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1600字

2022-08-27 15:24:02.0 被讨厌的勇气 读后感1600字 管理书籍读后感1600字 501 浏览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也听过“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俗语,也看到“原生家庭”这样的词语频频出现在各类书籍和网络中……这都在向我们说明:童年经历、原生家庭和成年人的幸福与否密切相关,甚至是起决定作用。似乎,一切不幸都能从童年里找到根源;似乎,人生的走向早已被原生家庭的模式所框定。当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时,当对原生家庭的批判越来越热时,我想我们应该给这样的观点打个问号,真的是这样吗?岸见一朗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遇到事情,一味关注过去的原因,企图仅靠原因解释事务,就会陷入“原因论”。这意味着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决定,根本无法改变。心理创伤就是原因论的典型。而阿德勒心理学却明确否定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人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并且提出不同于“原因论”的“目的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
  奥地利发展心理学家维纳尔曾经用40年的时间追踪了700名儿童的成长经历,这些孩子的家庭里充斥着贫困、酗酒、暴力,有的孩子还有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创伤,可以配得上“糟糕童年”四个字。当他们长到18岁之后,有2/3的孩子确实存在着各种问题:辍学、失业、感情受挫……但是也有1/3的孩子成长为“有能力、自信和关爱力”的人,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上很顺利,也构建了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这些幸福的人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这跟他们内心某种强有力的“信念”有关,他们选择接纳自我,拿出改变的勇气,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很多人在遭受到原生家庭的创伤之后,常常笃定这份创伤会影响自己一辈子,进而感到无力、悲观,所以在很多事情面前都会觉得被动,进而无意识地逃避。比如在我的咨询中,有孩子会哭诉小学时曾受到来自数学老师的责骂和羞辱,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心理伤害,以至于现在对数学产生厌恶的感觉,导致数学成绩一塌糊涂,而自己怎么努力都学不会,这种无力感压得人透不过气。每每听到孩子诉说自己的伤疤,我都十分痛心,总想尽全力疗愈他过去的伤,只是效果并不如人意。为什么我帮不了这样的他呢?

  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也许是他需要这样“可恶”的数学老师。首先我们不能否定小时候数学老师对他造成的心理伤害,只是如果他一味关注过去的原因,将现在数学学不好全部归咎于过去,那么他的数学成绩有所改变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因为是他自己亲手选择了这样的“不幸”,这样的选择也给他带来了善——我的数学不好,不是我的原因,而是我遇到了不好的数学老师。有了这样的想法,便开始自我逃避,不努力或者“假努力”。也就是说,为了解释现在的数学成绩不好,他需要有一个久远的、“可恶”的数学老师存在。是的,对多年前的数学老师的不当言行念念不忘,是因为这个孩子“需要”。写到这里,我甚至都有些不忍,如此的解释是否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太残忍了?只是当你了解到他选择在听不懂的数学课上趴下睡觉时,也许这个解释就行得通了。

  那对于这样的孩子或者自己来说,我们应该如何突破过往的禁锢?当你意识到过去给自己带来的伤害时,你要首先意识到:过去你曾在原生家庭受过伤,不代表现在的你没有力量。我们探索童年,揭开伤疤,并非为了把自己困在过去自怨自艾,而是为了接纳和理解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这样的理解可以转化为内心的资源和动力,帮我们朝向新的方向,试着迈出步伐。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接纳自我:被动和无力,是过去的我,而不是此刻的我;我已经长大了,我有更大的力量去改变。

  其实就像对这个数学学不好的孩子的解释一样,很多人对这本书犀利的观点不能接受,就只从原因论和目的论这两个点来谈,我觉得并不是说否定原生家庭、心理创伤,只是不要拿过去的不幸当作现在无法改变、无法幸福、无法成功的障碍。我们可以回溯过去,探索原生家庭,去理解“我是怎么成为现在的样子的”。而此刻以及未来的时间,“我该怎么过”,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希望我们都能不念过往,不惧未来,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有勇气踏上属于自己的人生之旅。

1 2

书籍简介

  • 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

    古贺史健哲学 677人浏览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是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日本作家古贺史健编著的哲学著作,于2013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采取了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围绕“人是如何能够获得幸福”这一问题展开了简单却深刻的讨论。“哲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向“青年”解释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如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