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000字
2022-05-22 16:04:42.0 致青年教师 读后感2000字 教师读后感2000字 619 浏览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000字1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在我的内心深处,我认为教师提升自我的最好的方法之一,那便是勤奋的读书。今天我为大家带来这部我很喜欢的书籍——《致青年教师》。
这本书为吴非老师所著,吴非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这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
我还喜欢书中《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有段话写道:“哭泣与落泪未必是软弱,因为你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你的仁爱和幸福。屈原不畏死,不也‘长太息以掩涕兮’吗?鲁迅冷眼看世界,不也曾‘又为斯民哭健儿’吗?”作为教师,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应该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教师是孩子们的指引者,我们应当引导他们认认真真地关注,并孕育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此外,在《不要急》中,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是呀,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读完整本书,我感受到了吴非老师的智慧与大气,感受到了大师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践行着不平凡的理想。我清楚地认识到一位优秀的教师应有宽广的胸襟,敢于追求理想,拥有终生学习的理念。
一、拥有宽广的胸襟
教师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在教学中不光是扮演传授知识的角色,还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任。面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拥有爱心、耐心,宽容对待。教师用宽广的胸襟对待学生以及身边的人,无形中透露着教师不凡的气度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将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影响着学生,学生也将心胸开阔起来,不自私,不与别人斤斤计较。
二、敢于追求理想
吴非老师谈到:“理想让我活着。如果没有理想,不只是教育,任何一种职业也会是无趣的。人的选择如果过于现实,必然领略不到诗和梦的美”。这句话给我启发很深,教育是理想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人格。教师不要受外界浮躁之气的影响,把功利心带到学校这片圣洁的土地上。我们应该更注重人的教育,给学生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让我们一起心存美好、心有理想,去领略诗和远方。
三、拥有终生学习的理念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到处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就看你持一种什么态度,就看你有没有发现的智慧。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一定要热爱学习。读书就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一位爱读书的教师,从内到外彰显着独特的气质,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博览群书,用亲身行动唤醒学生的读书欲望,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
总得来说,“教育无小事”,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不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能教给学生比知识重要得多的,是思想,是气质,还有未来。读了这本书,在以后的教学路上,我想我需要修炼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000字2
“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我非常喜欢《致青年教师》中的这一段话。这样的一个场景,估计所有的教师和对教育事业关心的人都心之所向往。本书的作者是吴非,一名富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第一次拿起这本书,看了十几页时,我还一度误以为这本书的作者也和我一样,是一名年轻的教育工作者。直到我读到其中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他是一位老教师时,我感到一阵惊讶,他怎么可能会是一位老教师呢?促使我有这种错觉的并不是其他,而是这本书给我传达的那种朝气蓬勃,那种青春萌动。
近一年来,我读过许多关于教育的书籍,但是我初读它时,仍然感到心灵被净化,境界被升华,心智随之顿悟而豁达,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书里那种非同凡响的文字,让我听到了教育中不一样的声音,带给我一种酣畅淋漓的痛快感。作为一名新老师,我从这本书中获得了极大的收获,并内化为自己的教育心得。
首先,我要放下我的“着急”,放平我的心态。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感情、有生活的独特个体。我应当慢下来,用心去看学生,尤其是这些心智还在完善和成熟中的小学生们。他们有的脑子很聪明,只是父母过于宠爱,自律的习惯比较差,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不好,导致没有好的成绩;他们有的家庭有种种问题,所以养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他们有的家庭生活并不完满,缺少父亲或母亲一方的陪伴,因此我经常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或者朋友,与他们聊聊生活,解决他们的困扰,一步步引导他们树立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看见每一个孩子”,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温暖,在学习中有明确的目标,我想,这应该就是他们不断前进的动力。
其次,我要有热爱学生的情怀,吴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位教师,他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最看重什么,他就有可能在未来收获什么。”这让我突然觉得自己虽微不足道却又那样不可或缺,我的一言一行,我的理念和想法对学生产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这让我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更为慎重。我明白并坚信心中怀揣美好的期望,播洒完美的种子,那么在学生的心田定会绽放出灿烂的花朵。“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自己不尊重崇高,下一代将变得猥琐;如果我们自己不维护正义,下一代就会丧失羞耻感;如果我们自己不看重诚信,下一代将以奸诈为荣……”这些高尚的、仁爱的胸襟不是靠说教得来的,而是在具体的耳濡目染中浸润内化而来的。以爱示爱,以慈化慈,也许成长只是时间的事。
再次,我要注重对学生们的引导。吴老师在书中有一句话特别耐人寻味:“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教师是一盏灯,这盏灯既要照亮自己,也要照亮别人。有光明就有希望,这盏灯可能亮光微弱,但只要能指引学生前方的路,引导他们向更亮处迈进,微弱的光就是有价值的。在大千教育伟业中,有太多微弱的光,他们并不耀眼,也不被人所知,但只要他们能知道自己就行,让自己永远亮着!
