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书笔记1500字

2022-05-15 16:25:54.0 活着 读书笔记1500字 余华小说读书笔记 621 浏览

活着读书笔记1500字1


  本书围绕暮年的福贵自述其一生的经历,讲述了福贵凄苦的一生,展现了福贵在经历了巨大的苦难之后的淡然心态,期间福贵的亲人的相继离世,都促使着福贵心态的改变,而社会背景中的苦难与福贵,身上的苦难共同体现出在那样的情况下,活着的不易,揭示了人对于苦难的承受方式,以及对活着——单纯的活着的追求。

  在自序部分,余华先生坦言:“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高尚是多么突出。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明确感受着我的分裂,我无法使自己变得纯粹。”

  在我看来,写作一定要忠于自己的内心,写作只是内心情感与现实生活融合,而后表达出来的借助的一种形式。我知道现实永远无法避免,但我认为无论是什么作品,总归是要源于现实的。思及此,余华先生的想法便更富有哲理性。正所谓实践决定认识,在此基础上无论是多么著名,多么高尚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是来源于现实的实践活动,从中产生了所谓的情感,从而,借助文字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但好的作品往往也应该是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也许现在我无法通透的理解余华先生所言“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的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但我姑且将其粗浅的理解为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吧!

  文中的“我”再也没有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他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自己年轻时走路的姿态,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损坏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时,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对于这样的老人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老人对于活着的态度,以及承受苦难的一种方式。而福贵就不完全一样了,“他总是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的重度此生了”,所以关于福贵,我们又可以看到另外一种承受苦难的方式。

  其实看完《活着》最大的感觉是:活着真好,活着就好。

  我同情福贵同情他一生的经历,但是我敬佩他暮年的淡然,我敬佩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的一生,并精彩地讲述着他苦难的一生,这是关于他特殊的经历,特殊的苦难,也是他特殊的情感,更是他特殊的承受方式。

  在特定的年龄,特定的时期,以及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会产生出特殊的情感,从而成就特殊的作品。然而正是因为这是特殊的,所以也是唯一的无法重演的。所谓“凡事过往,皆为序章”,这是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的一句话,原文为“what's past is prologue",这句话被译为“以往的一切都只是个开场的引子”、“以往的只算得是序幕”。也许回首时,苦难多于快乐,但是总归到最后还是活着。

  这是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我们的生命是自己的,活着是为自己的生命而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纯粹的活着。也许到现在我仍然不明白余华先生写下这本书的深意,但至少,我知道生命有所救赎。苦难是不幸,也是天赐。毕竟“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活着读书笔记1500字2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活着》曾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并由影后巩俐和国家一级演员葛优出演,此电影一经出世,也获得了不菲的成就。著名导演孟京辉还执导了《活着》的话剧版本,黄渤和袁泉倾情演出。可以说,《活着》的文学成就和影视成就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作者余华在创作这本书之前,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以致于一直没有什么创作灵感,直到他听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被其中的主人公深深打动了,于是他决心写下小说《活着》。

  《活着》在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的背景下讲述了福贵无比凄惨和坎坷的人生。在书中,福贵可以说是又幸运又悲哀。福贵出生在富贵之家,不愁吃喝,却被富裕的生活蒙蔽了内心,过上了吃喝嫖赌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他输光了家产和他家的一百亩的田地,还气死了自己的爹,怀孕的家珍屡劝无果,被她的父亲用轿子抬了回去。他和母亲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后来家珍生下了儿子有庆回到了福贵身边。福贵将自己输的地租回来两亩,与家珍一起奋斗。可谁又能想到,输了地却也保下了一条命。得到了地的龙二只是嚣张跋扈了一小段日子,村里搞土地改革,国家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分给贫苦百姓,龙二与人产生了争执,被抓到了城里大牢,平日里张狂惯了的龙二在牢里也没有善终。这段内容充满了反转,但是人物对待每件事的性格又暗示了他的发展命运,如此看来这些情节虽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使人百看不厌,津津有味。
活着
  在给母亲求药的路上福贵被抓去充军,等到他回家的时候,母亲已经去世了。而在这场战争中认识的战友也为后来的事情发展做了铺垫,似乎一切是那么的悲哀,似乎早知今日,不该当初。或许没有那次出手相助,有庆就不会因为抽血过多而失血而死。女儿凤霞也因病而哑,直到凤霞嫁给憨厚老实的二喜才给了他生活的希望与欣慰。可是生活的欢愉总是短暂的,凤霞因为难产而死,家珍离开了人世,二喜不久之后也在工地意外身亡。福贵与凤霞留下的儿子苦根相依为命,苦根却因为吃豆子被噎死。苦根的死再一次打击了福贵。即使这样,福贵还是怀揣着希望生活了下去,最后只有一头名为福贵的老牛与自己作伴。

