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3000字
2022-06-20 15:00:14.0 白鹿原 读后感3000字 小说读后感3000字 681 浏览
白鹿原读后感3000字1
《白鹿原》是陈忠实先生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故事情节丰富跌宕,所叙事件时间跨度较大,人物形象丰满且人物关系错杂,全方面、广视角、多层次地展现了陕西白鹿原上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可谓能与路遥《平凡的世界》并驾齐驱的一部西北文学巨著。
我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阅读这部名著。按照惯常,每读罢一本书都会立刻写出一篇读后心得来,可这次伏案捉笔时,距读完这部名著已有二十几日。究其原因,应当说是无从下笔或是不敢轻易动笔——史诗一般的内容实在令人高山仰止,觉得什么都值得去回味和评析,可又觉个人言辞乏匮,思绪浅薄;迟迟拿不出一个相对成熟的写作方案,故而搁置。
偶得一方,决然命笔。写作角度有限,内容浅陋,或存纰漏偏差,还请读者指正!
百人百态,善恶好坏不可轻断。书中塑造了白鹿原上族长白嘉轩、朱先生、长工鹿三、鹿子霖、黑娃、白灵、鹿兆鹏、田小娥等一系列丰满灵动的人物形象,我们不能对这些人的人性妄加评断,但可以就其生平遭遇加以深入推敲,从而获取许多有价值的东西。
白嘉轩是白氏宗族的老族长,是书中的主人公。他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汉子,有着难以抹去的旧式思想观念、老套作风做派。可毫无疑问,白嘉轩身上也有着许多十分亮眼的优秀品质。首先,他作为一个雇得起长工的殷实之家的一家之主,毫无安于享乐、高高在上的“地主”习气,而是热爱劳动,是个干农活的好手;崇尚勤俭,深知细水长流;重视教育,坚持让子女读书;同时重情重义,对待长工鹿三亲如兄弟,几无主仆之分。其次,白嘉轩作为族长,尽心尽责,具有着强烈的正派思想、反强权意识和宗族责任感。在县里增派课税时,他为了维护父老正当权益,策划起“交农”运动,并亲自换回被官府扣押的“交农”首领;在闹“白狼”的危急关头,他身体力行,带头护卫村庄;镇嵩军侵犯时,他坚守农民骨气,不主张村民纳粮;旱灾时亲自率队祈雨……再次,白嘉轩的处世方式十分令人称道。无论是国共合作时还是国共内战期间,他都不参与外部纷争,毫不受功名利禄熏染,只是选择坚守家园,老实过活,整修乡约,明哲保身(在这一点上鹿子霖就表现得“糊涂”了许多)。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白嘉轩活得豁达明朗,从不行苟且之事,一生秉承族规,光明磊落;且能够以德报怨,以正驱邪,在鹿子霖入狱时出手搭救。
作者在白嘉轩身上寄托了多重情思,既有着对陕北原上农民正直淳朴、重情重义、不忘祖辈的褒奖和赞美,也有着对陕北农村旧习俗、旧习气的反思与突破,还有对旧社会风云动荡下农民一生坎坷多磨的深切感慨。或许作者更想借此角色向世人展现出一种相对正统正派、相对恰当明智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
除过白嘉轩,在此,我还想对“田小娥”这个颇受争议的角色做一下自我评述。
大多数读者对田小娥的定义就是一个下贱的女人,风流成性,不知廉耻。田小娥原本是一个举人的小妾,端茶捧水,不得自由。在遇到黑娃后她燃起了对自由和爱情的向往,几经波折后两人终于生活在一起,可这段爱情因田的身份而备受诟病,更是为黑娃的父亲鹿三所不容。后来局势大变,黑娃落草,田小娥为救黑娃而求到鹿子霖门下,被鹿子霖霸占,又在鹿子霖教唆下勾搭上了白嘉轩的大公子白孝文……最终被公爹鹿三一梭镖刺死在窑洞。
这一系列事情串连起来,不由得我们不对田小娥这个形象嗤之以鼻。但仔细想想,田小娥也是可怜的。她的本性并不恶劣,同是花季可人,凭什么别的女子可以嫁夫成家,而她只能在老举人家里当一个使唤丫头性质的“偏房”?有这样的落差感是正常的,由之产生的向往爱情、渴求自由的心理也是值得同情和理解的。她原本只是想和黑娃一起过一种安安稳稳的、与人平等的和乐生活,怎奈实难如愿。对于后面她“不堪”的经历,我们应当换位思考一下,田小娥仅是一个出身低贱的弱女子,本就遭人排斥;加之黑娃离去,在无情的生活和冷漠的强权面前她太渺小了,别人要想霸占她、利用她,她几乎没有反抗能力。当然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不排除她确有风流的一面。总之,田小娥是一个旧社会的牺牲品,我们不能将其直接定性为“荡妇”,更应该结合特殊时代背景来全面看待这么一个美丽而又丑陋、可怜而又可恶的角色。
书中还有诸多人物:唯利是举、好色风流、阴险虚伪的鹿子霖,率直可爱、敢打敢拼的黑娃,果敢睿智、堪当大任的鹿兆鹏,聪颖伶俐、信念坚定的白灵,学富五车、一生清正的大儒朱先生,各个令人印象深刻。
世事难料,命运无常——黑暗社会多磨折,为谁辛苦为谁甜?
