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后感1000字

2023-05-06 15:14:13.0 南渡北归 读后感1000字 纪实文学读后感1000字 391 浏览

南渡北归读后感1000字1


  一、时代悲鸣与历史守望

  这是一部再现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这是一部展现各界大师与国难命运同呼吸,共存亡的厚重历史;

  这是描述着在抗战期间中国土壤惨遭践踏、在生灵涂炭下的坚毅灵魂的写照;

  这是用血泪在娓娓道来中国大师的治学之道和治学精神。

  这部倾情之作,除了能读出作者岳南对近现代史以及抗战史的了如指掌,更能读出在这特殊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具有民族气节的治学大师的敬重与瞻仰。

  他以直率、真实、有力的文笔描述着2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的命运沉浮,让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第一部,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和民族精英的生活,以及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第二部,着重描述了抗战胜利前后,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的学术追求、思想变化与不同的人生遭际,时间跨度约为抗战中后期至1948年末,国民政府抢运国宝与“抢救学人”计划,连同选举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为止。第三部,描述了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在回归久违的故土家园之后,因内战爆发和各自的政治歧见,不得不忍痛离别,遥天相望,以及在海峡两岸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政治氛围中所遭遇的命运剧变。

  二、多样命运与学术追求

  合上此书,不觉眼前浮现出像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拖着年幼的孩子南渡时的艰辛;在没有任何医疗条件支撑下卧在随行的“军绿”床榻的“四月天”;浮现出几万名求学之子行走68天,晓行夜宿、长途跋涉的万里长征求学路;浮现了在日军占领清华园时陈寅恪是如何抢救出他那如是生命的“手稿”和书籍;浮现了史语所,在傅斯年、李济、梁思永带领下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浮现了李济白发人送黑发人“鹤--风”两名爱女的痛心疾首;浮现了学术界的后期滞后带来的民族希望;浮现了跑警报时陈寅恪幽默的调侃“闻机而坐,入土为安”……

  浮现了在尸横遍野、血肉横飞的中国大地上团结一致的民族力量;浮现了在日机疯狂轰炸下各界大师一次次的抢救文化的精神抵抗;浮现了各界大师在危亡之际锻造一批又一批的中国脊梁。

  在一个特殊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一批具有民族魂的各界文化精英,在特殊的时刻下锻造了一批具有民族信仰的中国名将,他们将带来的是满目疮痍下的厚积薄发,他们将带来的是厚积薄发后的文人榜样;他们将带来的是文人榜样后的永恒的生命力。
南渡北归
  三、大师远去,再无大师

  此书一发,我深有感触。近百年的文化变迁,回望20世纪的文人精神,我们的文化教育丢失了什么?丢失的是文化在经历痛彻心扉的断裂后,知识分子所能代表的公共空间逐渐缩小。或许,“清醒”这件事在很多时候与视野无关,却与勇气有关。

  教育的改变终究是教育理念和教师团队的改变。教师的沉淀与魅力在润物无声的滋养中才能得以生根发芽,才能连根触发。本书重新唤起了作为一个教育者对大师精神的向往,让我们深刻的感受到,时代需要大师,创新需要大师,民族的灵魂需要有大师承载。

  如果现阶段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监管手段更加灵活深刻,那么老师们就能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我相信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还会崛起,中国不会永远都没有大师,至少我们曾经有过。

南渡北归读后感1000字2


  暑假,应读高中的儿子要求,买了一套《南渡北归》,好歹中文系毕业,此书不读,心中愧疚。于是乎,断断续续、停停歇歇,近日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回想起来,这本书从买来到看完,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也足见我的心浮气躁!实为惭愧!

  《南渡北归》一书由《南渡》、《北归》、《离别》三部曲组成。《南渡》主要讲述七七事变爆发时,以清华、北大、南开、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的知识分子,南迁至长沙、蒙自、昆明的故事。《北归》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南迁的知识分子迁回原单位的故事。《离别》主要讲述在1949年这些知识分子“走”与“留”的故事,无论是“走”,还是“留”,这一抉择都决定着他们后半生的命运。

