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

2023-03-16 16:34:45.0 乡土中国 读后感1000字 人文书籍读后感1000字 386 浏览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1


  岁月之路平阔,时有星光闪烁,照亮山河万朵。从大河边缘走来,我们的民族与乡土的联系千丝万缕。屈原遥望姊归,洞庭波兮木叶下;木心怀想乌镇,五十年未闻美乡音。他们都在遥远的他乡,以赤诚的爱眷恋着乡土里的家乡。家乡是每一个中国人永远的根。

  乡土社会有着独特的温度和厚度,费老在“乡土本色”中写道,“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而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人口的不流动性造就了乡土社会的熟悉性。个人因此在社会中获得信任和帮助,而乡土社会是现代社会的前身,在这样漫长的社会,温暖人情随处可见。

  热爱乡土社会者正是能于平凡中俯瞰乡土的可贵,进而在传统的安稳中感悟乡土别具一格的升华。迟子建出生在大兴安岭,春日森林里的嫩绿,夏日林间缤纷的野花,秋日五花山的灿烂,冬日冰河的苍茫,沼泽上的水鸟,林间的溪流,那是她的乡土。路遥有言:“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得要为他那个世界的存在而战斗,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这些平凡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乡土社会里平凡的人们,创造了独特的“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好似一圈圈波纹,乡土的社会格局由此展开,这个不平静的世界也创造了以传统维持的“礼治”,是乡土的平凡,创造了社会的可贵升华。

  进而言之,热爱乡土,以乡土为根是文化自信的一种显性表达。乡土,不仅仅是一方土地,更是一种文化。高山之巅,大江之渊,我们塑造了以土地为根本的文化,我们扎根在大地上,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合一。“我们一切情感,理智上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钱钟书如是云,而这个安顿归宿便是赖以依靠的乡土社会,文化是乡土的内核,而乡土成了灵魂的居所,乡土社会恰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内心需求,不啻为中华特有的文化自信。

  诚然,乡土社会自有其弊端。《从欲望到需要》中提到:“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只依经验,毫无创新,会导致生产力停滞,唯有转变为现代社会的知识,依需要做计划,依科学定方案,方可规避风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代在发展变迁,乡土社会也在一步步向现代社会发展,但读懂乡土社会,就读懂了过去,读懂了过去,才可更好地规划未来。我们见证了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下东方古国的笃行不怠,踔力奋发,我们更应以乡土为根,热爱乡土文化,在奔跑中成长,在历练中蝶变。

  乡土为根,抽穗拔节;心中有爱,未来可期。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2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乡土中国
  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如一扇窗户,打开了通往乡土社会的亮光,较为全面的展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面貌,让我们真实的了解到具有“乡土本色”的“乡土中国”。

  在乡土社会中,土地是农民的命根。生活在乡下,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生于斯,长于斯,粘着土地,以农为生,世代相伴。土地孕育着生命,生命因土地而得以延续,割舍不断的乡土情结在热恋的土地上开始生根发芽。

  农民离不了土地,就像鱼儿离不开水。正如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塞冬和大地母神盖亚的儿子安泰一样,只要身体不离开大地,他就拥有无穷的力量,永远无法被打败。农村的生活简单朴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饭时,不用吆喝,齐刷刷地走出家门端着瓷碗,往门口土堆上一圪蹴,边吃边聊今年的收成,聊地里庄稼的长势。晚上下地回来,洗去一身的泥土气息,睡在土炕上,伴随着鼾声进入甜美的梦乡。

  这种神仙般的生活,正如陶渊明笔下描绘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那般美好。这种文人墨客的理想栖息地,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便只能化为美好的回忆。

  由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为了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鼓励土地流转,农村发展通过转让一部分土地吸引资金和人才入场。一时间,曾经绿油油的红土地上,高楼林立,工厂拔地而起,农民得到了眼前的福利,却失去了伴他们成长的这片土地。大批的农民被迫离开家乡,成为了城里人。年轻人年富力强,打工的机会自然多,影响倒是不大;但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老人却像失了魂一般,缺少了精神支撑。没有朋友,不熟悉环境,找不到泥土的味道,满身的不自在。住在钢筋水泥浇筑而成的大房子里,看着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除了不自由,更多的是煎熬与孤单。

  费孝通说过,向泥土讨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动的。乡土中国的老农,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守着仅有的一亩四分田地,伴随着四季的转换,遵循那份淳朴的传统,主动维持着“礼”的规范。农民没有了土地,就像人没有了思想。思想或许有一天会改变,但热恋的那片土地再也没有了,短视的目光造就了农民的困境,他们像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

  土地在我们脚下,普通、平凡而又慈悲。无论身在何处,官位多高,最终还是选择落叶归根。土地有生命,以应天地心,寸土寸金,愿我们在追逐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乡土社会一份纯真,守住那份情怀和温暖。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3


  何为乡土?