这一部分我将以黑娃和白灵为例展开论述。起先,黑娃在鹿兆鹏的鼓励下加入了共产党,和同伴们在白鹿原上掀起一场“风搅雪”,搞起了“农协”,对地主、富农、乡绅进行严厉打击和批斗。我们不得不说,黑娃这些人对于“共产主义”的真正内涵根本没有深刻了解,发动的一系列运动完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是公报私仇、借机出气,采取的措施过分激烈了。最终蒋介石发动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陷入了被动境地,白鹿原上共产党主要负责人纷纷隐匿,黑娃投靠了习旅长(共产党),后来军队溃散,他落了草。土匪生涯中,他曾报复过白嘉轩和鹿子霖,也救过鹿兆鹏,后来在“大拇指”芒儿死后,他在白孝文规劝下受了国民党当局的招安,在滋水县任职,并重拜朱先生为师,改邪归正。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局势日渐倾颓,鹿兆鹏成功策反了黑娃和白孝文,他们一起组织兵力解放了滋水县,并为西安市的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按理说黑娃应当作为功臣受封,可好景不长他就因旧日所做所为被逮捕枪决,白孝文则安然无恙。
黑娃一生坎坷,在走上正路后还没有品尝胜利果实就被“自己人”内部法办,怎不令人唏嘘。
再说白灵。白灵自从加入共产党后就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即使深爱着的鹿兆海(鹿子霖二公子)加入了国民党也没有使她背离党组织。国民党屠杀中共党员、奴役民众的卑劣行径使白灵愈发仇视当局,也就更加信赖共产党,渴望着共产主义事业的成功。在一次秘密任务中,她被派给鹿兆鹏做“假妻子”,两人日久生情,结为伴侣,共同为党组织完成了许多地下工作。在被派去南梁红军部队工作时,部队里出了一个来自西安的内奸而引起了一次残酷的肃反运动,部队的毕政委犯左倾激进主义错误,为了所谓的肃清红军内部的内奸,不分青红皂白而无理惩处来自省城的队员。白灵自然不能幸免。最后白灵被冠以“内奸”之名而遭坑杀!
读过白灵的故事,我的心始终是紧缩着的。多么可爱的女孩子啊,多么有前途的中共党员啊!没有倒在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战场上,没有为抗日战争而流血献身,反而死在自己同志的手里!冤!在这里插入一笔,我们既要反对右倾投降主义,更要严防左倾激进主义,凡事应当辩证看待,仔细分析,理性处置。决不能一有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更不能“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有时候,共产主义的红色恐怖比资本主义的白色恐怖还要恐怖……(此处可类比“文革”)
那么,黑娃、白灵,他们绝没有料到过自己历经了无数风雨,闯过了无数劫难,为了某一事业付出了,尽力了,可还没有看到最后的胜利就如流星一样落幕,甚至连名字都无法留住。那么,他们之前的经历和付出是否是徒劳的?他们这是“为谁辛苦为谁甜?”我们又该如何定位自己?
