.0 乡土中国 读书笔记1000字 费孝通作品读书笔记1000字 407 浏览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1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它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作者从乡土本色、文字、社群关系、道德、统治方式、权力性质等方面来具体分析个人在乡土社会中的地位、个人与家庭、家族、群体间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等,通过比较全面的分析观察来显现各种各样丰富而又独特的乡土文化形态中的人伦与社会关系。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农业社会中的特有现象,中国几千年来在这种文化形态中培养起了独特的中国人、独特的国民性、独特的文化性格。乡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传统性特征代表,是每个试图深入了解中国的人所无可回避的。
费孝通先生在书中提出了的几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观点。
其一,他阐释了乡土社会中,为何文字是多余的,重点是乡土文化的特殊性,即乡土文化的保守性、封闭性、滞后性。乡土文化只需横向的熟人或纵向的世代之间经验的传习,“祖先们在这地方混熟了,他们的经验也必然是子孙们所会得到的经验。”经验的传习,形成一种稳定的、内向的、封闭式的“记忆”,依靠这种记忆作为维持文化及其传承的纽带,使得本已趋向稳定的文化愈益趋向稳定。
其二是社群关系——差序格局的提出。社群界限模糊不清,归因于松散模糊、范围伸缩不定的乡土性人际关系,中国人际关系的亲疏、交往范围的大小依特定情况而变化,伸缩自如,人际关系分量不同,也显得松散,就像一块石头投进水中激起的涟漪,自己就是中间的石头,人际关系强度由里向外依次递减。而这一人际关系状况又来自“自我主义”,即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以“己”为中心来“推己及人”的处事方式,形成了与西方文明截然相反的社会环境,鲜明通俗同时一针见血。
另外,还有关于统治方式与权利性质的观点: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在乡土社会中,更强调长幼秩序,以超越家庭功能的家族来参与社会的事务的。作者指出过去讲中国是“人治”,是不确切的。在乡土社会的中国,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出现,并由传统来维持。礼维持了一个稳定的、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的社会的,给中国历史和现代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乡土社会对中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高速发展变换的现代社会,“乡土”如何结构又如何重塑?当代中国如何在几千年深厚的土壤中拔起腿,迈步前进?在启示之后,本书又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思考。想要理解中国,也唯有看清乡土中国。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2
《名实的分离》这一章有这样一段话——“容忍,甚至奖励,反对在同意权力中才发生,因为同意权力建立在契约上,执行这权力的人是否遵行契约是一个须随时加以监督的问题。而且反对,也就是异议,是获得同意的必要步骤。在横暴权力下,没有反对,只有反抗,因为反对早就包含在横暴权力的关系之中。因之横暴权力必须压制反抗,不能容忍反对。在时势权力中,反对是发生于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上,但是有时,一个社会不能同时试验多种不同的方案,于是在不同的方案之间发生了争斗,也可以称作“冷战”,宣传战,争取人民的跟从。为了求功,每一个自信可以解决问题的人,会感觉到别种方案会分散群众对自己方案的注意和拥护,因之产生了不能容忍反对的“思想统制”。在思想争斗中,主要的是阵线,反对变成了对垒。”这段话是我看《乡土中国》比较难懂的地方,以下是我思考后的理解。
容忍,甚至奖励,反对在同意权力中才发生,因为同意权力建立在契约上,执行这权力的人是否遵行契约是一个须随时加以监督的问题。
——同意权力的含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过长时间的磨合、相互协调所形成的一种共识。注:(容忍,甚至奖励,反对)并列。因为要磨合,所以要容忍,磨合过程中自然有反对的声音。在同意权力中,双方在交易,以求和平的状态,所以要通过奖励让彼此的契约生命力更加持久。