  福贵风风雨雨的遭遇,是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缩影。一次次的磨难中,麻木的不仅仅是穷苦的人民,在那个时代,重复的生活磨灭了人们的希望,所有人的心理都早已麻木。在有庆意外身亡后,福贵不可置信地来到医院质问他们,却没有一个人理睬他。福贵因为有庆的死和医生不闻不问的冷漠很崩溃,同时也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的无法释怀。

  《活着》中人物的刻画和情节的曲折传神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其中的对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呈现也是令一大批读者折服的原因。书的语言首先要提的就是生活化。它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可以很容易把那个年代的人们代入进去。就好比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但是想要做到却又很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口吻,这源于人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与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现在的人想要写出如此真的文字属实不易,首先要脱离传统上的语言,其次是贴近生活。《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也曾下乡体验生活,设身处地地把角色代入到生活中。所以说《活着》中的真实性、世俗性是很难能可贵的。其次是语言的细腻性和画面感。倘如这部作品的语言只做到了真实性,却缺少了优美的语言环境,我相信热爱它的读者不会像现在那么多。现在的电视剧、电影大多源于小说改编,每个读者都会在读作品的时候在心里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想象,所以才会有“还原小说”这一高度评价的说法。所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自然是充满画面感的,也可以说,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会使人禁不住脑补出一个画面来。

  《活着》这部作品所拥有的文学价值以及它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能让我在烦躁的生活中通过读一本书让我静下心来,我想说那就是《活着》吧。

活着读书笔记1500字3


  《活着》是作家余华著写的一本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作品,以第一人称讲述了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福贵看似悲惨的一生。原本锦衣玉食的地主少爷福贵因嗜赌成性败光家业,在为生病的母亲求医的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俘虏,回到家乡后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真正的悲剧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为县长夫人献血却被抽血过多而亡;凤霞为生外孙苦根而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没多久相伴多年的妻子家珍也离福贵而去;女婿二喜在干活时被两排水泥板活活夹死。他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身边的亲人相继离世而发生转折,因为之后孙子苦根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因吃豆子活活噎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衰老的福贵与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一个又一个死亡事件镶嵌在福贵琐碎的生活里,掀起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一次都会令他无法喘息。当好运垂顾时,福贵欣然微笑;当遭受厄运时,福贵黯然神伤。这是福贵活着的态度——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那一个个新增的死亡数字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面对疫情,多少家庭与福贵命运如此相似。“如果知道这个病会人传人,我就不会把父亲的病只当作是普通感冒;如果我坚持让妈妈去打针,她也可能会得救。”这是一个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一家三口中的幸存者在自责。父母在一周内相继离世后,原本幸福、乐观、开朗的姑娘从此郁郁寡欢,病毒带走了父母的生命,却让她陷于无穷无尽的自责中。逝者已去,剩下的悲痛唯有活着的人承受。

  面对疫情,更多的人也像福贵一样,依然活着。方舱医院的轻症患者在医生带领下跳广场舞,医院重症病房的病人配合医生治疗相互打气,医生为防感染一天不吃不喝不脱防护服,源源不断的战斗力量向抗击疫情最前线输送……。活着的人终究是幸运的,而逝去的人永远不会被遗忘,活着的人会带着他们的精神和希望,更加坚定淡然地活着。我们为生命活着,也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但每个人的活着中却有各自不同的力量!

  想起自己刚来公司时的小情绪:告别美好的校园生活,远离繁华和喧嚣的大城市,来到了这个只有车流纷纷的收费站里,内心里满是失落和抗拒。随着时间的推移,眼里看到的不再仅仅无休止的车流,看到了雪后大家一起清扫积雪时疲惫中的欢愉,看到了同事夜班后如释重负却不曾抱怨,看到了……看到了很多工作职责之外的东西后,才发现曾经的那些小情绪早已荡然无存。现在想来,这应该才是活着最平凡的模样。

  面对生活中各种遭遇和压力时,我们都会感叹活着的艰难。然而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了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我们无法改变活着的事实,无法预料意外的突然来临,更无法更改生命的随意抛弃,所以我们只能改变活着的态度,只要活着就会有希望,无论好与坏,至少在生命的尽头可以告诉自己:我活过,也曾努力奋斗过,始终坚持不气馁,不抱怨,坦然面对了生命中的一切。这应当是我们活着的态度。

