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3.0——对话深度学习》读后感1500字
2023-10-19 16:26:42.0 种子课 读后感1500字 教育读后感1500字 537 浏览
今年暑假,在胡轶群名师工作室的推荐下,我们读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3.0——对话深度学习》这本书,在行万里路的旅游之后,静下心来读书,也颇有意思。现在将自己的一点点想法记录下来,给自己共勉。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生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俞正强老师在这里点出了种子课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是的,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看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这本书,书中列举了很多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例,也用诸多的课堂实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交给了我们这些读者很多很新、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材都是成人编的,老师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学生的想法,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怎么想的。当学生的想法异于成人时,我们把他定义为错误。我想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很多时候都会把学生异于我们老师的想法给否定,甚至归为错误。可是,我们体会过学生面对错误时的无奈吗?学生为什么渐渐失去学习的激情或动力,而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难道不是一次一次的无奈堆积而造成的吗?
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种子课》这本书,给我们数学教师对课堂、对学生有了又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放下这本书的时候,作为数学教师的我,是不是该认真的好好想想,今后,我的课堂要怎么更好地面向全班学生,我的课堂将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合适的环境。
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们亲近数学,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进一步形成学习能力,并愿意主动去探究数学问题。那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有多数把数学当成是不可亲近、甚至可怕的?课堂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什么样严重的弊端?数学思考是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之一,实际上孩子们也都是爱思考的,他们对于周边的现象也都能从自己个性化的角度冷不丁地提出一些问题。然而当记忆成为数学学习的最主要手段之后,我们的教学方法变成就是让学生不断地背诵,不需要思考地读背。通俗点说就是教师课堂教学千课一面、一成不变,学生学习无聊枯燥;或者课堂教学中形式主义过于严重,教学评价、态度等千篇一律。通过这些现象的描述,让你反思自己教学的情景,不得不说与书本是十分相符的。文章的后面,俞正强老师为如何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生动起来提出一些想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学的方法,让人看了恨不得马上试验一番。
书本的最后,俞正强老师谈了数学教师的“教育情怀”。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看似遥远,其实离我们很近的东西。文章里说:“教育情怀”是一种教育报国的志向,是一种教育为人的慈悲,是一种教育清贫的淡泊,是一种教育化民的乐趣。一个有教育情怀的教师,他的专业成长是有温度的,既温暖自己,亦温暖同行者!
上一篇:《种子课3.0》读后感1000字
书籍简介
-
种子课
俞正强教育 675人浏览
《种子课》是2013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俞正强。 俞正强,1968年生,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全国新生代小数名师,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首批兼职研究员。曾任浙江省金华市站前小学校长,现任金华市环城小学校长,并在近三十年的教学、管理中思考、践行“种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