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1200字左右
2023-02-28 活着 读后感1200字 余华小说读后感1200字 398 浏览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1200字左右1
生命是个永恒的话题,人们不断讨论生的意义。而作家余华直接以《活着》为题,以中国特有的年代,特有的人的方式来展示他心中的活着。与书名《活着》的深沉不同,本书的内容只有主人公福贵一个人和一头老牛活着,在一个阳光的下午,我再次翻开了这本书,与之相应的是源源不断的眼泪。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一部巅峰之作,本部作品介绍了主人公徐福贵,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不断经受苦难的故事,故事中的徐福贵亲手埋葬和自己一个又一个的亲人,最后他孤苦无依,只能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几度抓狂,几度流泪,又几度思考。我在想,一个人到底要有多么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亲手埋葬自己所有的亲人,整整四代人,只有徐福贵一人一直活到了最后,并乐观地阐述着自己的故事,口气像是说别人的事,淡然毫无起伏,仿佛他看透了自己的经历。那瞬间我忽然明白了徐富贵的活着,明白了书中为什么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因为在那个年代能活下来已经很好了。福贵也说了,他只想平淡地活着。
活着当中有几句话也让我感到我正在“活着”。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余华为了写出他停了两三天的时间来琢磨。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我不知道有多少个像我这样的读者,一看到这句话眼泪就落下了。在这句话中,主人公徐福贵经历了七次生离死别,这句话就写在福贵第一次经历丧子之痛的最后。他像是格斗里的最后一刀,捅出了所有的痛苦,也泄出了所有力气。有次采访中余华就谈到了这句话,他说:“写完福贵把有庆埋起来之后,他觉得福贵一定要再看看那条小路,”但前面的一大段已经写的很悲伤了,所以这里对小路的描写需要用一个平静一点的,琢磨了两三天,余华终于想到了盐这个意象,一层盐和伤口有关系;第二层对于农民来说是他最熟悉的一个东西,知道既然是从富贵的视角来表达,就不能让不知道的东西于是就有了完全基于主人公人生阅历和角色设置的神经比喻。
这本书是如此的打动人,最打动我的是原来我们每个人需要承担的是如此沉重。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值得自己尊重的,因为我们都在坚韧的活着,初读这本小说我感到压抑,不懂。在一次又一次的品味中才渐渐明白一些:活着是人性的贪婪,冷漠,人心的不足,但是是想来,这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眼泪呢?当时我在想为什么这本小说“无人生还”要叫做《活着》?先是主人公福贵的儿子因献血过多而亡,再是女儿因难产而亡,后是妻子软骨病去世,又是女婿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压死,最后是外孙吃豆子被活活噎死,除了他自己无一人生还,那他为什么还要叫做活着?直到我看到了余华答案:活着是去忍受,忍受是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主人公福贵把亲人死亡之时的痛与苦都消解在自身的忍耐中,余华用这种冷漠的笔调来描写死亡,实在是悲凉,实在是凄惨。但是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活着,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在走向死亡,但一直缺失死亡教育。我们感受到福贵是如何超越死亡的活着,然后回到现实反思死亡。
合上这本书,是那个时代的眼泪,是那个时代的悲催,更是对生活的热爱。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活着就是给予世界最大的惊喜!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1200字左右2
为什么现在内卷的那么厉害?为什么父母不能和我们平等交流?为什么人与人之间那么冷漠?为什么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们长大之后似乎一直在与这个世界做斗争,与那些世俗做斗争。可能不是长大后,可能也正因为这些而长大。我们缩在墙角,跑到山坡上,站在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心底呐喊:为什么?读读余华的《活着》吧,它会给你答案。
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原也没想到会这么快看完,但是那个叫福贵的老头总是在日子挺好的时候遇上点坏事,坏事过后又给点儿希望,让人好奇。到最后却也只剩福贵一个人了,感觉这个人怎么那么惨啊,好像所有倒霉的事都喜欢去找他。那个令人同情的老头却坐在田埂上给别人讲故事,好像还为找到了愿意听他故事的人而高兴。看完之后,我也不懂它想给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是说世事无常,我们随遇而安吗?但似乎也不太符合习主席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主旋律。偶然之间,我看到了余华写的序,才恍然明白了这本获得国际文学奖的《活着》的意义。
