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读书心得1000字

2023-07-25 15:27:11.0 呐喊 读书心得1000字 鲁迅作品读书心得1000字 342 浏览

鲁迅呐喊读书心得1000字1


  最近,我读了鲁迅的《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14篇小说,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现实。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它真实描绘了社会生活,对旧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观念进行剖析和否定,表达了他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尊敬的作家。在他作品中,《呐喊》是重量级的小说集。读完后,我有几篇印象比较深刻的文章。《狂人日记》是第二篇,“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铺子”体现作者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斗争;多处心理描写,将狂人的臆想表达的淋漓尽致。全篇写“吃人”,真正吃人的正是满口仁义道德的封建礼教,作者通过狂人之口巧妙的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残害和束缚。“历史没有年代”更体现出“吃人”的现象是普遍存在于历史中的,并非某个年代所特有。“吃人的是我哥哥”指出,无论是否存在亲缘关系,都逃避不了吃或被吃的命运。揭露封建家族制度的危害,也将整个社会归结为“人吃人”的社会。第八篇中,一连提问既体现狂人的偏执与错乱,也反映作者对真理的苦苦探求。看到“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舐”时,我感到恐惧,并对这些人感到深切同情,作者列举了从古至今吃人的事例,增加批判力度。人们得了病,不去吃药治病,而是听信传闻,吃人血馒头。这体现当时人们的愚昧无知,也写出当时人们可怜与悲惨的处境。真的难以想象,鲁迅先生能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中写下《狂人日记》。

  看到《药》时,令我更加震惊。《药》主要叙述了华老栓一家的遭遇:老栓买人血馒头,小栓吃人血馒头,老栓爱子心切,深信用人血馒头能治儿子的病,但他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道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体现他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的往下滴”写出旧时迷信以为人血可以医治肺痨,刽子手便以此骗取钱财。店内的环境描写烘托老栓对人血馒头寄希望的高兴心情,同时与小栓病入膏肓的情态形成强烈对比,揭示老栓夫妇的迷信,也预示可悲的结局。后几篇则是另外安排的一条暗线:革命者夏瑜被杀和夏四奶奶上坟。两条线索在上坟这一情景中交织在一起,构成华夏两家共同的悲剧,也完成了作者对民众麻木愚昧和革命者悲哀的感叹。
呐喊
  《明天》是鲁迅先生探究封建社会妇女悲惨命运的一篇代表性小说。因为带有未知和不确定性,明天总是被我们赋予了神秘的色彩,我们憧憬明天,期待明天,渴望明天,把希望统统寄托在明天身上。可《明天》通过描写单四嫂子失去独子的过程,展示了封建制度及其道德体系对人尤其是对底层劳动妇女的残害与压迫,抨击了黑暗的封建社会的人情冷漠与世态炎凉。小说中单四嫂子曾多次麻痹自己,幻想明天会变好,但她的悲剧是由那个黑暗的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只要封建制度一天不废除,她的明天又怎么会有光亮呢?

  读了这本文集,我的感悟很深刻。任何顽固不化愚昧不堪的思想都经不起时代潮流的冲击,社会必将迈步向前,人们的思想必将得到进化,我们也应该对旧社会的底层人民表示同情,也更应该珍惜今天,珍惜当下!

鲁迅呐喊读书心得1000字2


  1933年,鲁迅为他已经出版十年的小说集《呐喊》题了这么一首小诗。在这首诗中,鲁迅感慨了自己弃医从文以来所遭遇的种种挫败,他感到了时代负于自己身上的悲凉。写这首诗时如此,十年前,二十年前更是如此。《呐喊》的意义无需再赘述,它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开创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文学界、史学界对于作者鲁迅的研究早已成为了一门显学。但是在鲁迅“呐喊”了近一个世纪里,世界似乎依然在鲁迅笔下的鲁镇里徘徊,孔乙己式迂腐、人血馒头的愚昧、阿Q精神依然为人们津津乐道。时至今日,在《呐喊》问世的第九十五年,它又给我带来了什么?

  或许是惊心罢,“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里描述了各种各样的幻想:用讥讽的眼神看他的狗,为他看病的医生特意假扮的刽子手,道貌岸然的哥哥。然而竟然也许自己就曾在无意中吃过自己妹妹的肉。人可不就是这样卑劣的生物吗?想吃人却又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甚至强行加上去。即使是认识到自己这一点的人,也不得不迫于无奈加入到吃人的队伍里。人人都是被害者,人人都是刽子手。

  或许是悲怆罢,“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明天》里单四嫂子在鲁镇没有人同情她,没有人向她伸出援手,幼小的儿子是她精神世界里唯一的寄托。然而,隔壁老拱、阿五是沾染了油滑之气的酒肉之徒,王九妈与咸亨酒店的掌柜、抬棺木的脚夫,一干人等,在办完宝儿的丧事以后,吃过晚饭便回去了。没人怜悯她的痛苦,没人体恤她的孤独,她生活在热闹的人世间,却仿佛处于一片荒原。人们从死人的悲惨事件中,各得各的好处,然后各谋各的生活,孤单的单四嫂子则什么都没有了——她没有明天。

  或许是愤懑罢,“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阿Q正传》中阿Q在一次次实际生活中所受的打击、凌辱中,在“自尊”无法维护的、屈辱的境遇中,只得求于“追求思想上的安慰”,阿Q就用精神胜利法来弥补他的实际失败。阿Q的病态是旧社会造成的,是旧社会病态的反映。阿Q正是旧中国病态社会的产物,是几千年来封建专制主义的愚民政策、等级制度的产物。阿Q的命运是悲凉的,愚昧的,更可悲的是他无力改变,甚至无法认识到这种窘境。那些“革命党”侮辱、嘲笑、欺凌阿Q,但本质上与阿Q毫无区别。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时代的我们也从来没有逃离过麻木和愚昧的洪流。我们沉溺在广告、商业电影、肥皂剧的幸福幻影里,以为温吞一般的麻木就是幸福。所以我们总期盼着有一个革命来拯救自己,这革命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婚姻,我们以为只要向这个方向走就能够得到胜利,最后得到的仅是一次又一次的幻灭。

  一生不曾屈服,临死还要战斗

  字字句句里读到的是掩在愤怒笔下的绝望。先生骨子里对时代是悲观的,他警惕循环往复的历史,昔日的革命者在革命成功后迅速腐化,结果还是重复上一个王朝的命运,启蒙是难以深入底层大众的,至于国民性更是根深蒂固的存在,即便如此他还是选择呐喊。因为“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因为“从来如此,便对么”,因为“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他的心中有块垒。我国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独行的爱国民主先驱章乃器赠与鲁迅先生的挽联上,用十二个字道尽先生这一生----“一生不曾屈服,临死还要战斗。”

  在《呐喊》问世了九十五年的今天,时代变了一茬又一茬,战场换了一个又一个,然而“幸福”的泡沫越胀越大,先生的呐喊声犹然回荡在耳旁,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依然要读鲁迅,面对这个幸福泡沫,总要有根针,来给它泄泄气,让人清醒清醒。以先生在《热风》里的一段话作为结尾或是警示: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1 2

书籍简介

  • 呐喊

    呐喊

    鲁迅小说 319人浏览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