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900字左右

2023-03-16 16:28:01.0 乡土中国 读后感900字 人文书籍读后感900字 370 浏览

乡土中国读后感900字左右1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70年大浪淘沙,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的创造性的理解和分析,它全面深刻地展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风貌。在这本书中“血缘与地缘”这一节使我感触颇深。

  “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如何,血缘即定下不可改变的身份关系,自己与父母亲人的血缘关系确定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上的初步定位。定位于某一个社会、某一个家族、某一个家庭。这样,血液与土地便缠绕在一起,而这个不可撼动的定位,是每个人在这个社会上最稳定的靠山、底气和力量。光阴若飞鸟,飞羽轻抚,转瞬即逝,或许人们随着时光变迁距那最初的定位渐行渐远,可总有那根绵延的丝线,把人与地系在一起,尽管子孙后代不再回到当初的故土,但心中总会有那一份念想,一份牵挂,那是梦开始的地方。

  血液好似千丝万缕,勾勒出交织的亲情。费孝通老先生书中所提及的“人情”便是这亲情的显现。你来我往,我向你伸出援手,你助我一臂之力。没人会太在意这“无形交易”之间赚了还是亏了,其中真正蕴含的是浓浓亲情,比起客观的金钱,人们更珍惜的是彼此漾起的笑颜和双手交握的温暖,这样丝丝缕缕阳光般的亲情网缠绕在一起,无法抽丝剥茧地分离,只能一点一点蓄着光和热,在人们心中悄悄迸发。

  “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一群人居住在同一片土地上,他们便有地缘关系。不同于血缘关系的是,地缘关系会随意变化,随着脚步向前迈出,随着前进的方向的改变而改变,于是,一个只有地缘关系的人想进入有血缘关系交织的社区,是有难度的。这些“外来人”与“当地人”之间少了些信任,多了些猜疑,但是这融入社会的“阻力”,反而会给客观的买卖交易提供有利因素,没有了血浓于水的亲情,买与卖之间货币的数量可以客观地计算,不用顾及对方的想法,更有随心所欲的自由。“契约的完成是权利和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理性的地缘关系正是契约所需要的。

  血缘到地缘,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不断向外发展的过程。他们是维系人们在这个社会上关系的纽带,无论哪一个都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改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其中的奥秘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乡土中国读后感900字左右2


乡土中国

  中国是乡土性的,生于斯,死于斯,老于斯,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从古至今,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土地,是土地给予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收,是土地承载着“广厦千万间”的繁华,是土地连接着五十六个民族亲如一家。土地的稳定决定了乡土社会的不流动性,人们常说,“终老是乡,落叶归根”,代代相生,便促成了“熟人社会”。《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乐乎”是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正是因为信任,所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正是因为熟悉,所以“外户而不闭”;正是因为互助,所以“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生活淡化了乡土本色,但世上一切伟大,只不过是被蒙蔽的大庸大俗罢了,土地永远是中华的根。

  乡土中国是差序性的。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因此克己是道德之本。不同于西方的团体格局,中国乡土社会是一种所谓的差序格局----一根根私人联络所构成的网络。无论是《故乡》中的“我”与闰土渐行渐远的厚障壁,抑或是人民公社人人占便宜的“大锅饭”,还是儒家“以真报怨,以德报德”的差序层次,都体现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与私心的问题,由此反映出“克己复礼”的重要性。对亲人孝悌,对朋友忠信,以自我主义为中心的差序是中华血脉中流淌的人情,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同时这也成为中国的“枷锁”,禁锢了团体道德。

  乡土中国是礼治性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所依靠的非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自身的良心。谈及当今社会《民法典》,成为最直接关系人民利益与社会秩序的法典,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伦理问题,只严格根据刑法而厘定权利,这是“法治”。而礼治社会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和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样的秩序是一种不需要规律的社会,是一种自动的秩序,更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社会。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让礼治与法治融合,这样才能奠定中国乡土社会稳定蜕变的基石。

  中国的乡土本色是从骨子里由内而外体现出的,现代化的变迁又由外而内浸染乡土本色,内外冲突汇聚成恰如其分的中国魂。从泥土到社会,从差序到克己,从礼治到法治,尽显乡土中国之本色。

乡土中国读后感900字左右3


  “土”是土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华夏大地,“乡”是家乡,是以一种地缘关系为纽带的集合体。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乡土”二字以一种独特的内涵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中。《乡土中国》意蕴丰富,哲理深刻,引人深思。

