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孩子读后感1600字
2024-10-21 17:08:18.0 看见孩子 读后感1600字 教育读后感1600字 74 浏览
眼为心之目,用心去发现美好,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一心向阳,光明与温暖自来。发现美好,追求美好,用美好的信念来“诓骗”自己,也是一种甘之若饴的享受。自从当了妈妈和老师后,身边时常围绕着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孩子们时而可爱,时而吵闹,时而拌嘴,时而哭泣。面对这种情况,无论是谁,都会有心烦气躁的时候,正因如此,我打开了这本书,开启了一场深入的学习之旅。
本书作者使用不同的案例,帮助我们解决了一系列关于教养的难题,牵起我们的手去发现孩子内在的美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自己的独特魅力和孩子的内心需求,加深了大人和孩子之间的感情。
读完这本书,我确实受益匪浅,感触颇深。接下来,我就书中“如何打破不良家庭关系模式的代际循环”的方法技巧,与大家进行分享。人的一生中童年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时期每个人都会建立起看待和应对困境的思维体系,而父母对孩子所遇之困境的观点看法和应对方式,对孩子往后的人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孩子在童年时期得到的教养方式,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也会成为一种他回应自己内在需求的声音。当然,这种方式,可能也会被我们传递给下一代。
书中的这些论点不断刷新我的认知,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小时候我犯了错,父母采取的教育方法是苛责和批评,让我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进行不断反省和自我检讨。后来我的孩子犯了错,也就顺理成章地激活了我儿童阶段获得的教育模式——严厉对待孩子。面对犯错的孩子,我会大发脾气,大声叫嚷。每当这个时候,我闺女就战战兢兢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地看着我,显得极为害怕。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无形中我也把这种教育方式传给了我的孩子。诚然,这是一种不良的代际循环,想要打破,必须从改变自己开始,而阅读这本书正是一个改变自我的起点。
本书中说道:太多的人习惯妄下判断,而非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习惯批评而非理解,习惯惩罚而非与孩子对话。我们总是把孩子的行为表现当作评判孩子的标尺工具,而非洞察孩子需要的重要线索。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会遇到一个个可爱的孩子,这些孩子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有品学兼优的,有乐于助人的,有热爱劳动的;自然,也有不写作业的,不听话的,不学习的,然而遇到这样的孩子时,我们可能也会习惯性地给他们贴上“坏”的标签。但对心智不成熟,各方面都有待发展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哪个方面真正是坏的或差的,给孩子贴上的标签,也不过是我们成人用自己的个人眼光和一贯思维,去对待这些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小插曲的一种方法。
作为老师,我们武断地采用惩罚、批评等方式来教育孩子,总觉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敬畏之心,老师才有权威,学生也才会听话。读完这本书,经过反复思考,我突然发现,或许正是由于这种不良的代际循环,让孩子脱离了自然的成长轨道。年龄越小的孩子,自身力量越薄弱,面对来自成人的权威教育,他们即使反感,也会“识时务”地选择顺从。随着孩子慢慢长大,逐渐有了力量之后,作为家长或老师的我们,没有及时注意到孩子们的成长变化,也不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依然用自己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去对待他们。这样,孩子可能就会刻意地表现出很多你意料不到的情形,例如自我苛责、自我惩罚等等,以此来获得关注和寻求认可。
针对以上这种情况,本书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例如“对于刚才发生的事情,我最善意的解释是什么?”以后,当面对孩子们表现出不良行为的时候,我们不妨先在心里默问一下自己,再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行为,选择一种最善意的解释,并不是要惯着他们,也不是让他们放任自流,而是一种教育他们的合适方式,一种教育机智,让他们感觉自己总体上是良好的,哪怕行为上可能存在问题,但是内在本质是好的,只有这样,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才可能有所转变。
总之,《看见孩子》这本书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认真反思的地方。亲爱的朋友,无论你是谁,从事什么工作,我都诚心希望你能捧起这本书,认真去读一读,对你来说,这或许会是一种自我改变的开始,一种与各种焦虑和解的开始。
上一篇:陈鹤琴家庭教育读后感800字
下一篇:读活着有感700字
书籍简介
-
看见孩子
贝姬·肯尼迪教育 84人浏览
这是一本可以奠定美好亲子关系基础、改变家庭运作方式的全新教养力作。无论你是想让蹒跚学步的孩子平静下来,还是让十几岁的孩子敞开心扉,孩子各个年龄段让你头疼的养育问题书里都有答案。推荐给新手妈妈、二胎妈妈,还有每一位间歇性育儿崩溃的家长。 又是被孩子搞砸的一天,如果你正在经受育儿焦虑,在育儿的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