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800字
2023-06-20 14:31:35.0 孔乙己 读后感800字 鲁迅作品读后感800字 346 浏览
孔乙己读后感800字1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着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这便是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不过好吃懒做的特性,使他只能沦落为讨饭的下层阶级。意识到养不活自己,他便干起偷窃的勾当来,以换来的钱去酒店要酒要菜吃,虽每每凑不够钱经常赊账,但他总有还的时候,占便宜这一说法是没有的。由于常年偷窃,孔乙己经常带着伤,一次偷到了丁举人家去,被打折了腿。在最后用手“走”来喝过一碗酒后,他便永远永远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孔乙己是店内唯一一个站着喝酒且穿长衫的人,保存着仅有的读书人的尊严,自命清高,就是别人嘲笑他也要拿出那份与众不同的姿态,只有当看热闹的人们揭开他心底抹不去的伤痕,问出那句“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孔乙己才会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人们拿他开涮,拿他当笑柄,一次又一次践踏他的尊严,人们嘲笑他的迂腐自闭,却忘了他的善良与才华。在这般环境下,仿佛怎么努力也融入不了这个世界的孔乙己,孤独感完全散发。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写孔乙己给来看热闹的孩子们一人一颗茴香豆吃,这便是他被人们遗忘的善心,他爱与孩童们交流,但不去高高在上地奚落孩子们只把人们对他的戏弄默默吞咽下去。孔乙己,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要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封建科举制度像一个巨大的囚笼,把那时的人民思想禁锢其中。孔乙己是不幸的,残酷、冷漠的旧社会把他摧残得遍体鳞伤,无论从肉体还是心灵。不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文章中处处流露着鲁迅先生对他“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叹。不错,孔乙己写得一手好字,又颇有才华,为何不尝试用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呢?
身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是幸运且幸福的,这个时代没有封建的制度,人民思想自由,靠努力劳动赚来薪水,政府清正廉洁,社会和平安定,每个人都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做出贡献。少年们,我们是那尚未出巢的雏鹰,去练习飞翔吧,终有一日,我们会成长为博击长空,展翅翱翔的雄鹰!
孔乙己读后感800字2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早在1919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上一篇引人深思的小说。孔乙己是鲁迅笔下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小说中的孔乙己精神上迂腐麻木,但凡事具有两面性,经过仔细品读,让我也体会到了他在细节中的善良,以及和现在生活的联系......
故事发生在清朝科举制度下的小酒馆。书中一句话交代了孔乙己的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穿长衫代表读书人,可站着喝酒代表生活窘迫,这两者也是孔乙己身上自相矛盾,自欺欺人之处。孔乙己作为清朝社会底层人民,出生贫寒,却一心想要中举,在当时阶级分化严重的社会,面对富家子弟,他从发奋读书,到乞讨偷书。从书中表面的文字来看,孔乙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吃懒做,迂腐麻木的乞丐。可从当是社会角度来看,当时强调道德规范,美得修养,尤其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贫富差距大,故事中的孔乙己也并不接受来自封建的束缚,他的形象在我看来是与当时的传统文化价值观成对立面,更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对吃人血馒头的社会的不满!如果从细节中来看,他即使再贫穷,也愿意给孩子们吃茴香豆,他其实是善良的。的确,孔乙己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认为读书人不应该干苦力,不愿意换上短衫,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困境。结局便是被封建社会吞噬,无人问津。《孔乙己》这篇小说也是鲁迅先生在五四运动前夕想要表达的对封建社会的反抗,希望唤醒民众,脱离封建社会!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有一句话也与孔乙己有关“少年不解孔乙己,懂时已是书中人。”当代人才“泛滥”,当代大学生认为自己变成了孔乙己,联想到现在社会压力,求职困难。但又不想放下父母期望的长衫,长衫反而成为了当代青年的枷锁,认为自己有文凭,不应该从底层做起,一心想要争取到自己心仪的职位,却又不愿意体验服务员。只能在网络上自嘲,而对此,央视做出了回应:“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青年绝不会困在长衫之中。”我认为应该先脱下长衫,经过奋斗,最后体面的穿上“长衫”,这样可以脱离长衫带来的枷锁!
既然孔乙己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吃苦耐劳,干实事,干好事,为强国振兴做出贡献!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孔乙己读后感800字3
读了《孔乙已》,除了笑话,我的心里还有些惶恐。它就像一面镜子,把平日里自己不敢正视的东西给你一览无余地展出来。
《孔乙己》讲了孔乙己可笑而又悲惨的一生,他是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可是封建社会早已被推翻,科举制度也被废除,那么是不是就不会再有孔乙已了?悲剧也不会再发生。但孔乙已并没有随着它们一起消失。
文中说,只要孔乙已一到店,人们就会笑,揭他的伤疤,嘲笑他的遭遇。看客们是冷漠的,麻木的,他们的笑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我很鄙夷他们,但我又常常会成为他们。社会上发生了悲剧,有的孩子因为抑郁而自杀,我却可以把它毫无顾忌地当作饭后的谈资,好像跳下去的不是人,只是某个花瓶被打碎。我非常悲哀地发现,自己和那些冷漠的看客似乎没有什么不同。
文中的孔乙已是自视清高的,同时,他也是孤独的。酒店里的长衫帮无视他,掌柜的取笑他,短衣帮也跟着哄笑,连孩子们也笑他的迂腐。他总是满口知乎者也,总是说一些其他人听不懂的话,显得自己多么与众不同,自命不凡。可是,我也是个经常自命不凡的人。我喜欢读书,经常和同学分享从不入流的书中读到的故事。我然后看着他们听得云里雾里。还喜欢一些旁门左道,大多好像和我没什么关系,连有没有用自己都不能确定。当老师讲课时,我常常会发表一些不同的见解。不出所料,同学们大多都是一脸茫然。孔乙已读过书,然后向没文化的人显摆,虽然收获了嘲笑,但也满足了他的虚荣心、优越感。或多或少我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更多的却是孤独,没有人理解的孤独,孔乙已应该也会有的。
从《孔乙乙》中,我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看到了自己的冷漠,自命不凡,虚伪,就像一面镜子。我甚至怀疑鲁迅或多或少从我身上获取了灵感。但我与他们有一个最大的不同,鲁迅指出了他们的错误,而我又恰好看到了。
我很少再去自讨没趣,向同学炫耀自己的不同。但依然坚持了那些不入流的爱好,期望有一天遇上自己的子期。我不想成为孔乙已,也绝不会成为孔乙己。想到这,镜子在我面前一块块破碎,裂开。
上一篇:我们仨读书感悟1200字
下一篇:鲁迅孔乙己读后感900字
书籍简介
-
孔乙己
鲁迅文学 383人浏览
《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第六卷第四号,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