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2023-04-24 儒林外史 读后感600字 文学读后感600字 328 浏览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1
何为光明,何为黑暗;何为廉洁,何为腐败;何为淡泊名利,何为只求功䘵;一本《儒林外史》诠释了一切。
《儒林外史》以现实为基础,构造出了一个真实,丑陋,腐败的社会。在这个世界里,统治者们只求功名利禄,对上阿谀奉承,对下压榨百姓,丑态百出。而底层百姓呢?他们一年四季之中,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劳作,可最终还是果不食腹。灯红酒绿的统治者啊!你们在取乐的同时,谁又能想到百姓脸上的愁容,谁又能想到民间之疾苦?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中,不乏有好人,但他们大多数都在社会风气与人性对名利渴望下误入歧途,最后都不见得有甚好收场,但仍有一些人自始至终从未向世俗低头,坚守着自己那颗鄙夷世俗,淡泊名利的心。
范进文采出众,是穷苦人家出身,却在步入仕途之后,贪图功名利禄,违背了自己的初心;匡超人本身是光明磊落,正直之人,却在上司的压迫下开始逐渐黑化,开始与达官贵人为伍;严监生吝啬到极点,将死之时愣是竖着两根手指头,不肯断气,只为将两茎灯草熄灭一根,怕废了灯油;三公子,四公子游历天下,因好接济穷人,相识天下贤能之士而闻名。这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
《儒林外史》的文字,虽晦涩难懂,但只要细品,便觉得其生动有趣,每每读时,令人不禁沉醉其中,这便是文学永垂不朽的魅力!
一个人,若只求功名利禄,若只为金银而苟活于世,作名利的仆奴。哪怕他还活着,他的心就已经死了;一个人若淡泊名利,他便是那看破红尘之人,便是那凌驾于万物之上之人,哪怕他死了,他的心永远是活的,他的精神是永远不朽的!
一声长叹,一滴浊泪,一壶老酒,一声冷笑,是多少清正之人最后的不甘!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2
《儒林外史》一书,即使没读过的人也略知一二,因为里面的两篇文章入选了我们义务教育的语文课本。
小学时期,我们就了解过严监生。严监生吝啬贪财的形象深入人心,他临死前仍然不忘盯着两根灯芯,直到赵氏掐取一根才得以瞑目。从文中的描述“管庄的”“奶妈”等词不难看出,严监生家财方贯,这与他吝啬的形象对比更有反差。当时的我心里充满困惑:人死了什么都没了,为何还如此依恋钱财?其实,联系前后文才发现,身为次子的严监生一生都是没有安全感的,患难与共的老妻王氏、诞育子嗣的赵氏都无法给他安全感。唯有钱财,才令他心底踏实,这是极致的讽刺。
九年级时,我们学了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手不能提、肩不能扛,家里没米开火,只能插个草标卖鸡,然而东张西望良久,也学不会开口,活生生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迫害的死板读书人。我觉得现今有些人和范进有相通之处,从小就被教育要“好好学习”,不用管其它的事,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最后,五谷不分、四肢不勤,过了几十年人生也只会应付考试,实质与只会“之乎者也”“茴有四种写法"的孔乙己无多大区别。
林林总总的这些丑态,无不体现了清朝黑暗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腐败以及社会的黑暗。如今的我们,每读到《儒林外史》,会为那些所谓士人名流、庸俗可笑的行为而叹息,又为那些深受黑暗科举制度迫害的读书人感到愤怒与哀伤;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敲响警钟,时刻反思:自己身上是否有相同的“可怜”之处?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3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两句话,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虽然已经是老生常谈,但能真正明白“学而优则仕”的人又有几个。在吴敬梓笔下的儒林,八十岁才中状元地梁灏、花白胡子还只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却欢喜疯了的范进。多少人废寝忘食地读书,从黑发垂髻到白发苍苍,只为了功名利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又是否是正确的呢?
读书,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曾经说过,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慕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书的第一步,就是要确立志向,即为什么读书。在我看来,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从而创造知识,这才是关键。而儒林中的书生尽其一生考取功名,到头来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如今考研热度只增不减,也与儒林中的现象有几分相似之处。
当然,儒林之中也有“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混浊我独清”的人。书中的王冕从小家境贫寒,但仍在牛背之上博览群书,之后更是成为了画没骨花的名笔。他不求官爵,不追名逐利,隐居会稽山。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王冕也算是这儒林之中的凤毛麟角了。
百年后的今天,细细品读吴敬梓笔下的儒林,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刻画的入木三分。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4
在儒林外史里,作者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封建社会的世间百态。一个个或痴或贪的形象在他批判的笔触下活灵活现,使人发笑的同时也不禁让人因封建制度对年轻人的摧残而不寒而栗。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人物是严大育,也就是严监生。对他的印象,从阅读选文时简单的小气、守财奴,到读完他的人生故事后复杂、多样的见解,我从中也感受到了作者对这个角色的立体化塑造之成功。
严监生会为了生病的正妻不吝钱财,聘请名医、寻医问药,为爱人挥霍着自己视若第二份生命的金钱;也会在弥留之际如同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一般,伸着两指只为了示意他人挑掉一根费油的一茎灯草。
他是一个在封建社会的阶级制度中被玩弄的形象,终其一生都在剥削他人和自己以供奉金钱。与其说他是金钱的拥有者,不如说他早就在多方的重压和恐惧中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可悲又可笑。严监生一生活得委屈,死得卑微,正是古代社会某些有钱有权却毫无尊严的人的真实写照。即使拥有了钱与权,在落后的制度下仍然无法拥有为人的资格。作者在塑造严监生这一复杂立体的形象的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社会及当时制度对于人性的践踏和对人格的扭曲。
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作者委婉与尖刻并存的写作方式,将旧社会的黑暗描绘成一只幕后黑手,操纵着台上这出戏剧里演员们的悲欢离合。看似欢乐,实则饱含痛苦与血泪。阅读后,我深深体会到自己身处这个时代是何其幸运,能够捧着这一本儒林外史,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思辨这字里行间时隐时现的人情世故。总之,阅读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而作者对时代的批判也令我陷入久久的沉思……
上一篇:昆虫记读书心得600字
下一篇:洋葱头历险记读后感300字
书籍简介
-
儒林外史
吴敬梓小说 261人浏览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