最后,我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吴老师在书中讲到“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的职业……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这种工作会在未来起作用,就能感受到美和幸福。”如果没有理想与情怀,不只是教育,任何一种职业也会是无趣的。人的选择如果过于现实,必然领略不到诗和梦的美。要想自己的生活像诗和梦一样美,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在追求的道路上享受过程。生活和工作想想都是忙碌和繁劳的,如果以一种跟跑的步伐行进,那无疑是在自己的腿上捆绑上重重的沙袋,如果是追着风筝跑,那么自己的脚步和心情就会跟着飞起来。
每天的生活看似重复千篇一律,却又因面对每个独特的个体而不同。我能够理解小学生们好玩的天性,却也时常埋怨他们不懂事,不懂得在自己最好的时光,应该抓住每一分每一秒,用尽全力去读书学习;我希望他们能够多一点点时间可以活动,不要做学习的机器,但每每看到他们因玩而忘乎所以,心里难免会有些急躁。其实想到最本质的原因,他们本来就是孩子,玩耍是孩子的天性,我不该拿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我常常提醒自己,孩子慢一点成长也无妨。作为教师我是传道受业解惑者,我更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陪伴者。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不是整体,不能“一刀切”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必须所有人同步达到怎样的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速度,慢下来,给他们时间讨论、探究,训练自己的思路和学习方法,“看见每一个孩子”,在“慢”中,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000字3
暑假前,学校给我们青年教师每人发了一本吴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师》。放假后一天,我就迫不及待地看完了。真是受益匪浅啊!敬佩吴先生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事事不离教育”!敬佩吴先生对日常“小事”的深刻反思其教育意义!更敬佩吴先生对基础教育的忧思和对青年教师的殷殷期望!结合工作实践,现将个人感悟摘选一二如下:
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吴非老师说:苦读没意思。喜欢读书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苦”。建立在个人兴趣上的学习,是求仁得仁,何苦之有?人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从兴趣出发,去努力实践,去追寻自己的梦想,那肯定是快乐的,高效的,更有价值的。绝大多数的发明创造也是因此而诞生的。因为兴趣开启了人的内在驱动力,一点一点的成就感又使此动力连绵不绝,最终使人沉浸于此,乐在其中,工作变成了一种享受。真是“何苦之有?”
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是教学的第一要务!“逼、磨、练”只会把学生的兴趣消磨殆尽,看似有一时之得,长远看却大大的得不偿失!从现今的基础教育现状也可验证如此。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们从简单的生活体验转变到文字体验,逐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孩子顺势利导开发不同的兴趣点;最后要创设新的体验保持并延续孩子的兴趣,终使其形成一种优良习惯。
教学工作亦是如此。对教学有兴趣的教师,对待工作热情度更高、创造力更强、成果更显著(这里不仅仅是指成绩,指的是教育成果)。反之,“躺平”的教师懒散无生机,得过且过,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肯定是大相径庭的。常言道:怎么工作都是一天,何不认真工作,有所成就呢?日本的匠人很多,也不是一开始都是兴趣满满地去磨练手艺的。不少人十来岁开始时也是迫不得已,慢慢地在实践中对工作有了兴趣,转变了态度。摆正心态,持之以恒,兴趣会有的,快乐会有的,成功更会有的。
“慢”是教育的亘古定律
吴非老师说:教育的一个特征“慢”。现今太多的教育工作都违背了这个客观规律!我们也经常说,静待花开。可有多少人能静待的了呢?教育行政化、功利化让教育系统偏离了航道,各级教育工作者都深受其害,又无力改变。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是可以有些作为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是可以给学生一些真正的教育的,只要你是以教育为目的,而非其它。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教师,可爱更可敬。我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教育者!