  费孝通在书中认为,乡土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乡下人离不开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主要的谋生方式,土地在农民眼里是跟生命同等重要的东西;二是不流动性,并不是指人员的居住地是不变的,而是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三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特点就是人员的变动十分缓慢,迁出迁入的情况比较少见,因而乡土社会是熟人之间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知根知底,从而会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但是乡土性只是对乡土阐述的一个方面,费孝通用了一本书都说不尽的东西,我们也不强求概念,我们只需知道,现在的中国社会仍是乡土的,仍保留着古老的独特的文化属性,中国人不管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从根本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乡土特点。第二个部分又谈到了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意义。作者认为,乡土社会中的文字是不必要的,“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乡土社会的稳定结构导致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接触的人员网络比较简单,加上生活方式的单调,语言足够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文字则显得过于麻烦和多余了。

  第三个部分谈到差序格局。这个部分对我来说十分难懂,在中国的社会中,个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圈子的中心,通过个人向整个关系网传递信息,有自我主义的特点。其中我认为比较有意思的就是“人治社会”的概念。中国是法治国家,但是在乡土社会中最有效的维护秩序的方式并不是法律,而是人伦。往往人际关系会限制自己违反秩序的行为。差序格局的特点在营销中有很大的作用,除了比较官方的广告投放之类的,我觉得拼多多也算是很好的利用了这一点(不知道理解的是否透彻)

  然后是家族和男女有别,到此的视角突然以家庭为主体放大。中国的家庭以父系大家族为特点,是连绵延续的,从而在生儿育女方面中国人的重视度极高,对子辈成员的感情婚姻问题也比较在乎,才会出现早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而男女有别则认为男女之间不必求同和相互了解,在生活和精神上产生一种隔离,防止出现激动性的感情(这一点我也不是十分理解)

  最后几个部分都写到了乡土社会中的决策和权力结构,以“礼”的社会规范来调节秩序。作者还认为现有司法制度的缺陷是破坏了礼治秩序,难以建立有效的法治秩序。权力的归属有四种形式: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社会变迁中所发生的时势权力。其中的长老权力我认为是比较广泛的,乡土社会中有名望的长辈话语的执行度很高。

  总而言之呢,这本书看的比较累,专业度比较高,加上这种社会学的作品很少接触,所以费了很大力气看完,也不太能够理解透彻里面的一些概念。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后感1000字4


  翻开这本书之前,我望着“乡土中国”四个字思考了许久,在这次神游中,我的思绪回到了遥隔万里的孩提时代,我看见外祖父笔直的腰身在面对黄土地时毫不犹豫的虔诚,我看见邻里舍人感知四季迭替时的敏锐,我看见河边的那棵柳树就这样静默着,从春天的第一缕风到冬天的最后一场雪。我又猜测,会否如李子柒视频中那般,把每一株植物的生命都化成“松花酿酒,春水煎茶”的清词丽句,把每一抔黄土的脉络都细细捋清,留下无限的遐思呢?我又忍不住想,会不会只是历史课本上讲过无数遍,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的某种延续呢?

  当我终于翻页,拜读,合上书本,才把我那自以为是的认知打碎,重组。

  很多时候,人们的想法总是这么奇怪,在歌颂祖国时,“神州大地”成了赞美的词汇,我们高声呼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可转身之后,阳春白雪就是高尚,下里巴人就是低俗,“土”从具象的厚实的物变成了抽象的贬义的词,我回头看了看幼时跑过的田间地头里一垄垄鲜活摇曳,村舍里日升日落下谈不完的三餐四季五斗米,想要开口反驳却止了言,忽然想不如就着乡土聊聊乡土。

  大抵是稳定的河流里一圈圈散开的波纹吧。我从久居乡间到偶尔回访,无论什么季节,无论房子、道路换了怎样的新颜,一踏上这片土地,熟悉的感情便油然而生,这便是读到的“熟人社会”吧,我们只是站在村口自动续上了未完的天,无需文字,三两句都是剪不断的联系,“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是一代代人的写照,偶尔的离开啊也折不断这根。

  大抵是传统的高山上古老的枝桠吧,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大意是每一代人生活的真正开启都是从把他们的父辈送上山的那一刻开始的。或许听来不免悲凉,细想又难以驳斥,尤其是在所谓乡土社会,传统的父子间的默认,前车之鉴的教训与经验,见证无数沧桑的大树,皆是不同于西方社会的独特文化,而恰恰是这些让我们脚下的土壤带着传统的气息哺育新生命,又授予这些生命既定的传统。

  又或是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描述呢?我想可以是感性,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理性与客观,在礼治的潜移默化中自成一套规矩,让整个社会井然有序。我想可以是绵续,在时代发展的今天,她还独留自身风采,文明的脉络绵续不绝,倒有几分世外桃源的意味。

  读完之后,我企图为乡土中国这几个字来个分析,辗转许久,只得出这几个词来——稳定,传统,感性,绵续。心中汹涌千言,下笔却顿住,想来还是悟力欠缺,至此感叹读书一事,读社会一事,还得潜心钻研。

  脚下大地默不言语,在物换星移间给人最贴近心脏的温度,而乡土二字几经咀嚼便是草木的清香,几多抚摸都是山河的温情。虽是乡土一瞥,却能看见文明的缩影。


1 2

书籍简介

  •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费孝通社会学 744人浏览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