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书感悟1200字
2023-06-20 14:29:45.0 我们仨 读后感1200字 文学读书感悟1200字 353 浏览
我们仨读书感悟1200字1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晚年创作的散文集,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温馨的家庭里一家三口共同度过的快乐单纯生活,也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那些艰难岁月里的爱与痛。整本书让读者与杨绛先生一同沉浸于快乐与忧伤并存的人生境况中。
看《我们仨》,一个小感触就是,这一家三口,自给自足,自娱自乐,就像一座温暖的孤岛,对于书本以外的世界,他们毫不关心。他们之所以可以这么宅,是因为每个家人的精神世界都无比的丰富。“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是杨绛翻译兰德的诗句,也是她和钱钟书的人生观。他们真的做到了与世无争,真的做到了超越世俗。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中,我们仿佛跟着杨绛先生回到了昨天,看到了过去的人,了解了过去的事。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给了杨绛先生最好的回忆。
《我们仨》这本书即便是杨绛晚年阶段所写,但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乐观向上的,在生活中他们三人总能找到乐趣,各种生活的开心时刻在书中俯拾皆是,遍布着温暖的小趣味。两个书呆子+生活白痴,连搞定一餐一饭都成了冒险。杨绛说,能吃上红烧肉就是冒险成功。他们做一次活虾,简直就是一场厨房里的兵荒马乱。杨绛开始假装内行地说,虾,我懂的,得剪掉须须和脚。结果她刚剪了一刀,虾在她手里抽搐,她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钱钟书问她怎么了,她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钱钟书跟她讲道理,说虾不会像她这样痛,他还是要吃的,以后可以由他来剪。他们把做饭做出了乐趣。
书中最值得大家学习的便是他们仨人爱读书,求甚解的品质。对知识有孜孜不倦的喜爱和钻研,对学术从来都不模棱两可,在他们生活的每个阶段,几乎都没有离开过书本,即使重病,文革或者在有更好的居住条件召唤他们时,他们依然宁愿守在离书本更近的地方。正是他们读过的那些书,才可以让他们从容地面对命运的波谲云诡,从而也就有种静穆超然的气质之美。书籍是食粮,是精神寄托,大多数人是做不到长期坚持阅读的。
《我们仨》读到最后让我明白家和爱才是人生的终极意义,珍惜身边最平常的人和事,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面对生老病死的无奈依然要保有前行的勇气。时间日复一日流淌,感觉每一日都很平常,像是在做着无味的重复。但是当某个特定的时间点过去了,转化到另一个点上,又会生出无数的感慨,总认为时间真是一眨眼就呼地过去了。若是在这个点上没有做什么让自己满意的事情,不免会有遗憾,时间都去哪儿了?人生就是由各种各样长长短短,满满缺缺的点,堆成一块,成为一片,构成一个完整的绚丽画卷。
我们仨读书感悟1200字2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2岁时所著,传统意义上先生是对成年男子的尊称,世人皆称杨绛为先生,最主要的原因是她在文学上的造诣很高,她是著名的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她作为一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因此德高望重的杨绛被尊称为先生。钱钟书是杨绛先生的丈夫,是中国现代学者、作家,著有《围城》一书,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大师。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他们的女儿钱媛也是毫无偏差的成为一名著名学者。
我没有刻意买过杨绛先生的著作,《我们仨》是唯一的一本。据说,该书的最初设想,是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绛先生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1997年女儿钱瑗病逝,1998年丈夫钱锺书逝世。在丈夫去世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写成回忆录《我们仨》。这种笔耕不辍的劲头,是她一生不变的情怀!可以想象,在这段写书的过程中,杨绛先生是多么的孤独,一生的伴侣和爱女都已离去,她把这份孤独和爱都融进了回忆丈夫和女儿的点点滴滴中去,日子过得一如既往的从容。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很好奇,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这样在一个集大师的家庭,他们日常生活会是怎么样的。《我们仨》这本书回忆了杨绛先生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让我们看看在我们看来都是大师级人物的家庭,看看他们快乐而艰难、平凡和难忘的日子。
本书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先生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
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说实话这部分我初看没有看得很明白,百度了才知道杨绛先生的用意,古驿道上相聚相失,当中写到的古驿道、客栈、小船,其实是指钱钟书最后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古驿道就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黄泉路,而在黄泉路与另一个世界之间,横亘着忘川河,所以杨绛先生用船来指代钱钟书所住的病房,文中写到船在渐渐漂向下游,其实就是暗喻钱钟书的生命在慢慢接近尾声——接近河的另一端。这个梦,其实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
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的坎坷历程。所写的虽然都是日常,却处处显出浓郁的人情味,以及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气。
杨绛先生在作品结尾所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寓所与驿站,古驿道和医院,虚虚实实,相互交错。没有大喜大悲的描述以及华丽的辞藻,以平实而细腻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相亲相爱的幸福家庭,表达出杨绛先生对亲人的深深不舍和无奈!
