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后感1000字
2023-05-27 国富论 读后感1000字 管理书籍读后感1000字 411 浏览
国富论读后感1000字1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出版的著作,是西方近代经济学的开创之作,对当今的商业和经济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这部书讲的不仅仅是经济学,它是将经济学、政治理论、哲学和历史等多个学科结合在一起的一部巨著。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包含的经济理念的智慧和启示。在这篇读后感中,我想要分享一些我觉得值得推荐的部分。
首先,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自由市场”理论。在亚当·斯密的观点中,个人自由与市场自由是相辅相成,而市场的自由能够带来最大的福利。当市场自由度不断提高时,市场也会不断地得到优化和提升,最终形成了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斯密认为,商品价格的上涨或下跌都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这让市场更加公正和合理。除此之外,自由市场更可以降低政府干预的程度,让市场主导调整经济,使经济更加健康和稳定。因此,自由市场理论被视为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之一。
其次,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分工的重要性。分工是将一个生产过程分解成一系列单一操作的过程。这样一来,每个人只需要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就可以更加高效地完成生产流程,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亚当·斯密通过实例来解释分工理论,以自己在钉子工艺生产上的经验为例,他认为,一个人可以制作出400个钉子,而专精制造钉子的三个人能够制造出12000个钉子。分工对生产力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
再次,书中的“看不见的手”理论也颇有启示。这个概念指的是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它使市场经济在自由运行中能够产生有组织的结果。斯密相信,当市场自由度增高时,不同的个人会自行调整市场,进而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这种调节过程是难以预测的,但在实践中是极为有效的。在商业活动中,无形中有人或机构始终在积极地进行这项调节,而这就是前所未有的活力、生产力和繁荣。
最后,作者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这个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它所拥有比其他国家更优势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换取其所需的其他产品。通过这种方式,各国之间的协作取得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社会整体利益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实现。
总之,亚当·斯密这本《国富论》至今仍然是一本具有现实意义和启示性的经济学著作,对于探究当今商业和经济领域的发展趋势有着广泛的参考价值。个人自由和市场自由的理念、分工和最优化生产力的要素、市场“看不见的手”机制以及绝对优势理论,都是值得推荐的部分。它们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经济生活、掌握商业竞争规则以及指导我们的创新实践都具有深远的启示。
国富论读后感1000字2
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出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亚当·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得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亚当·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亚当·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地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亚当·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亚当·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亚当·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的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国富论读后感1000字3
《国富论》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亚当斯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和伦理学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奠基人,被后人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他总结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发展经验,构建了近代最主要的经济学体系,并就经济与伦理关系提出了见解。斯密终身未娶,以教学为生,最终创作了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国富论》。
《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如果这种经济活动不会受到干预,那么,经由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不仅会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还会推进公共利益。《国富论》这部著作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堪称西方经济学界的“圣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明确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即政治经济学到底是干什么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目标是“富国”和“裕民”。其中,“裕民”是第一位的,没有民众的富裕,“国富”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无论是富国还是裕民,皆有赖于国民财富的增加,即首先是把蛋糕做大。要想实现国民财富的增加,就必须解决如下互有联系的两个问题,即什么是国民财富以及如何才能增加国民财富。前者涉及的是国民财富的性质问题,后者涉及的是国民财富增进的原因。
什么是国民财富?笼统来说,一个地区一定时间内所拥有的全部物质资料,包括国民财产和自然资源两部分。国民财产是历年劳动产品的积累,其在存在形态上又可分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金融资产三部分。自然资源是自然界的产物,如土地、森林、矿产、水等资源,它们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国民财富,其实就是财产的一个累积过程。很多人可能就会把国民财富和GDP拿来做比较,然而与GDP不同的是财富是存量,GDP是流量。也就是说,GDP增长了,国民财富不一定会同步增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是富国裕民,那么如何才能增进一个国家的国民财富?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加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途径之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它主要依赖于分工的深化和市场交换过程的顺畅;二是增加劳动者人数,而这又依赖于资本积累和适当的资本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取消政府的不适当干预、让经济活动依其天然秩序运行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斯密认为,分工通过提高劳动者技能、促进技术进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民众的普遍富裕,这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的重要特征。有了分工,就会涉及交换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必须通过平等自愿互惠的市场交易,才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在斯密看来,只有以利己心为基础、以平等的交换行为为基础的表现形式的市场交换,才是能够保持持久的常态。
作为以自动化为专业的大学生,将来很大可能将会接触科技领域的前沿知识并尝试为突破科学研究的瓶颈作出努力。经济看似与工科八竿子打不着,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国需要的不光是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更需要强大的科技实力做支撑。唯有坚守在科研第一战线,创造和利用新技术完善分工体制,才有可能孕育更优的社会制度。进步不是幻觉,只是相当缓慢。正如《国富论》所认为的,人性的根本是利己。往往,制度的改变才能推动人性的改变,而在逐渐完善社会制度的同时我们又不禁担忧,人性未变,制度的改变又有何意义?
上一篇:走向深蓝读后感600字
下一篇:根鸟读后感6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国富论
亚当·斯密经济 280人浏览
《国富论》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 《国富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追求个人利益是人民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同时人又是理性的,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人们能在个人的经济活动中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如果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