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1500字

2022-05-18 15:35:50.0 我们仨 读后感1500字 杨绛作品读后感 531 浏览

我们仨读后感1500字1


  这本书是杨绛先生92岁高龄写的一本回忆录。记录了他们一家三口历时63年的故事,经历了生离死别,悲欢苦乐。翻开封面就是作者的全家福照片,画面温馨有爱。“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是杨绛先生写在本书结尾的话。

  1932年,杨绛在清华遇见了才子钱钟书,两人于1935年结婚,之后钱钟书留学牛津,杨绛陪读,随后,他们的女儿钱瑗来到这个世界。回国后,他们一个在北大教书,一个去了清华,经历过被批斗的艰难但依然苦中作乐。两人举案齐眉,相互扶持,白头偕老。女儿有妈妈的温柔善良,爸爸的聪明幽默,常伴二老身旁。

  “岁月静好是片刻,一地鸡毛是日常。即使世界偶尔薄凉,内心也要繁花似锦。唯愿此生,岁月无恙,只言温暖,不语悲伤。”岁月有时坎坷,作者沉静的笔调像在平静地给我们讲着故事,娓娓道来,坦然面对。读后抚平人的心灵,洗去世俗的尘埃。作者对丈夫,女儿,家人,生活的爱,为这本书注入了灵魂。读的过程中,会为夫妇的美好爱情感到沉醉,会感叹生活的诸多乐趣,也有遭遇生活不公时的愤懑,面对亲人离开时的痛心。无论生活带给我们什么滋味,都要学会接纳它,感受它。作者用亦真亦幻的梦境,向我们展示生离死别的场景,读来令人扼腕叹息。

  这让我感受到每一份生活的片段都是珍贵的,哪怕是带有不情愿的怨气,这种带有因爱而妥协的画面也是可爱的。有了女儿圆圆(小名)之后,两位也不会摆出家长的权威,干涉女儿的决定,而是给予女儿足够的支持和帮助,做好孩子的榜样,这样的家长谁不喜欢呢。从小,圆圆也是对读书耳濡目染,因为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待生活和工作,一家人的态度都是十分细致严谨的,认真钻研。这也是我最需要学习的地方。面对人和事都充满热爱,热爱国家,所以在面对迫害时人心不惶惶;热爱文化,所以家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研究,热爱生活,所以常葆一颗有趣的心,家庭其乐融融,坚不可摧。

  很喜欢这本书的语言措辞,不需要华丽堂皇的辞藻,只是最质朴简单的感想,就可以把读者拉进当时的环境,感受当时的氛围。这更让我们想要珍惜现在所处的环境,和平,幸福。不需要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而是享受生活的美好,哪怕是一地鸡毛。愿每一个人可以找到热爱,并持续到老。愿我们能享受生活的平淡和真实,与家人携手面对坎坷曲折,即便是面对惨剧,也能从容冷静。

  也正是因为九十二岁高龄的文字,更让我震撼。选取的琐事虽小,但是很能体会到一家人的人物性格和当时的心境。因为温情和平淡才是生活的真谛。读到圆圆调皮搞怪时,你会跟着开怀大笑,读到亲人遭遇病痛时,你会揪心哽咽,但是无论生活带给作者什么,杨绛先生总是可以用宽厚和包容面对一切。这就是家庭的带给人的无穷力量吧。

  当我合上书本,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叹杨绛先生的坚定毅力,是怎样的坚持和打磨才可以获得如此的心境。也许是经历了生活的历练,也许是扶持的力量,打造了坚如磐石信念。人生几十年,有一处令人心安的地方,那是家。这样的人生应是没有虚度,一起同甘共苦,一起平平淡淡,一起认真生活。她描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这样的感情平淡真实,读来令人动容。正是因为真实,所以哪怕是小事,也能打动人心。这是我觉得本书最大的魅力之处吧,真实。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多么质朴的文字,却是沉淀后能给人带来感触的文字。多年后如果再次翻看,我相信也能带来更多深厚感触的。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时光,勇敢表达真情,乐观积极地面对所有。

我们仨读后感1500字2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3岁高龄时写下的回忆录。有人说,看完这本书,每个心静如水的人都会嚎啕大哭。
我们仨
  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讲述了杨绛先生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他常常于黄昏薄暮的苍茫之中,找不到一同散步的中枢,全片以这种独特的笔法开场,传达出无尽的无助和寻觅。