余华的序中说他是痛苦的,长期以来,他的作品都是源于理想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的关系。要么是一位童话作家,活在理想之中;要么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活在现实之中。真正的作家只为自己的内心而写作,可是捍卫这个原则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和长时期的痛苦。我们对一些事情的不满不也是事情的发展与我们的预期发生了冲突吗?事情逐渐偏离心中的轨道,起初懵懵懂懂的不服气,经历挽救无果,最后沉浸在痛苦之中。我们如此,余华也是如此,很多优秀的人都是如此。余华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挣扎,不断探寻那个平衡点,最后他似乎找到了:“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他遵从自己的内心写下了《活着》,并认为这可能是二十多年写作给予他的酬谢。
这个道理很多年前他就明白了。日文版自序里他谈了另外一个话题——时间时间就像无声的语言,它什么也不说,但就是能让人清晰的感受到它在奔跑。福贵的一生,从地主家逛窑子,蹲赌场的花花大少爷到最底层的雇农,经历战争被抓去充大兵,社会改造没收家具和牲口,到现在坐在田埂上讲故事,时间真是个神奇的东西,穿插我们的一生,默不作声,却清楚的感受到它的流逝。我们又可以回到余华找到的那个平衡点,超然的境界怎么做到啊?用时间,把伤痛交给时间。放眼整个宇宙,从远古到现在,或远古更早以前,我们所经历的时间微乎其微,我们也不需着急,看的事情多了,淡了,便也释怀了。
有意思的是意大利学者提出的那个问题:“为什么您的小说《活着》在那样一种极端的环境中还要讲生活而不是幸存?”余华的回答是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者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里的福贵让余华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界上最好的妻子,自己的子女是世界上最好的子女,还有那个偏头女婿,还有那个叫福贵的老牛。我忽的想起在“我”遇见福贵的那个下午,他自鸣得意的民谣,在阳光里笑的十分生动的黝黑的脸。我总是用幸存者的角度看福贵悲惨的一生,殊不知在他的世界里,他是满足的,是充满希望的。
用时间对待超然,用满足对待一视同仁。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的,站在自己的角度,感受自己的生活。
余华小说活着读后感1200字左右3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当和尚。”短短几句,便是书中人一生的写照。
你是否曾经思虑过,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某个人?为了某个使命?为了某种责任?……”
何不看看福贵这一生,寻找你的答案。
年少时,这位福贵是位远近闻名的阔家大少爷,整日吃喝嫖赌,甚至嗜赌成性,就这样好景不长,福贵为了归还赌债,把祖祖辈辈的心血拿去抵债,就这样福贵便带着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女儿凤霞靠着几亩田地,紧紧张张的过日子。可是人间悲喜本就互不相通,这只是开始。后来,母亲病重,福贵去买药,却被国民党捉去,再回之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女儿也因为一场大病变成哑巴了。
过了几年,他和妻子辛勤耕作下生活才有所好转,孩子也拉扯大了。以为是希望到来了,却没有想到,儿子有庆被无良护士大量抽血而去世了。那时的妻子也卧病在床,他不能,也不敢告诉他的妻子儿子的死亡,真的是泪崩了!他说:“有庆再也不会在那条路上跑了。”他一个人抱着冰冷的儿子,把他埋在村口,一个人承受着丧子之痛。后来,家珍知道了,可能经历的太多了,儿子的死,让家珍反而更有力量了。不过他的女儿―凤霞既体贴又勤劳在队长的介绍下嫁给了同样善良,体贴的二喜。
他这一生别无所求,只求膝下儿女平安活着……可彩云易碎,好景不长。眼看福贵的小外孙就要降临到这个世上了,可是女儿难产,大出血,去世了。
这样的打击,使妻子家珍再也支持不住了,随着女儿离开。女婿整日当搬用工,挣钱扶养苦根长大。
可命运对这个已经支离破碎的家庭又带来了重击,女婿在工作中,被掉下的混凝土板给活活撞死了…...
为了外孙,福贵靠几亩里地抚养这小外孙。本以为这是最坏的结局了,却没想到,苦根病了,为了给生病中的苦根一点营养,便煮了一些豆子,豆子在那时可是奢侈品,可谁能想到,这豆子使福贵和这世界上唯一的亲人分离。
福贵用一生的青丝送走了身边一个又一个的亲人,只留下孤零零的自己。我想他痛苦过,崩溃过,也曾质问过命运与他的不公?可活着似乎是他唯一的选择。
他买了一头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老牛,叫福贵,多年以后,他把他的亲人名字全叫了一遍。或许是思念,或许如书中所说,为了让“福贵”有动力……
故事的开头是一个游手好闲的阔公子,故事的最后是一个老人与一只老牛相依为命,两个垂暮的生命走在那暮落之下……
命运对福贵给予风暴,但福贵从未被击败。
哎……福贵,一生贵散福无!
相比之下,我们所遇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你看,凤霞因为意外变成了哑巴,她没有放弃往后的日子,不怨天尤人,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初心;你看福贵的亲人都去世了,可他没有放弃自己,努力的生活。
我认为所谓的活着,便是像福贵那样,敢面对敢斗争,不管今天怎么样,总是期待明天的太阳。山尚且在,水亦在,树在,岁月在,这便是最美好的世界,这也是活着的真谛,不奢望什么,但求不失去什么…...
因为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上一篇:不跪着教书读后感1500字
下一篇:路遥人生读后感7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活着
余华小说 710人浏览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