其实,生命是既坚强而又脆弱的,坚强到可以百折不回,脆弱到可以转瞬即逝。黑娃、白灵本可以在一段更长的时间内有更多的作为,可终究抵不过命运的“捉弄”。但我们不应仅仅凭他们的结果就说黑娃的倒戈起义是把自己送进鬼门关的“无益之举”,说白灵先前的工作和努力都付诸东流了。因为人往往不是狭隘地为了自己而活,不是说那些能够使自己切实获利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行为;可以说,凡是瞄准理想目标的“正向付出”都是值得肯定的,凡可以为社会和他人产生积极效益的行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这个价值当事人无法享受得到……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应做之事,尽到每一份应尽之责,当意外来临时,我们可以手抚胸膛问心无愧,也就是了。
壮阔白鹿原,莽莽黄土地——自然环境孕育着历史诗篇
白鹿原,陕西省西安市境黄土台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地跨长安区(原长安县)、灞桥区、蓝田县两区一县的灞河、浐河之间,东起点与篑山相接,西到西安,南依秦岭终南山,北临灞河,居高临下,是古城长安的东南屏障。
现插入一段作者在书中对白鹿原自然环境的描写:
从原顶到坡根的河川,整个原顶自上而下自东到西摆列着一条条沟壑和一座座峁梁,每条又大又深的沟壑统进几条、十几条小沟,大沟和小沟之间被分割出一座或十几座峁梁,看上去如同一具被撕裂了皮肉的人体骨骼,血液当然早已流尽枯竭了。一座座峁梁千姿百态奇形怪状,有的像展翅翱翔的苍鹰,有的像平滑的鸽子,有的像昂首疾驰的野马,有的像静卧倒嚼的老牛;有的酷似巍巍独立的雄狮,有的恰如一只匍匐着的疥蛙……它们其实更像是镶嵌在原坡表层的一幅幅动物标本,只有皮毛只具形态而失丢了生命活力。
正是这辽远壮阔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了属于陕北高原特有的质朴民风、豪放特性;也正是在这片衍生千年的黄色热土上,在奔腾澎湃的黄河、渭河畔上演了一幕幕一帧帧英雄的故事。无论是古代历朝杀伐,还是近代国共相争,亦或是现代的昌平大治……白鹿原凭一方黄土,一块碧空,一湾河水平和而宽容地见证着这一切一切。也许,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一件件史级巨变,曾经闪耀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个个光辉的姓名,在白鹿原这片古老而深沉的热土看来,只不过是儿戏般过眼的云烟罢了。
白鹿原读后感3000字2
阅读《白鹿原》的动机并不特别,对于一本久负盛名的书,遭遇它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不过阅读之顺畅是我意料之外的。起先,我利用睡觉前的短暂时光,以每天30页的速度读着。一个夜里,读到“田小娥之死”让我辗转反侧,陷入失眠,胡思乱想了半个钟头,我索性起身,一直读到半夜3点。“泄压阀”打开后,读书的兴致喷涌,第二天下班我接着读了4个小时,到晚上11点,终于把这本厚重的、藏着民族秘史的书读完了。
关上书的那一刻,我并不感到如释重负,也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就感。反倒有一种不快和淤堵萦绕在心底,阅读过程中积累的郁结在身体里长出了一个隐形的肿瘤,无论是站着、坐着、躺着,还是吃着、睡着、玩着,我都觉得不舒服。脑中时常回想起小说里的情节、人物、话语,身与心也穿越到那个陌生又与现今相邻的年代。近些年,科技的飞快发展让人忘记了一个事实:我们距离小说里的魔幻世界也不过百年的时间。也许你的爷爷、太爷爷就是其中的亲历者、见证者。对于《白鹿原》的写作技法、人物故事情节等内容,文学界20多年的研究加上衍生的电影、影视剧已经把细节解读干净了,所以我不打算再去班门弄斧地剖析他是怎么写的,写得又有多好。在此,我单纯谈谈我的主观感受,并结合现实语境展开适当的联想。
在我看来,它与《红楼梦》《金瓶梅》《百年孤独》有着同样的内核。作者用“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的岁月变迁搭起了一个整体框架,再将民族之精神、恒定之人性、魔幻之故事、荒谬之现实、深沉之思想作为血肉填充进去,经作者灵魂调制,绘就了一部承载民族苦难的史诗,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吃人”的历史。
回归现实,我转头望向周遭,感觉书中描绘的世界并未走远,鬼魂还在游荡、轮回仍未中断。掺杂着历史痕迹的碎屑偶尔还会在空气中飘浮,有的散落在五花八门的社会新闻里面,有的只消深呼吸一口就能让它在胸腔回荡,有的早已融进身体,在不经意间的对话、行为、看法露出头来。我想,这便是郁结的由来。小说虽来源于生活,但作者不免在其中掺杂一些含有主观色彩的东西,人为的修饰和添加总会给生活涂上一层“脂粉”,在外壳覆盖下,小说写得再真,你也总有一瞬间会出戏。因为艺术作品不可能与生活雷同。作为一本描写历史和过去的小说,不管它真实或是虚构,只要它不贴近于我的现实,哪怕读千遍万遍,我也不会产生一丝焦虑和不安,因为我明确的知道,不管里面描绘的情节有多荒谬,它都不会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让我感到安全。毕竟小说贴近现实不可怕,现实贴近小说才是真的恐怖。
