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心得1200字

2023-06-17 22:27:16.0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读书心得1200字 心理学书籍读书心得1200字 394 浏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心得1200字1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最终你要失去它。——尼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述了一向爱笑爱闹的蛤蟆先生,突然一反常态,开始郁郁寡欢,继而陷入抑郁不能自拔。在他好朋友河鼠、鼹鼠的帮助下,去看心理医生,在心理医生苍鹭十次面谈的帮助下,蛤蟆先生逐渐拔开云雾,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终于找回了原来的自己,重获新生。

  第一次见苍鹭心理医生,蛤蟆先生从10分的情感温度计上只沮丧的打到了2分。抑郁症不止是沮丧奔溃的情绪徘徊,还有更激烈的极端行为,而这一切由于他在童年时就一直受到父亲的打压和批评,所以他一直都在寻求别人对他的肯定,他甚至说:“大家对我生气时,我就会不自在,只要能让他们重新喜欢上我就行。”这些敏感、压抑、讨好、是在“童年的自我状态”中。什么是儿童的自我状态呢?就如一个孩子在面对父母长期的批评,并且不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就会适应这种情况,就会压抑自己的愤怒,从而开始取悦父母,对父母顺从、依赖。但他的积压的情绪他会变成另一种怒火,这种怒火看似没有什么攻击性,比如撒娇、任性、怄气、郁闷、拖延、厌烦等,会有一些小孩子脾气,仿佛回到了小孩子的状态。

  而这种童年的影响会无意识的伴随一生,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底层结构,就如蛤蟆先生一样。改变原生家庭带来的羁绊就要改变打破过往的依赖,达到真正的成长;这就是从儿童自我状态到成人自我状态转变的过程。正如苍鹭一针见血地对蛤蟆先生指出:“没有人能让你不快乐,是你自己选择了不快乐。作为成年人,理应为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从中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继续成长,独立思考,运用知识和技能应对当下的情况,是基于事实决定的行动,不会再受父母的驱使,童年的困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所以与其等待治愈,不如学会自愈。

  在之后每周一次的问诊中,苍鹭只是抛出问题,任蛤蟆自己分析原因。蛤蟆先生才明白:他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不能指望别人来救赎自己。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开始正视自己内心的伤痕,开启了自我性格的探索之旅。在9次心理咨询后,重获新生的蛤蟆在情感温度计打出了9分。虽然他偶尔还会难过,为过去的伤害耿耿于怀。为此,苍鹭在最后一次问诊中,告诉蛤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你就会知道你有力量改变环境和自己。”在自我疗愈的过程中,蛤蟆不仅重拾快乐,还找回了魄力和勇气。

  蛤蟆先生用它自己的故事告诉了我们,生活能治愈的永远是自己愿意走出来的人。努力挣脱原生创伤,父母、子女、朋友甚至陌生人都不应该是你生活、情绪的主宰。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们内心的感受,而所有的治愈,也得靠自己的力量,想要摆脱生命中的伤痛,就要敢于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也许我们也像蛤蟆先生一样,曾经有过或者正在经历情绪的低谷期,想要摆脱困扰,只有发自内心的行动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经历挫折,失去信心或不快乐的时候,我们可以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慢慢释放自己消极的情绪,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书心得1200字2


  蛤蟆先生是童话故事《柳林风声》里的角色,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虽然惹出过不少麻烦,但他一直是朋友眼中阳光快乐的形象。可现在他突然陷入抑郁不能自拔,朋友们决定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本书的内容即围绕蛤蟆先生与心理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展开。

  一般看来,蛤蟆先生没有抑郁的理由,他住着豪宅,开着跑车,拥有庄园,还当着校董,可谓有钱有闲,自在快活。可他却哭着向苍鹭倾诉:“我这一辈子都干了些啥?我又干成了什么事呢?”突如其来的陷入迷茫,怀疑自己一无是处。这种状态来得莫名其妙,又是如此真实,让人无从招架。人人希望被理解,却又常自我否定;人人渴望被接纳,却不知如何尊重和善待自己,所以总是心口不一,又因此惴惴不安。无助到极致去寻医问诊时,看着心理医生像抓住了救命稻草,“我该怎么办才能摆脱这种痛苦的心境”,内心希望最好有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能当场奏效。看这本书前我也不知道心理咨询是怎么回事,假如我去咨询,我肯定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但是书中向我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过程。苍鹭没有一上来就告诉蛤蟆如何重获快乐,他也做不到,而是通过引导、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的方式帮助蛤蟆了解自我的三种状态:他感到无力,依赖旁人,是因为“适应型儿童”状态经常出现;同时他心里还住着“挑剔型父母”,总在审判他、惩罚他;而那个不受“儿童”和“父母”驱使的“成人”状态,它聚焦当下,理性行事,也只有在这个状态下,才能获得新的认知。

  那蛤蟆先生为什么会困在“儿童”和“父母”自我状态里呢?与他的童年有关。原来,蛤蟆先生的童年很孤独,他从没感受过家人的认同,严苛的父亲和弱势的母亲,让他的童年十分压抑。在我们存在的关系里,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是来自原生家庭的关系,父母既是子女最亲密的照料者,让子女产生依恋,也拥有巨大的权力,塑造子女人格的雏形。因而童年的创伤往往难以自愈,只有在重构过往经验中尝试与自己和解,才能获得勇气和力量来改变现状。

  而与自己和解,正是一个向内发问的过程。名为痛苦的情绪,在一生中会呈现很多面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抑郁、焦虑、纠结,它们从何而来?该怎么理解?要赋予它们怎样的意义?如何才能重获饱满的心理能量?蛤蟆必须追随这些问题,哪怕思考这些问题很头疼,回忆过往很残忍,他也必须勇敢地潜入意识的海洋,去探究海面下的冰山,去经历这场艰辛的心灵探险。

  书中有很多性格迥异的动物角色,比如大家长作风的獾,善良体贴的河鼠,为什么偏偏是阳光热情的蛤蟆抑郁了呢?什么样的性格容易致郁呢?我还要继续去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易怒的人很少抑郁,“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不是鼓励大家发脾气,因为真正强大的人,“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故事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最后一章里,蛤蟆先生和几位老友坐在夜晚的酒吧重叙旧情,畅享未来,他重拾信心,卖掉了世代居住的庄园,前往新的城市探索生活。当你能够掌控情绪的开关,快乐与你不期而遇。

1 2

书籍简介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罗伯特·戴博德心理学 652人浏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创作的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97年。  该书借用《柳林风声》的故事主角蛤蟆先生,讲述了他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作者通过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蛤蟆先生爱炫耀、自卑性格和抑郁情绪的来源,指出童年经历会对人格产生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