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
2023-03-05 15:54:42.0 给教师的建议 读后感3000字 教师读后感3000字 424 浏览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1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以前没读过,只是知道苏霍姆林斯基这个人很厉害!学校指定要每位教师阅读这本书,拿到后它就一直呆在书架上,我是看不下这种教育巨作的,亦或者认为自己没办法领会这种世界教育经典理论。在学校便忙于各种教学任务和班级管理,真的没有什么时间是可以安静的读几页自己喜欢的文字的,这是我心里许久的遗憾。
当我打开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我应该早一点更早一点打开,早在我初入教师这个行业的时候,早在我第一次接触教育的时候!但是过了这么久,苏联已经解体,为什么他们教育家的著作经久不衰,顾明远教授在本书的总序中写到这样两句话:第一句,“苏联虽然解体了,但是反映教育规律的一些苏联教育思想却永放光芒”。第二句,“苏霍姆林斯基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给教师的建议》,解开了我的很多疑问,耶引发了很多思考,阅读时总会反思自己曾经面临同样的问题是否给出了合适的解决办法,感触颇深,启发非浅。一遍不够,两遍也不够,值得反复看,需要时再看!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一位有30多年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成功的公开课,课后一位邻校的老师问,您花费了多久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从此篇中我发现自己作为班主任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育转化的一些错误态度和做法。学习困难的学生指的是:前一样东西还没弄懂,后一样东西就该要学了;刚学完这一样,另一样又忘记了。我认为要减轻这些孩子的学习负担,只要把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掌握好就可以了,不要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但当我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后,就深深感到这种意见是错误的,这种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学习越感到困难,他的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读中问题,读中感悟。学习的问题不仅在阅读中能挽救某些学生免于考试不及格,而且在与借助了阅读发展了孩子的智力。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就越活跃。这也是教师对后进生个别因材施教的重要实践工作。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篇中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通过具体的教育案例,帮助我们明确如何认识和对待学生的规律和道理,有助于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全面地看待和处理学生及其所出现的问题。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通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籍来促使其感悟的方法,对于我们在教育中解决对“后进生”教育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运用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有说服力地解析一个一直困扰着人们的问题: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过去一般都是认为劳动可以让孩子们在劳动中培养劳动观念和对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作者在书中则把劳动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智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我们如何研究和组织劳动实践是有积极意义的。
《教育和自我教育》:揭示了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的教育原则: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问题。作者深有感触地说:“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而“在指导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我想劝告青年老师和学校领导们防止一种最主要的困难,那就是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育别人的样子”则又给我们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以方法上的指导。
《要保持“水源的清洁”》:通过一个被判决死刑而等待末日的十九岁的青年用48页练习本所写成的信以及与其进行交谈的案例,深刻地论述了要保持教育水源清洁的抽象的道理,读来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在学校里,不应当搞空洞词句和空洞思想。作者劝告教育工作者:要珍惜词句!当你要求儿童说出自己的思想的时候,要保持审慎而细心的态度。不要让那些儿童还不懂它们的意思的词句从儿童的口里说出来!不要让那些高尚而神圣的词句,特别是关于热爱祖国的话,变成磨光了的旧分币!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应当教会儿童去爱,而不是教他们去谈论爱。应当教会儿童体验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们寻找词句去诉说并不存在的感情。
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诺言产生出来的。当儿童在精神上还没有准备,当他还没有足够的精神力量和坚定性的时候,你不要强迫儿童提出诺言。如果儿童自己提出什么诺言的时候,你要耐心地听,并且信任他,但是同时要提醒他:你要注意,如果自己没有信心去履行,那么提出诺言时就得慎重。要记住,经常地提保证和提诺言而又忘记了它们,这是一种坏习惯,它会使一个人的心灵变得麻木不仁,说了谎还不自知。童的果吃要让真理和信任在学校里(同样在家庭里)占据统治地位。要让在学校里所说出的每一句话都结出果实,而不是一朵空花……
这些能够揭示教育奥秘的篇章,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的规律,结合具体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还可以让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而又没有合适的解决办法时,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是作者的一篇教学经验总结。“譬如你正准备教一年级。那就请你看看四年级的教学大纲--首先看语文和数学教学大纲,也要看看五年级的数学教学大纲。请你看看阅读课本里有关历史、自然、地理的教材,再看看四年级的这些学科的教学大纲。请你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比较一下。请你想一想,要使学生以后的四年级和五年级顺利地学习,那么他在三年级时应当知道些什么。”这段话具体而又科学地论述了教师在完成某一年级的教学任务时,应该如何处理好钻研教材和了解相关年级和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怎样在一个全局的体系上来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采用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而真正做到这一条,在我们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则通过形象化比喻进行阐述:“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会变成凶狠的后娘。“学而时习之”是我国传统的复习方法,在这里与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兴趣的秘密何在》则从多个侧面阐明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正在积极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创造、实践的兴趣,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
......
100条建议,每一条都是精华中的精华,每一条都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思考。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凭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的人还经常会产生许多的“遗憾”,而把教学说成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如何把握这门艺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每一位从教的人所追求的一种目标和境界。怎么才能使得这种良好的愿望成为现实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做了许多有益的并且是成功的探讨,不仅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学习的极好教材,也是从事教学工作多年的教师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依据。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000字2
作为教育工作者,做好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什么是教育?怎样做好教育?教育到底是培养怎样的学生?”诸如此类问题可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穷极一生都要追求的答案,而这些问题的答案,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已经阐述得十分清楚,这本书早在我学师范时,就是老师们口中的宝典秘籍,可惜我当时年纪尚轻,无法理解其中的内涵,直到我从事教育工作再次读来,才领悟真谛!