  何为乡土本色?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差异造就了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北方人豪放,南方人委婉,有些地方的人中规中矩,有些地方的人则个性鲜明。客家土楼、西双版纳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我们的祖先曾将自然条件利用到极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神州大地,表里山河,不同的地域洋溢着不同的风土人情。

  思想内涵是乡土风情的源头。儒家主张“仁政”,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法家主张“废私立公”,思想是文化的渊源而文化又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一个地域范围内的风土人情,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于潜移默化中一点点地渗透改变着乡土社会的结构,特别是在解决人地矛盾的问题上,封建社会是以土地为纽带的,影响乡土社会的进步,在漫长岁月中不断完善。

  血缘关系在乡土社会中至关重要,在原始社会,或许只是开始时的一家人,便会繁衍成为一个不落,现代社会也一样。血缘关系是一种潜意识里的信任,总能够使人有所依靠。中国人自古讲究认祖归宗,落叶归根,所存在的血缘关系能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联成一个网,在彼此的交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法治固然重要,但与其相随而生的礼治也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并行不悖,特别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某些村落尤为重要。

  乡土社会是纯净的,是美好的,不存在虚伪做作,也不存在勾心斗角。乡土社会远离当今城市的喧嚣生活,紧张的城市人能在这里呼吸到轻松的空气。天地是广阔的,农民是纯朴的,但乡土社会并非一切都好。也许是出于历史的问题,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也不免出现一些愚昧的产物。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乡土智慧更古长存,让乡土社会历久弥新。

  “炊烟远去是故乡”,那片土地上有野花的芳香,有泥土的味道,有童年难以割舍的回忆;那些人,那些事,在变与不变之中沿袭,或是回荡于记忆深处,不为生活节奏加快而紧张,不为社会结构改变而消沉。只要我们胸腔里流淌着还是那股血脉,就会用透在骨子里的热爱守护这片土地,去追求心中的乡土世界。

乡土中国读后感900字左右4


  寅虎岁末,面对浩浩荡荡的还乡大军,我不由得想起了《乡土中国》上说:“这些宣泄外出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是的,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从乡村到城市,从闭塞到繁华,从三线城市到二线城市、一线城市,这是走出的过程。特定的时候,他们又会像候鸟一样,飞回故乡,从都市到小城,从繁华到闭塞,从城市到乡村……一代人一代人这样一路还过去,都是要回到“乡土”二字上的。

  何为“乡土性”?乡土性就是“嗜土性”。

  土的原意是泥土,泥土是乡下人谋生的资源,中国人喜欢扎根土地,喜欢用劳动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托尔斯泰在《论孔子的学说》中写道:中国人是庄稼汉,他们的皇帝自己也种田。”古代天子每年都会“亲耕”,以示对“三农”的重视和尊重,祈祷一年的好收成;知识分子和贵族崇尚田园,官员被贬了绝不去经商,而是回归田园;古代知识分子常常把“耕读传家”当座右铭。

  城市正在崛起,越来越多的乡村成为记忆,但乡土却无处不在。

  进城的农民喜欢在阳台、院子、露台甚至花盆中种菜,有网友们说,看到片地,看到点土,就有种点什么的冲动,就算在茫茫南海的岛礁上,中国人也种了菜;南极中山站温室实验室内的蔬菜也长得生机勃勃;种完南极,你以为结束了?我们的征途在星辰大海!我们连太空都种了菜。在世界人民眼中,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印度小伙们自带歌舞属性,犹太人天生会做生意,非洲兄弟在RAP和体育方面自带外挂,勤劳的中国人都在努力种菜。

  我们向着阔大的世界走,精神却是永远依恋着乡土。你看,中国人到了世界各地,依然有对土地的亲近;城市生活虽然让我们比邻若天涯,但乡土培育出来的熟人社会依然存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但在文化上我们其实并未走远。乡土,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乡土,是镌刻在骨子里的;乡土,切近而又遥远。

  《乡土中国》一书有理性的光辉,有人文的忧思,更有家国情怀,它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发展的动脉,透析社会变化的原因。今日中国社会如何发展,明日中国如何进步,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除了“乡土性”,中华民族的其他特色,如“无讼”思想、“尊老爱幼”思想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发展。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能获得多元感受,看懂中国的“来龙去脉”。

1 2

书籍简介

  • 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

    费孝通社会学 759人浏览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48年。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