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1200字

2023-03-07 14:46:12.0 乡土中国 读后感1200字 人文书籍读后感1200字 361 浏览

乡土中国读后感1200字1


  “礼”向来是文质彬彬的内涵,像《镜花缘》所描绘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土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懂礼、知礼,读《三字经》、《千字文》,要“尊老爱幼”等等。汉代察举制的基础便是“举孝廉”。圣人孔子也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切的根本。然而凡事多有两面性,礼也不例外。

  礼,规范我们的行为,和谐我们的家庭,稳定我们的社会。自古以来,礼是约束自己的手段,古仁人志士强调“克己复礼”,今人强调“传家风、承家训”。孔子曾经说过:“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儒家与法家有很大不同,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反对严刑峻法,以礼服人,而法家思想则推崇酷吏,以法治国。孔子在这句话中就指出,以法治国能使国家稳定,但民众“无耻”,没有羞耻心,只是碍于法律效力,并非主观愿意;而以礼治国,民众“有耻且格”,人们有羞耻心能自我约束。人服礼是主动的,可为人所好,即所谓的“富而有礼”。

  然而,作为一个统治了中国千年之久的思想,它一定也存在某些不合时宜的地方。

  陈忠实《白鹿原》中的田小娥,难道只是被公公鹿三杀死的么?如果没有白鹿原愚昧落后的所谓族法,她会落得如此下场么?她有什么错?她只是勇敢的追求了自己的爱情,亲生父亲容不下她,白鹿原的族法容不下她,世俗的眼光容不下她!她在别人的唾沫声里卑贱地活着,可这也不行!吃人的礼教还是吃掉了这个鲜活的生命。

  萧红的《呼兰河传》中的团圆媳妇,她十二岁就被“卖”到男人家做媳妇,她从原先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女,被一群受到愚昧思想禁锢的人们活活残害致死。体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团圆媳妇本来是健康活泼的,但在这个被封建礼教封闭的小城,婆婆为了让她守规矩,甚至为了让自己舒心,任意打骂她,让她洗开水澡!!团圆媳妇在极度恐惧中生了“病”,邻居也带着“好心”帮助她,人们这种杀人无意识,以及杀人的隐蔽性和残酷性让人悲惨和痛心。作者通过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得近乎冷漠,对封建愚昧的国民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乡土中国
  鲁迅先生也在他的《二十四孝图》中,批判了封建社会下国人谋人性命,教人自虐的丑恶祸心。“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这样的字眼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是应该的,但愚昧、迷茫就是愚蠢的,可悲的,甚至可恨的。郭巨挖窟窿时,他的儿子还玩着“摇咕咚”,抱在母亲臂膀上,高高兴兴地笑着。读到这,我不禁为这小孩子叹息,焉有如此愚父?

  “礼”可以救人,也可能杀人,古代有杀人祭旗的习惯,帝王死后要活人殉葬。不仅中国如此,其它国家也存在此类现象。在印度,丈夫的葬礼上妻子要被活活地烧死,这也是“礼”;在缅甸,孩子成年礼时要杀死几个人,这也是“礼”。在诸多事例中,“礼”对人性的禁锢,对生命的漠视显露出来。

  由此看来,儒家所推行的礼制并不是完美的,或者说,在后人的传承下变得扭曲,变得野蛮,不合时宜。

  综上,对于礼,我们应该理性面对,“仁、义、礼、智、信”要有,但我们不能愚礼,错误地盲从礼,这样就会导致你做出一些荒唐的事,这种礼在现代社会看来是残忍的。因此,礼要达到治,要能适应现代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不是唯命是从,不是三叩九拜的繁文缛节,更不是是非不分的愚忠。而是一个人对道德的理解和诠释,一个人对文明追求与展望。

乡土中国读后感1200字2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基于“乡村社会学”对中国乡村社会特点的初探索,薄薄的一本书浓缩了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世相百态,大胆朴素而又返璞归真。尽管这是一部70多年前的“老书”,但常读常新,愈读愈深,不管是上学时简简单单的“啃书本”,还是如今捧起来的津津有味,每一番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就是经典的时代价值和魅力所在。

  如费孝通先生所言,这本书是一种尝试,尝试回答了“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翻开这本书,我头一次真正地走进了中国基层社会,走进沉积在烟囱小路、柴米灶台上的乡情社情,走进掩藏在宗庙祠堂、砖墙泥瓦里的村落秩序,去观察它,了解它。翻开这本书,我头一次看见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那些貌似平淡的话语中诉说着一段段乡村权力交迭背后的道理,那些看似寻常的处事方式满含着传承了数百上千年潜移默化的规则。翻开这本书,乡俗俚语、嬉笑怒骂扑面而来,仿佛是刹那间揭开了尘封已久神秘的宝藏,我头一次感受到了中国乡村无穷的魅力。费孝通先生抽丝剥茧、条分缕析,用理性客观又不乏脉脉温情的文字为我们解开了乡土社会变迁发展的谜题,也打开了现代社会推进基层治理、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门。

  民族要复兴,乡村振兴势在必行。如今,乡村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空巢、留守的字眼挤占着社会新闻的版面,城市的扩张不断侵蚀乡村的生长。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实也是一种虽然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仍相对稳定的社会基础运行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回归,是一种蕴藏在我们血脉里以土地为纽带的民族精神的重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农业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根基,我们靠河而兴、向水而为,背靠黄土绵延不息。我们深耕于脚下的沃土,就连思想精神也根植于土地,根植于乡土。这种乡土情感我从祖辈、父母身上都曾感受过,如今,这情感也随着文字传递给了我。有句话说“若是不懂乡土中国,也就不懂中国,不懂是什么让我们的文明延续了五千年。”我们,从未远离过乡土中国……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阅读《乡土中国》,就像照一面镜子,既照出了乡土社会的阅历和流弊,也折射出城市社会发展的轨迹。每次阅读,不仅仅是一次文字上的流连、心灵上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更是一次对当时基层社会状况的探索,一次对中华文化深刻内涵的发掘,一次对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探寻,一次对乡村传承和社会发展平衡点的思考。在从乡土社会到城市社会转变的进程中,稳步推进社会现代化这个命题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考验,我们每个人都要静下心来,重新温读党的历史,去聆听那些发源于土地深处的回响,汲取那些涌现过的智慧传给我们的营养,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多一些理解和包容让乡村勃发生机,借鉴乡土社会的经验让城市蒸蒸日上。

  美丽乡村,我们饱含期待!

1 2

书籍简介

  •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费孝通社会学 750人浏览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