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2023-05-09 14:01:37.0 文化苦旅 读后感1000字 余秋雨作品读后感1000字 293 浏览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1


  有段时间我痴迷于余秋雨笔下的文字,废寝忘食地读着他的书。我不知道该如何形容他的文字,那里有东方独特的韵味,字里行间掩没的沧桑,每翻开一页,都如荒凄苍凉、黄沙漫天的戈壁,即使是繁华的港口,也蕴藏了物是人非的苍茫,每一行文字背后都是一段沉痛的过往,让人读来鼻头发酸,眼眶微红。

  我很喜欢他的文字,他让笔下的人都活了起来,我听到无心毁去莫高窟的王道士砸掉古代精美壁画的声音,我看见把赶向楚国的墨子淋湿的那场雨,我看到了老子离开时,关外那满天黄沙。我仿佛也随着他们游历了世界。

  我很喜欢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所以我常常把它推荐给别人,然而却有多人对我说读不进去,读不懂,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还分不清刘邦和刘备,读不懂古代,参不透现代,甚至,连中国的百年大辱,走过的曲折弯路都不甚明了。连自己本国的历史都不清楚,更别说别国的了,那些驰名世界的宏伟建筑,那些大师的埋骨之地便更没人知晓。时代在向前进步,科技需要创新,但向前走并不代表着要将身后的历史摒弃掉,我们理应铭记,古今那么多伟人,谁不是我们的老师?

  我知道很多人对我们自己的国家很不满,从而将讲国外的一切神化了,这是近年很流行的一个词,“崇洋媚外”,是的,中国有千般万般的不好,它的法律不够完善,它的人民贫富差异悬殊,它的制度百般不好,它的教育方式十分老化,它有千种万种的不好,你可以说它千遍万遍,唯独不能以自己是个中国人为耻,因为我们有那么悠久而深邃的文化,它们像天上的星辰,为我们的民族在黑暗中指示方向。我很认同余秋雨的一篇文章,大意是:纵使中国有千般万般的不好,我来生仍然愿意当个中国人,因为在这个国度里,我能读懂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当我和身边的人看同样的美景时,能默契地吟出同一首诗,然后相视一笑。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时,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我只知道那一刻,我心中五味杂陈。是的,来生我还愿意做个中国人,哪怕只是为了读懂这些古诗词,哪怕只是为了与中国这些博大精深、古老深邃的历史与有荣焉。

  另外,我想表述一下我对“崇洋媚外”这个词的看法。我并不认为我们不能过洋节,不能体验国外的风俗,不应去国外旅游,不应去国外读书,不应去国外定居。我只是认为我们不应该极端的认为国外的一切都好,而国内的一切都差,我们不应该捧高踩低,我们只是应该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若我们认为中国的一切都是差的,一切都应改成国外的,那么这不如同文革中的破四旧吗?将中国近千年的文化精髓也弃之如敝履,这与当初下令焚书坑儒的秦始皇有何区别?我们应该读读历史,避免重犯曾经的错误。
文化苦旅
  我很喜欢这本书,从而产生了这些浅显的感想,我希望我们中国人能为自己的黄皮肤骄傲,为我们流传千年的文化骄傲。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2


  作为高中生,能真正静下心来,而非带着某种功利性去读的书真的不多,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却是这样一本书:书中的文化魅力让我感叹,秋雨先生的探索精神更让我折服。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角落,让我读来,只觉得清风拂面般舒爽,禁不住地连连喟叹,久久不愿释手。

  有一首古诗这样吟道:心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埃关锁,今日尘尽光生,照亮山河万朵。坦白而真诚地说,祖国的万里山河,秀美山川,便是如书中的文化意蕴深厚的景观,我观之无几,知之甚少。而我愿把《文化苦旅》当作那束拭去尘埃,照亮明珠的光,明亮但不刺眼。从秋雨先生文字中的感性与理性,我深刻体悟到了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历史文化之美,以及生命之美。