对学生因材施教也就要求我们不能搞一刀切,不能都要求学生是尖子生。对待一部分学生就要有慢性子,有进步他们就是优秀了。拔苗助长只会让他们更厌恶学习,老师随之更恨铁不成钢,恶性循环之下,两败俱伤啊!
教师也需要有“慢工出细活”的思想,在教学磨练中进步,最后自会水到渠成。违反教育“慢”的规律,得来的所谓成就看似光鲜,实则是以害了学生为代价的危楼,终究是要出问题的!吴非老师强调: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庭,都不要急于求成。家长没有教育经验,不懂得教育规律,我们要影响他,要始终以孩子的终身发展为教育目标,而不仅仅是服务于家长的需求!
“悟”是教育的真谛
吴非老师说:要做有脑袋的兵。学生遇到什么问题都肯动脑筋去思考了,引用这些名言时能有自己的分析了,学习的基本目的也就达到了。是啊!几十年前都在反对的“填鸭”式教育思想,现在仍大有市场,其做法在实际课堂上也比比皆是。为什么?出成绩啊!以后呢?管它呢!看看考大学的情况就明白了,老师常叹的一句: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是有道理的。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在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有反思吗?有。有行动吗?……
学生学习在每逢奇数年级都有个转折,如果孩子们没有相应的转变他会存在学习吃力,或导致成绩下滑。很多人把它归结于孩子没有努力或没有更加努力,实际上这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是不合适的。有些孩子,好像没有看到外在的变化,而能一路顺风、高歌猛进,一如既往的优秀。也有些孩子在一个阶段落下了,突然一下脑子开窍了,成绩突飞猛进。为什么?那是因为他们会学习了,也就是会“悟”,会反思了。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有老师引导着的思考,也有个人的总结反思。这就是教育和自我教育!成长如此,学习亦然。
教师常写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的得失,不适当的地方在今后教学中如何改进。不管是何种形式,这些反思过程要有,因为这是教师进步的必备条件。就拿教研听课来讲:外行看热闹,内行听门道。有些老师泛泛地粗略的听,点评时只言片语,说些表面的话;而有些老师听得仔细,思考的多,自然点评得充分、有深度,自我收获也更多。
其次,结合自身实践也是重要的方面。照搬照抄,依葫芦画瓢可能会如东施效颦,惹来笑话。根据自身的情况,借鉴、吸收别人的教学亮点,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自我的教学水平才可能迎来提升。那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悟”,能深刻领悟到别人的精神,能反思并准确抓住问题,能实践应用再反思。
再次,教师的生活经验和个人阅历也是一大宝贵的财富。道理都是想通的,生活或其它工作的经验也能作用于教学。有孩子的老师更是如此,在平时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更能体会教育的含义,感受教育的多元,敬畏教育的规律。总之,善于反思,勤于总结,教育的进步之路永远是光明、宽广的。
以上仅是我的一点点实践方面的感悟。在教育观、教师观层面,吴非老师用了更大的篇幅、实例给我们青年教师带来了更多的谆谆教诲,这方方面面都对我的触动很大。以后的工作中,我定会时常研读、领会和实践,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感谢吴非老师的教导,定当谨记之。
上一篇:致青年教师读书笔记1000字
下一篇:汤姆索亚历险记读后感6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致青年教师
吴非教育 573人浏览
《致青年教师》是201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吴非。该书是致青年教师的警醒文集,也是青年教师的职业范本。 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