  书中展现的是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在这里收录了大量珍贵史料及亲历者采访资料。书中的大师们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这里有喜有悲、有血有泪、亦褒亦贬、亦庄亦谐,让我们广大读者透过大师们的巨大光环,去瞥见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最温暖的一面,最可爱的一面。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号称“黄河流域第一才子”的“傅圣人”傅斯年,这位体型壮硕的胖子,他既有深厚的国学根基与聪颖的头脑,也具有耿直、张扬的个性以及盛气凌人的做派。在北大校园内“兴风作浪”,与《学衡》派大唱反调,猛力鼓吹与传统学术观念、文化思想不同的另类思想与文学。双方皆以手中的笔做投枪、匕首,你来我往地対刺起来,并有不把对方刺倒打垮决不收兵之势。颇见一代大师们的激情!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一代才女林徽因夫妇在昆明,花了半个月时间,让一个中国一流的现代化大学跃然纸上。可国难当头、经费欠缺,砖木结构的楼房变成了平房,砖墙变成了土墙,最后变成了茅草房!几乎每改一次,林徽因都要落一次泪。而这一切并没有抹杀这位柔弱女子的拳拳爱国之心!1946年,林徽因结束了九个年头的颠沛流离,跟家人回到了一直以来念兹在兹的北平,满怀深情地重访每一处故地。抗战结束之时,虽然已受尽病痛折磨,但她依然选择了放弃赴美治疗的机会,选择了“和祖国一起受苦”。在生命的最后九年,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这位“智慧女神”的化身,就像一位勇士一样与病魔作着斗争,紧紧守护在祖国的身旁。我想:她的一生,是对得起金岳霖对她“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哀挽,以及终生未娶的痴情的。

  一本书的好,不再于别人对他的评价,而在于它对我们心灵的升华,《南渡北归》中大师们的日常生活让我知道,纵使路途坎坷,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勇往直前;纵使前途渺茫,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持不懈;纵使北归无期,但中华民族有一种精神叫坚强不息。

  有理由相信今后的我定会不断重读这史书般的巨作,让这些渐渐远去的大师给予我“向上的力量”!暂别了,大师们!

南渡北归读后感1000字3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被人们成为“大师”,这个称号越来越廉价,只要是稍微有点儿能耐的人都能在这个社会上被叫一声“大师”。大师真的有那么廉价吗?大师真的有很多吗?显然不是。而事实是,不是大师变多了,而是社会上的浮躁之气变多了。一直以来,“大师”这两个字,于我而言乃是重若千斤,绝不是如今这般轻浮荒率的外号。这就是我去读《南渡北归》的原因,在这本书里,岳南先生完整地向世人解释了何谓“大师”。

  全书一共几百万字,字数很多,但字字如玑。讲述了一群能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大师们波澜壮阔的样子。通篇阅读下来之后,给我的第一感觉不是有设么感想,而是解脱。全书从头到尾的气氛都是苦闷,压抑,沉郁。从抗日战争,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烧杀掳掠,祖国大地惨遭践踏,城市的沦陷与百姓的伤痛;到西南联大的一群大师们,在民族危难之际的艰难与鉴定;再到解放前夜,大师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选择了在海峡两岸的离别之苦······与其说是在描写大师们的意志,不如说是在描写大师们的挣扎!

  然而大师就是大师,在挣扎中,人能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在艰难岁月里,时时刻刻想的是国家和民族。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傅斯年、陈寅恪······他们拥有的渊博知识然他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上是专家、是博士,继而加上他们伟大的品格和情操,这才成就了“大师”之称号。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既做到了“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又做到了“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师!

  所谓大师,不仅是个人之伟大,更要有超凡之贡献。在我看来,大师们最伟大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教育事业。《南渡北归》全书精彩的地方有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描写蔡元培的北大,那时的北大,云集了当时中国可以说是所有的大师,野无遗坚,表现出一副百花齐放、学术自由的天地。我很羡慕当时的那群学生,有这样好的大师们指导,有这样好的学习氛围。于是,这群北大学生,绝大多数后来都成为了一代英才,也参与到了新中国的建设中去,这就是大师的力量。书中有一段描写我记忆犹新:梅贻琦到职,发表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的著名演讲。同时强调大学教育“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的办学理念。看到了吧,我们中国当今的教育理念早在民国那群大师的手上就已经被奠定,这就是大师。

  那么,现在回答我的问题:何谓“大师”?《南渡北归》给了大家一个简单的答案,坚贞的学者即为大师。

  惜哉,当今真正的学者有几何?其坚贞者有几何?为何再难有人比肩鲁迅、胡适?当今之大师,少也!

  也罢,既然回不到那个时代,就让现在变得更好吧。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淡泊;少一点知识分子的傲气,多一点文人的傲骨。新的大师是迟早的事儿。

  感谢《南渡北归》给我们的答案。

1 2

书籍简介

  • 南渡北归

    南渡北归

    岳南纪实 371人浏览

      《南渡北归》为作家岳南2011年出版的最新力作,该作品自出版后便不断加印,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南渡北归》三部曲,是首部全景描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的史诗巨著。  《南渡北归》三部曲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系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