亲情,是永恒的主题。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珍惜我们现在拥有的亲情,用心体会它和守护它!
我们仨读书感悟1200字3
打开《我们仨》,一个似真似幻、哀伤悠远的“万里长梦”,联结了现实与虚幻。杨绛先生一家人在这个奇异的梦中作着充满诗意与忧愁的告别。三里河的家因没了丈夫与女儿,“已不复是家”了,只是“客栈”了。杨绛先生只能以笔为针,以墨为线,织就过往岁月,借以一聚。
一幅幅风雨同舟、其乐融融的生活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现。在艰苦的求学期间,夫妻俩散步“探险”,玩文字游戏,谈论、背诵诗作,把搬家和自理伙食当作是有趣的冒险,生活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妙趣横生,真是对会生活的有趣之人。在沦陷上海时期,一家人四处挤居,过着拮据的生活,为了生计辛劳奔波、精打细算,可始终能把生活中的一点甜蜜化为万分的幸福。
一家人从自由肆意的二人世界变成了温馨快活的三人行,自此,“我们仨”成了一体,相聚相守,夫妻一同承担困难,于是“困难就不复困难”,有了女儿“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夫妻是彼此的依靠,子女是家庭的快乐之源。试问,这不正是一个幸福家庭的写照吗?
猛然间,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从小到大,他们竭尽所能、无微不至地呵护、照料我,给予我温暖的庇护。“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如今的我应肩挑责任,让他们老有所依,欢度晚年。
看着书中阿圆幼时可爱的模样,我思及家中甜甜糯糯的女儿,两张同样稚嫩的脸庞穿越了时空重叠在一起。同为母亲的我也和当时初为人母的杨绛先生一样对自己的女儿有着无限的疼爱和期盼,我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处。“舐犊情深”大抵是每位父母的共同心声了吧。在往后的日子我会一直伴着女儿成长,陪她看花开花落、潮涨潮退,一如当初自己的父母。这也或许就是爱的传递吧。
而通过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夫妇二人相濡以沫的爱情,我理解了什么叫做“只羡鸳鸯不羡仙”,人生有这样一个互相理解和包容,思想合拍的伴侣,足矣。虽然与先生的爱情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我觉得自己也算是幸运的,我和丈夫互相理解、支持、包容着彼此,一同用心经营着我们的家,内心也很知足。
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使我思绪万千,而先生自身的魅力使我大受震撼。
杨绛先生的睿智,与世无争的态度让我敬佩。在多事之秋,一家人离群索居以免去是非。先生能清醒地认知处境和预判形势,不跟风“鸣放”,最终“免遭厄运”,这需要何等的智慧。
先生不仅是位大智慧人,亦是个可敬可爱之人。在“三年困难”期间,没有因为“生活优裕”而感到高人一等,反而感到“很不安”,“很抱歉”,“很惭愧”,甚至觉得生活穷困的年轻人理所应当地去批判“老先生”,这冰心玉壶般高尚纯洁的品格让人“高山仰止”。反观在如今的社会中,有的人仗着高位强权,为所欲为,在人前摆出十足的优越感,一副小人得志的丑陋嘴脸,与杨绛先生的悲悯情怀一比,真是泥云之别啊!我辈应以杨绛先生为楷模,对他人的遭遇要常葆有一份感同身受之心,对自身的处境也应多一份反躬自省之思。
书中曾写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如今杨绛先生也已追随丈夫和女儿的脚步离开了,“我们仨”终究团聚了。可他们温暖朴素的故事——《我们仨》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
上一篇:心灵奇旅观后感400字
下一篇:孔乙己读后感8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我们仨
杨绛散文 431人浏览
《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该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锺书大概是记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