古人云:“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这本书中所提出的建议,帮助我在教学工作中更新了观念,使我受益良多。从我们踏入师范院校起,我们就要知道,教师要具备的三观是指: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如何树立正确的教师三观?综合全书我发现,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三观的定位解读与新课改理念下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不谋而合,同时也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全面的认知。
一、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他说:“我认为对人漠不关心是最不能容忍,最危险的一种缺点。”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在上篇的第四章节中提出了要善待人,这是最起码的教育修养。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犹如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像父母一样愿学生好,阻止邪恶进入他们的心灵。而说善意待人很容易,但善意待人这种品质是需要培养的。
我班有一个女孩子,她是聋哑人,我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发现同学们没有人愿意帮助她或成为她的朋友,更有甚者有的学生还会偷偷在他的校服上画画儿,写一些侮辱性的语言。我注意到此事后,会利用自习或班会时间教育孩子们要有善心、感恩之心、怜悯之心,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都要对生命心存敬畏。有时我会把这位聋哑孩子单独请到办公室,然后直截了当地教育其他学生要尊重关爱弱小,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假设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儿女,或者我们自己是聋哑人,我们应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会怎样对我们?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久而久之我发现学生们更乐意和这位聋哑孩子交流,甚至主动帮她应付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善意待人是互相的,于人于己都是有益处的。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条建议使我的内心受到很大震动,学生是独特的、完整的、发展的人,教师想要教好学生就必须关心、尊重、善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尊其师,信其道”。
二、灵活多变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将教师定义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这就要求我们转换角色和行为。对待师生关系时,我们要懂得尊重赞赏学生;对待教学时,我们主要负责帮助和引导学生;对待自我,我们要时刻反思;对待其他关系,我们要学会协调合作。这些与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观点又是高度一致的,对待学生,他在书中告诉我们,除了善待更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点孔子早在千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可见中外教育学家很早就发现了个体差异。魏书生也提出,学校不是造零件的机器,学生也不是零件,而是完整、独立、独特的个体。教师要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个体差异。做好角色转换,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还记得线上教学期间,我教授了《匆匆》这一课。课前,我对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虽然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但是乡镇学校的孩子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前读文也是“浮皮潦草”。针对这一现象,我利用微信小程序“天天酷背”布置了《匆匆》这一课的朗读任务。发布预习任务后,学生们表现得都很积极,一些同学很快的完成任务提交了作业。根据学生完成预习任务的情况,我发现学生的成绩参差不齐,也就是说学生朗读时态度不一,认真程度不同。“难道就没有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读的很流畅成绩却不理想呢?”正当我满腹狐疑的时候,一位女同学私聊我说:老师,为什么我读了好多遍,都拿不到优秀呢?系统总是提示我读的太快了。可是,快一些说明我读的流畅,错误少。为什么这也算毛病,不给我高分呢?”听到她说的,我心里暗喜,心想:“全班那么多学生,唯独这孩子还真是有一颗上进的心。既然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也算这个预习任务初见效果,我倍感欣慰。何不趁机纠正她的朗读习惯呢?”于是我回复她说:“这个打卡作业,旨在教会我们如何有感情有韵律的去读课文,使我们尽量做到像播音员一样,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字正腔圆,朗读的更优美,这样你的得分才会高。如果你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像“机关枪”一样一味的读,就达不到朗读的效果了,自然拿不到优秀。”听了我的话,该生茅塞顿开,立即又重新朗读了一遍后她惊喜的对我说:“老师,你说的果然对,这次我终于拿到了优秀!”看到孩子如此有灵性,有上进心。我将这段教学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希望同学们能逐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以她为榜样。从那以后,该生朗读课文时总是刻意的保持一个较好的朗读速度,进步明显!而其他同学在听我讲完这件事后有很大一部分又重新提交了朗读作业,成绩大幅提高。可见,这次预习任务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三、和谐发展的教学观
我国十多年来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把提高每一个孩子的素质作为教育目标,其包括身体心理、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养,还包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精神生活。要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首先教师要有高尚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智育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智育不等于简单的传递知识。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教会学生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这些观念在这本书中也有体现。比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要让学生把获得知识当成最终目的,要让知识既成为学习的目标,又成为获取新知的手段,让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时,不断的思考、质疑、探索,明白一个知识的产生过程,令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就是构建自己知识仓库的过程。而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师的评价应有分量,要通过评价明确学生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因何没有掌握,绝不能急忙打分,仓促评价,否则一切只是徒劳。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每位老师都渴望自己的课堂令学生感兴趣。有趣的课堂,具有轻松的学习氛围,还有令人惊讶的知识,如果单纯指望表面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永远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应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通过教学活动引导他们走向兴趣的发源地,最终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一堂好课,我们表面是要学生掌握知识,实际更重要的是要赢得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转变学生学习动机,从“要我学到我想学,最终是我要学。”
除此之外,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也谈到了家庭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家校合作等问题,想必这些一定给现在所提倡的“双减”政策和“五项管理”等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
读书的真正意义是让它和自己的阅历融会贯通,读书不仅要领略其精神,更要落实于行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反思了自己九年来的教学行为,对于大师的建议我将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将不被人看到的教育理念化为可见的教学行为,力争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民教师!
上一篇:十万个为什么读后感7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 855人浏览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教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77年。 在该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分条列出了100条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教师具体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处理学生的家庭作业整个教学流程,也包括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