  第二部分,我们仨走散了。我们觉得是以梦的形式来写,将悲痛写得抑郁克制。

  第三部分,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细致地描绘了和钟书先生一见钟情到到相知相伴,留学牛津,又生下来阿媛,辗转巴黎,回归祖国。杨绛先生与钟书先生先后多地分居两地,独自带着一生的爱人,三人经历珍珠港事件,三分运动,三年饥荒,文化大革命,却始终淡然笑对生活,最后终于安居三合邻居所,他们不仅是夫妻,更是知己。书中写到,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遇事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人生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个可爱的去处,但老病相催,我们的人生道路已经走到尽头,通篇读完,心里颇为难过,但思他们仨,就想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没有颠沛,当知珍惜,不管生活多么坎坷,只要家人相伴走过去,也希望你们早日遇到自己的新生。

  我们仨作者以平实而细腻的语言记录了夫妻二人在英国这63年来的一家人始终相守相助的坎坷风雨,作者从一个妻子、母亲的角度出发,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善良而美好的家庭,用心倾诉着对彼岸亲人的。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感慨万千、长叹不已……

  杨绛说:“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但是她还是愿意“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因为她的心里已经装满了“我们仨”的情和爱。

  一个寻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最后写道,1997年。今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你们看到以前,当作我们。

  书中有几句话说的很好:“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乐的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着懊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另一句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自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人总要咽下一些委屈,然后一字不提的擦干眼泪继续往前走。”成长的代价就是失去原本的样子,没有人能像白纸一样没有故事,其实早晚有一天你会明白,人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擦伤罢了。

  杨绛先生见的太多太多,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释怀,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有这样一番感言。

  杨绛先生在这本书中,她没有去评价自己的生活与家庭,她只是像讲故事一般讲着讲着,似乎这个故事一直在演着,没有尽头………

  感谢杨绛先生,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感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真谛及本原珍惜,读《我们仨》是对现在生活的满足,更是对那种平凡的味道的流连忘返……

我们仨读后感1500字3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而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杨绛”,先生在封底这样介绍自己的这本书。而封面以黄色皮纹为底,上只有褐色的“我们仨”、“杨绛”几个字,细看,最上方是白色的Mom Pop和圆0,如此再无其他。可是就是这质朴简洁到极致的封面,却让我仿若遇故知,如获至宝地捧在手中,如饥似渴地读,一字一句地读。书中虽都是淡到极致的文字,却有着直击心灵最柔软处的力量——让我整整一天都沉浸在这本书里,忘了时间、忘了身处何地、忘了自己是谁。其间我几次放下书本,拭去眼角的泪,几次悲伤到要停下来,不忍去读,不忍去看。

  书是杨绛先生在女儿、丈夫相继去世后写的并不厚实的一本书,平平淡淡的字句,却承载着为人母、为人妻的深切情思。书以一个梦开始,随梦入境,梦境历历如真。“我们从一个地方出来,他一晃眼不见了。我到处问询,无人理我。我或是来回寻找,走入一连串的死胡同,或独自在昏暗的车站等车,等那末一班车,车也总不来。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寥寥数百字的梦仿佛预示着生命即将离别。1997年的早春,女儿阿媛去世了,1998年的岁末,钱钟书也去世了。在年头和年尾,杨绛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痛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先生一字一泪地写道:“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物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倒在驿道上,踉踉跄跄……”由热热闹闹、相扶相持的三个人变成孑然一身,孤单落寞的日子更显往日的欢乐。先生无穷无尽地追忆丈夫和女儿,相思之苦,肝肠寸断。

  在这场“万里长梦”梦醒之际,她说:“不过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先生和钱钟书生在无锡、在北京读书;后来又去伦敦、巴黎;而后落难于上海;后又去北京,遇上文革,几经落难,住过没有暖气的房子,住过办公室,住过所谓的牛棚;最后停顿在三里河寓所。可无论是在哪里,无论是温馨也或简陋,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丈夫在、女儿在就是家,当三个人只剩下一个人的时候,家就消失了,所有的地方只变成了旅途上的客栈。生命有限,情海无边。杨绛先生的坚贞和守护是百年的厚重和境界。痛刻骨铭心,与日剧增,但她在顽强继续,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决心完成了丈夫遗作的全部整理工作,她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用她的话说是抓住“回家”之前的分秒。先生的坚强与豁达让我想到胡杨林,千年风范,坚韧不拔。