而且反对,也就是异议,是获得同意的必要步骤。
——先有冲突的很多方面,然后他们为了维护一种相对的和平就签订了契约,选取其中一方作为权力的执行者,这种权力的行使就是同意权力,所以冲突和反对是同意权力的必要步骤。
在横暴权力下,没有反对,只有反抗,因为反对早就包含在横暴权力的关系之中。因之横暴权力必须压制反抗,不能容忍反对。
——横暴权力的含义:国家暴力机器,国家的法律意志,这种权力天然带有压迫性质,带有强制性和无条件限制。反对是带有协商意味的,然而国家暴力机器绝不和你进行商量,所以被压迫的阶级只有进行反抗。国家暴力机器为了维护自我的统治,因此要压制反抗,也不允许反对的存在。
在时势权力中,反对是发生于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上,但是有时,一个社会不能同时试验多种不同的方案,于是在不同的方案之间发生了争斗,也可以称作“冷战”,宣传战,争取人民的跟从。为了求功,每一个自信可以解决问题的人,会感觉到别种方案会分散群众对自己方案的注意和拥护,因之产生了不能容忍反对的“思想统制”。在思想争斗中,主要的是阵线,反对变成了对垒。
——时势权力的含义:社会变革时代特有的产物,在新旧交替时代站出来给人们指路的“英雄“人物,因此而发生的一种权力。
联想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共产党和国民党,两个党派运势而生,但是一个社会终究在一个阶段只能试验一种方案,马列主义或是三民主义,所以它们为了争夺主导权进行了斗争,它们也都认为加入了一个党派以后不能再加入另一个党派,因为彼此的思想不同,思想是统制的重要武器。它们之间的思想不同,党派之间的反对也就是对垒。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000字3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的颁布实施,我又重拾农业方面的书籍,试图了解当前开展农业农村工作的社会背景,与费孝通老先生所讲的农业农村乡土社会有哪些不同。
一直以为反映社会学的书籍,应当比较抽象,但读费老的书籍一点都不觉得,反而非常生动,语言也时不时透着一股幽默的智慧。比如费孝通老先生说“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生动形象地概括出乡土社会的相对固定的特征。是啊,农民与乡土有很深的情结,这种情结不只是因为乡土能够让农民“向土里讨生活”,更是情寄于此地,祖上祖祖上的亲人都葬在这里,当下的人过着过去人过着的日子,现在人守候着过去人守着的地方,好像时间空间都在这里停止了,转动的只是人,继承了李四长相特征的李小四接过李四的接力棒,世世代代,继续耕耘着这片土地。在这样的一片土地上,历史真的不是很重要,发生在李四和李小四身上的事情差别不大,差别大的成了“轶事”,流传下来。
回忆一下,乡土情结确实影响者我们的文化(所谓“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记得小学语文课外读物曾经有“名人轶事”,还有成语故事,这些故事都引人入胜,讲着历朝历代的事儿,但每每想起,我总是对时空产生模糊印象,再回忆一下,原来之所以印象模糊,就是因为当时,这些“名人轶事”、成语故事也只是对时间和空间模糊处理了,时间通常会说“一天”“一日”“在某人9岁那年”“有一年”“清末”等等,空间通常会说“中原”“私塾边”“在路上”等等,没有时空差别,只是对事件的描述。中国人读到这些没有困惑,估计翻译成英文,外国人读来一定满脑子困惑,什么时间?在哪?谁?都有什么人?当时社会环境、条件怎么样?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等等,一堆的问题等着。
费孝通老师对于语言也是非常有研究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往往让一些感性认识过于强大的人感觉到失望。他说,“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由此,我才深刻认识到原来文字并不能和语言划等号,白瞎为写不出一点点文字来,痛苦了好多年。在乡土社会,文字并不是必须的。
最后,我发现书里面说到了一个词语“面对面的社群”,让我想到了“面对面建群”,我想费老是早于微信很多年谈到面对面社群这个词汇的。难道微信里面的生态系统,也仍然跟乡土社会的关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书虽已读完一遍,问题继续思考中。
上一篇: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读后感800字
下一篇:小小心愿观后感5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乡土中国
费孝通社会学 750人浏览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