  秋雨先生在书中这样写道:“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笼罩着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我想,感动的岂止是这个亲历者,我们这些读者也是万般惊喜与感动的:或许是道士塔背后那使人感慨的历史;或许是阳光雪所承载的无数文人墨客的心中所感;又或者是那西湖梦中的盛大与飘渺……与这些历史文化相遇,我只觉得她们便是如少年一般,有少年人的神采,有丰富的内心,但绝不失一份宽容,博大,一种沉稳如松的气质。在作者的笔下,我觉得她们是神采奕奕的,是在发着光的。我们这样的少年人是向来不知天高地厚的,放眼处皆自负才高八斗。但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因为尚未悟得历史的定位,倘若有那机会去会会那未曾接触的历史,那她们的美一定会美得让人无所适从,美得让人窒息,从而自惭形秽。历史终究会以自己的漫长照出人生的短促。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我们种种不可能,给每个人在时空坐标中点出那令人清醒而又沮丧的一点。

  历史文化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让我着迷,而我亦深深折服于秋雨先生的追求与精神。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以大文化视角与新鲜文化观念,解读历史人物事件,探求中国文化历史命运与中国文人性格。这大抵就是秋雨先生不凡的追求吧。而我想,这本书教给我的便是:慨行世间路,墨染赤子心。秋雨先生有慨然的气概,不畏惧,不盲从,坚定不移挖掘中国文化背后的底蕴。哪管什么疾风劲雨,哪管什么猎猎寒风,对于自己所想知道的,他慨然奔赴。秋雨先生也有一颗赤子心,势必要拭去那尘封的“明珠”上的尘埃。他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随时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在意流言蜚语,诋毁辱骂,只坚持自己喜爱的事情。这般执拗又坚定、勇敢又无所畏惧的赤子情怀,使我大为震撼与钦佩。到了那等年纪还能有一颗赤子初心,这是多么罕见而又难能可贵啊!

  慨行世间路,墨染赤子心。惟愿怀着一颗纯洁赤子心,不盲从、不畏惧,坚持自己喜爱的事情,慨然奔赴那些与我们的生命环环相扣的美好!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3


  有人这样评价余秋雨先生:“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闻名于世。他的言辞,带领我们领略人间的风光”。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根本不会想到一处处名胜古迹的背后都会有如此深层的含义,不会想到踏足在各片鲜活的土地上,其实是踏足在千年历史的积淀上,如今的我们虽无法切身感受曾经的兴衰,却可以通过先生的文字,品味山河、回味历史,玩味人生。

  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山水,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心想……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却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阅读时,灵魂游走在余秋雨先生所勾画的场景中,既感觉到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触手可及,翻阅书卷,便可以到想去的地方,又觉得自己也仅是历史的过客之一,只能站在某个节点,或回溯,或展望。

  童年待过的家乡,小学、牌坊、寺庙,以往和如今生活在当地的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无不引发作者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博弈的思考,坐落西边的山庙,似日落西山的“传统”,而建在东边的学校,则代表着旭日东升的“现代”,看似充满矛盾,彼此分离,却也在时间的镂刻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从漫漫黄沙的边塞到涛涛不绝的黄河、从清新宛约的江南小镇到大漠孤烟的西北、余秋雨先生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粗莽凌乱的线条,浮躁忧郁的色彩,描绘出浩瀚、壮美、苍凉和富有野性的西北风光。描写莫高窟那段,愚昧的王道士,被斯坦因用极少的钱财哄骗,运走了难以计数的文物—那些代表着中国最灿烂文化的瑰宝。这份巨大的民族悲痛,与作者文字间渗透着的惋惜悲痛对应着。不由让人沉思,如何去面对这笔文化重债。若是无人顾及,怕是他的“苦”又会更甚了吧!

  来到江南,可以欣赏到的是,羽纱朦胧、细雨绵延、柔情似水的美,与粗犷的西北不同,牵系江南的却是一“隐”字,古时失意文人大多居住于此,他们隐去功名利禄,潜心躬耕于此,将文化的种子散播给这片土地、待盛开结果后被采摘到江南的小院里。

  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何苦之有?我思忖良久,苦在文人内心的敏感不甘、苦在屈辱历史苦难之深重、更苦在精华文化流传之艰辛。闭上眼,静下心顺着历史足迹前进,用心去感受那一片时间所不能存留的情与景,仿佛能听到当时的中华大地的一仰一息。但也发现,除了苦涩、挣扎、灰暗,厚重的历史文化依然更替包容、深具哲韵。

  人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次苦旅?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寻求着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更多的人则是在生活中跋涉,寻求着人生的真谛。余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过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游走在山河中的我们,作为一个个点,推动着历史线不断向前。而人生旅行线上的风景,我们得自行点缀。

1 2

书籍简介

  •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余秋雨散文集 333人浏览

      《文化苦旅》是当代学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书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为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书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