  书的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觉得是书的精华部分,一位饱经风霜年逾九十的老学者,在女儿与丈夫的相继病逝后,以丰富的情感,温暖的语调,淡雅的笔墨,在无限思念中一一捡起记忆的碎片,重温一遍,与他们重聚。这情真意切的文字读来是那般的让人动容。飘洋过海求学的艰辛,战争中辗转相聚的艰难,以及文革运动中的困难也在两人间的生活琐细中化作了轻描淡写。更多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小快乐,父慈女孝,其乐融融。过往从小到大的家庭欢欣细事跃于纸端,成为杨绛反复回味的幸福时光。这是何等的豁达和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也许人生亦不过如此,无论彼时如何辉煌或困窘,到时候也不过尘归尘、土归土。管你是王侯将相身后仍是一抷黄土罢了!于是佩服杨绛的生活观:不与世求,不与人争,安安静静过日子。

  读后我沉默良久,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只捧一杯香茗坐于窗前,任思绪飘摇。父亲去世已经有三十多年了,也曾频来入梦,每次的梦境都不相同,却无一例外的欢喜:爸爸从不同的地方出差回来,满脸笑容推门进来,活生生地站在眼前。醒来,总分不清是现实还是梦境,等到分清时,便会一阵黯然。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我已长大,你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你仍然健康;而最痛苦的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惟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辜负这一世成为亲人的际遇,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珍惜身边人,莫失莫忘!

我们仨读后感1500字4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还是学生时代,在书中杨绛先生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最美好的亲情,2003年出版的《我们仨》,也许并不能说是杨绛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最感人并发人深省的一本书。《我们仨》带给我的感受的复杂的,读到伤心处,我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我会欢笑;读到离别时,我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我则会认同。让我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震撼,也让我体会到了一本好书的魅力。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的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吧!亲情,似乎永远都能勾起人的心弦。它不需要过多的渲染,普通的平常言语便能表达出亲情的温馨和持久。一位90多岁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更能让人为之动容。钱钟书先生一家三口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我敬佩他们三人的治学严谨;悲伤他们的坎坷人生;欣慰他们的患难于共;羡慕他们的融融亲情;也心痛他们的相继逝世。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几十年来,他们相濡以沫,读书为乐,不去理世俗的嘈杂,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不幸乎,大幸也!

  书分三部,第一、二部记述了一个梦,或许是人到老年的一些精神状态。梦中的情境读来令人历历在目,就连一些生活中的琐事细节都清清楚楚。即让人感受到杨女士对这个社会的恐惧和怀疑,也感知到她对家庭的珍惜和信任。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女儿圆圆去世了,钱钟书走了,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书的第三部,只看名字就叫人心酸,“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记述了杨女士和钱钟书结婚后的一些生活内容,从1935年婚后同去英国牛津求学,到1998年钱钟书去世,其间女儿也在1997年因病去世,从一个家庭的组建到结束。杨女士在书中说“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的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在怀念往日的生活,杨先生的笔触总是平缓的,温暖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像秋天的落叶林,像冬日礼拜天阳台上晒到的阳光,那样柔和而问心,即使如“文化大革命”那段年岁,在她笔下,也因家人团聚而平缓。“我们仨”不止一次用平凡打动我,仿佛我也成了他们家空气中的尘埃,跟随他们在流转的年岁中浮动。

  谁都看得出,这是一部用心写就的书。平实,自然,以感情带动文字,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邃和厚重,所写的虽然都是日常的枝节,却处处显出浓郁的人情味,以及真正的知识分子所特有的那股朗朗清气。

  谁都看得出,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正是这个家庭的幸福让我感动并且在感动之余引发我的思索。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在中国最混乱的几十年间的风雨历程,一家人怎样的相濡以沫,怎样的相亲相爱。她不仅告诉了我们幸福在那里,还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因为正是杨绛,让我深深的领悟到,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幸福是一种不太确定的东西,因为它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觉体验的东西。别人说你是幸福的,那是别人的看法,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才知道,而最关键的一点是,你有能力感知幸福吗?而这一点正是我们现代人正在逐步缺失的。看看杨绛钱钟书的风风雨雨吧,但是不论在怎样的逆境中、不论在遭受着怎样的苦难,这永远都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因为“我们仨在一起”,这就是幸福的能力,它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这个家庭具备在任何环境下感知幸福的能力,所以,她们永远都是幸福的。

  石康说“这个家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趣味,一种追求”。我认同这一点,这是杨绛女士用她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的,但愿我们能够真正领悟到这一点,让自己真正拥有这种能力,从而获得自己真正的幸福。

1 2

书籍简介

  • 我们仨

    我们仨

    杨绛散文 431人浏览

      《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该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锺书大概是记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