可惜,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是感觉到这个安全的距离被慢慢拉近了,等它们贴合到一起的时候,我已经无法分清那是小说还是现实了。然后,我陷入了恐慌和忧郁。有个问题始终置于头顶:时间过去了近百年,那些封建的、吃人的、被喻为“糟粕”的传统习俗、社会伦理消失了吗?不可否认,经过岁月冲刷和革命洗礼,有一部分消失了,但仍有一部分很顽固,还留存着。虽然它也在慢慢淡化,可就是这种看起来已经模糊了的烙印,在被抚摸的那一刻,还是会让人感受到强烈的疼痛。
这些根深蒂固的印记实实在在地刻在人们的身上、心里,也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女权主义盛行的今天,许多女性的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在新闻里,仙草、田小娥、鹿家大媳妇的悲剧仍在没完没了地上演。
又比如,一批官僚换成了另一批官僚,但不变的是蛮横和虚伪。新人口中的理念与前人似有不同,可面对相似的事情,他们的解决方式和处理办法却是如出一辙。先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然后宣而不干、做而不实,最后干脆闭口不谈、镇压封禁。总体原则是能敷衍先敷衍,敷衍不了喊口号、做样子,再不行就捂住嘴、关禁闭。对于个别棘手的刺头,则是胡萝卜大棒齐上,能招安则招安,不能招安就搞臭,发动庸众群起而攻之。现在看来,朱先生关于“公婆之争”“翻鏊子”的论说的确发人深省,更悲哀的是,这些预言几乎全部命中。所幸,肉食者为了稳固政权,还是给大多数人分了一口汤,经济“神话”虽要求新的朝拜和歌颂,但也带来了一些实惠。比如基本解决了衣食行的需求,让大多数人过上了物质相对丰富的生活。不过在我看来,这只是换一身行头来行“跪拜之礼”,虽然在有些人看来,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但是我更愿意相信鲁迅和钱理群的说法,即只要人(具体的人)的个体生命还处于物质的特别是精神的被压抑状态,我们绝不能说自己摆脱了被奴役,真的“站起来了”。(如:笔者早被规训为擅长自我阉割的太监,在下笔的同时也下意识地启动了筛查程序,脑中在小心翼翼地规避“敏感”词汇,自主删除那些激进的话语)现实正在发生的以及以前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都在证明一点:我们还未挣到“人”的价格。须知,宣传的并非真正得到的,希望的也并非真能实现的。社会最真实的样貌被“语言粉刷匠”、“A4纸雕刻工”们画上了一副精致的妆容,你必须用自己的双眼、双手、双脚去识别、去撕扯、去剐蹭,才能真正了解。待“卸完妆”,你会发现它的面容不全是“和谐”与“美好”,强大和富裕也没有写在脸上,而那些肮脏的、阴暗的污垢更没有真的消失,它们同样披上了一层外壳,不用肉体去触碰,你权当它是个人畜无害的装饰。
再比如,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机会主义者们的结局如同往日。百年来,无数鹿兆鹏、黑娃、白孝文们走上舞台。胜利的继续走向胜利,失败的不断步入消亡。与书中不同的是,现在已经不讲章法和武德了,舞台被毁坏以后,好戏还未上演就纷纷谢幕了。在无休止地折腾、内斗之下,代表中间派的“朱先生”们,有的气疯了,有的当了宋江,有的被毒哑,有的被动进入失语状态。代表自治自助的宗族、农协、联保所、学生会,有的破败了,有的被捣毁了,有的丧失机能空心化了,有的则改头换面成了幼儿园,给人做着无痛无痒的心灵按摩。而白嘉轩、鹿子霖们,有的进城了,有的留守荒村自生自灭,有的飞黄腾达,靠着几栋返迁房成为了新时代的“地主”。鹿三、白兴儿们,干的还是原来的勾当,不过身上换上了西装革履,手上的家伙换成了电脑,耕地变成了完不成的订单和任务。区别在于他们如今住进了格子间,遇见已经不打招呼了,后代也互不相识,偶尔有了交集,也只是面无表情地寒暄两句。正道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台上唱戏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台下的看客听众则还是那些,无非是穿的衣服好了,从麻布变成了丝绸;吃的东西好了,从黄豆变成了爆米花和可乐,但剖开身体,内里还是流着相似的血液、埋着相似的骨肉。那些好的坏的人性的兽性的善良的邪恶的还在被这片土地不断地温养着,等到有朝一日被激发出来,又是一部新的《白鹿原》,正应了朱先生的遗言:折腾到何日为止。
讲到这里,我的郁结已经展露无遗。一言以蔽之:“太阳底下无新事”。透过书籍和现实,我看见那些看似改变了的东西显现出它最原始的样貌,千年万年不变。有时它们被绑上了道德的枷锁,受“乡约”所制无法发作;有时它们披上了科技的外衣,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难以察觉;有时它们被语言和口号粉饰,让人误入“桃花源”而不自知。我悲观地以为,人性驱使下的人如傀儡如虫蚁如草芥,一切形改质不改的改变皆是徒劳,一切不顾规律妄尊自大的改革都是自毁,一切寄希望于圣君贤王救世主来拯救世界的愿景都将化为泡影。如草东没有派对所唱“什么也没改变,什么也不改变”,“西西弗斯”式的往复运动便是那最深刻的绝望。
上一篇:白鹿原读后感2000字
下一篇:杀死一只知更鸟读书笔记1000字
书籍简介
-
白鹿原
陈忠实长篇小说 428人浏览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1998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