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左右
2023-04-19 15:18:10.0 经典常谈 读后感800字 朱自清作品读后感800字 624 浏览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左右1
“我希望有更多人来品读经典。”这是朱自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
《经典常谈》,如其名,就是先生在谈论讲述我国文化经典,且专门为中学生准备的。先生本意是想让我们多品读经典,探寻我国传统文化。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求索探寻的精神。
书中的第一章,是谈论《说文解字》这一经典著作的。先生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和汉字的演化,并揭示了一个我从未探寻的问题:仓颉真的能一个人造出字吗?用先生的话说就是:“推出一个圣人,方便统一文字”好似醍醐灌顶。在阅读中,我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增长,不光是知识上,还有品格上。也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越读下去,越感到我的贫穷,那种精神上的贫穷,一本本经典著作,之前我从未探寻了解,可它们却饱含了多少知识,一篇篇都是精华。想必须如果我全部读完,眼界也不可能那么低。
更令我感慨的是,中华民族拥有那么多前人宝贵的经验,却极少人会去探寻。《说文解字》中,足足包含了九千多字,能组成多少个优美的句子呢?可人们生活中最常使用的只有三千多字。假如能提升到四千字,文化水平会有多大的提高啊!
时代变迁,现在的中华民族,只有极少数人能有这种精神,这种孜孜不倦求索探寻的精神。中国人才为什么少?少的就是这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如何去发展,去创新。像那些伟人,屠呦呦,钱学森,袁隆平,哪一个不是在自己的专业上不懈探索?不探索,就不会有成功。平常学习,老师会给你讲课,讲题。但课下,谁不要去探寻,研究题目的意义研究题目的意义,谁不要去不懈的弄懂每一个知识点?不探寻,你的成绩如何提高?
先生为什么写这本书?或许他就是看见了当时平民百姓的忙忙碌碌,只为明天怎么活,不是为了提升自己,不是为了如何有更好的生活。所以先生有感而发,写下此书,希望人们可以去求索,探寻,把自己代入更高的领域,让我们去探寻传统文化经典,之后可以一步步提升自己。
读完此书,你是否也感慨万千呢?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培养自己探索求知的精神,探索经典,探索世界,探索更好的未来!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左右2
常常迷离于世间苍白之中,深感学习之苦。闲暇之时,不如抿一口茶,袭一身素衣,慢下脚步,去阅读《经典常谈》。
著书人名日朱自清,乃中国近代文坛之大师,渊博之学者。他常感中华文化之凋敞,常为中国境遇而担忧,“希望给愿意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当个向导,让他们在面对诸多经典时不至于茫然无措”。
《经典常谈》全书共十三篇,收录了中国古代的各类经典文献,并加以编集,是初学经典者的必备读物。
书中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书,但在我,最愿看《辞赋第十一》。
辞赋,即楚辞和汉赋。楚辞的代表便是屈原的《离骚》,是他因担忧楚怀王而作。“骚”就是忧思的意思,屈原将他的忧刻进了骨子里;便多用美人花草来借喻楚怀王,以表自己的忠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在他的辞中也展现了他勇于求索的伟大人格。
屈原的《离骚》《九章》乃千古之绝唱;到了汉代,人们开始模仿他,出现了各种“骚体”,而模仿得最成功的人便是宋玉。
随着历史的演变发展,辞开始向赋演变,逐渐散文化。“赋”在古语中就是铺陈排叙的意思,“赋”就是古代的散文。
到了汉代,赋开始发展起来,如《一都赋》、《二京赋》和《三都赋》就是其中著名的几篇。
宋代的赋到了鼎盛时期,我最喜爱的便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饮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几句开头,平实却有深意,仿佛拉近了我们与大家的距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虽绝写景,却意境深远。
此外,赋还有欧阳修的《秋声赋》,他感叹于秋天的凉意,却愿意在秋声中起舞,不惧人生之秋。
“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朱自清在书中如是说。经典常谈,我们能看到屈原掩泪以投江;看到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看到政阳修的秋声中凌然……
看遍《经典常谈》,感人生之百态。学文人之气魄,渺沧海之一粟。航着一艘船,我愿在朱自清的领导下,咀英嚼华,漫步,在那经典的长河边。
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800字左右3
说实话,我对朱自清的印象不是很好。
小学死记硬背的《匆匆》《春》,现在又会诵几句呢?中学理解的《背影》,晦涩程度不亚于鲁迅的文章。
如果不是作业所迫,我也不会再翻开《经典常谈》。
小学我也曾读过一次,可觉得索然无味,并无兴致,读一半就丢在一旁,现在也想不起来多少了。
但那一刻,我被吸引了。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我和朱自清的次元壁似乎打通了,我觉得自己错怪了他,他不是一个大家,更是一个说书人。他不以高高在上的面庞示人,而是俯身,像一个父亲,耐心地、和蔼地讲自己对经典的理解。
经典要经常谈,经典要以平常的口吻去谈。
渐渐的,我迷恋其中,有人叫我关灯,我也不理会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甲、金、小、隶、楷、草、行,古人造字、演变的智慧令我叹为观止;“河图”“洛书”,筮法卜辞,巫术哲学,故人预测未来的方法,智慧的结晶,可惜失传了;《诗》三百,思无邪,风雅颂,赋比兴,以诗歌言志,述爱恨情愁离别绪;法、儒、道、墨、庄,百家齐鸣,古人思想的高潮,拉开序幕……
读《经典常谈》,知经史子集,文字学。如果单读国学典籍,怕是连他们长篇大论些什么,也捉摸不透。更别说喜欢读,钻研其中。
正如朱自清的自序中说道:“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进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笙为鱼,未免孤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我望向书柜,书也不少,可大多是今外的名著,中国的古书,却被落下了。我立马补了几本书。
我读《史记》,折服于《史记·项羽本纪》中“天之之我,我何渡为!”的英雄气概;赞叹于《史记·楚世家》中“三年不蜚,蜚将冲天;六年不鸣,鸣将惊人。”的问鼎野心;敬佩于《史记·刺客列传》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大义凛然……
经典是沉默的,诠释使它开口说话;经典是过去的,诠释使它“现时化”。
《经典常谈》便是媒介。
上一篇:朱自清经典常谈读后感6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经典常谈
朱自清文学 402人浏览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于民国三十一年二月(1942年2月)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编著完成,1942年8月由国民图书出版社首次出版,实际见书时间是1943年5月。 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