  我想用日本小说家野坂昭在《萤火虫之墓》里的一句话来结尾:珍惜今天,珍惜现在,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活着读书笔记1500字4


  活着,哲学上的意义,可以说上很多。一份能一份力一腔情,都是景致。因“意义”的不可小觑,才可有资格谈“价值”。

  但,把活着往朴素了想,就是生存的愿望,是“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吃喝拉撒睡有了妥当的安排足矣了。

  活着,无论是形而上的追求,还是生理层面的需要,都离不开时代制约,都与社会意思形态相关联。在现实生活中,“满足基本的生存要求”,在当下似乎已构不成“问题”了。依此再讨论活着已没有“意义”。但在中国现代历史发展中有那么一个阶段——距今还不算远,活与死是处于千钧一发的,而且这种险象环生跟随了人大半生。这是活着的人,在不停地承受巨大的苦难灾难啊。

  余华,中国当代作家,一个“弃医从文”的写手。余华的作品不少,而他的长篇小说《活着》获奖项最多,是他的代表作。当我读罢小说掩卷那一刻,我真想大喊一句:“他都那样了还活得劲劲的,我们有啥资格不好好活着”。

  说到人生,不免都要经历舛运甚至苦难,这部小说主人公可谓为为世人把苦难给垫底了,一个叫福贵的,在小说里出场时已经是个干吧瘦小的老头了,他是苦命厄运的“集大成”者。如此说来,我们读这篇小说时,也许跟福贵的“苦命”比还”相形见绌”,还获得慰藉呢。我们都是命运加特。

  小说主人公福贵祖辈是“地主阶级”,到他爹这,家道中落,最后由他彻底败光,成了地地道道贫农。由纨绔子弟到一贫如洗的小子,似乎是一蹴而就的事。自此以后,一次次无情的打击紧紧跟随着他,从未离开,最后不得不以牛为伴。

  与厄运的友情,谁有他亲密?厄运毫不含糊地将他的血缘亲情一个个夺走。爹在他败罄了家业后活活气死了,娘在他被抓了壮丁后饿死了。相濡以沫的妻子因肌无力病死了,在妻之前死的是儿子,一个怕费鞋,光脚跑着上学还成了长跑运动员的儿子,一个怕羊饿着,充公了还天天打草去喂羊的儿子,一个为难产班主任抽干了血而死的儿子。女儿小小年龄高烧成了哑巴,嫁人生孩子大出血死了,姑爷干活时出了事故被挤压成片,只剩唯一的亲人外孙了,结果还是在过饥饱食豆子后撑死。

  除妻子还被病魔缠绵些时日,其他亲人都死得“斩钉截铁”。作家为什么写了一部苦难单行本,为什么让福贵一人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每个读者可能各有解读,但我相信,“世事无常,发昏当不了死,面对现实吧。”这个祖训曾经解救平复过太多中国人落入深渊的痛苦精神。一条死亡的路,冥冥之中已经铺上了,走上死亡的推力,已经在滚动,万劫不复了。

  与不幸和解,与死亡亲密,这是“活着”的通道。本来,福根与每个亲人的摧残和撕裂情感的生离死别及饥饿对生命力的消蚀,都是刀子剔肋似的感受,却最终在福贵这涅槃成对“残酷”的善待,对活着的坚强。其实用“越挫越勇”形容福贵是不恭不对的,因为“挫”是通向成功和幸福路卡。

  贫困本是中国历史,尤其乡村生活的一个真是缩影。大炼钢铁的荒唐,三年自燃灾害的无奈,“十年浩劫”倒退,都加重了贫困体验。《活着》主人公福贵,历史悲情与个人悲情双向重压,他本能的抗争很多时候是苍白无力的。但福贵是不失苦难中国人内在韧性。正如余华认为:福贵是属于承受了太多苦难之后,与苦难不可分离,所以他不需要有诸如其它反抗之类的想法,他仅仅是为活着而活着。他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福贵认为,比起被枪毙的龙二,他是幸运的,若不是他年轻时把家败光,被毙的地主是他,若年纪轻轻死了,那还有后面的经历、悟到和体验生命的力量吗?

  我认为,读《活着》的最大意义是感受到人物自身独有的信念力量——在命运的诡秘和无助时,用“认”与“强”给予特殊温情。这是《活着》的意义,这是文学的意义。

活着读书笔记1500字5


  希望我能以我微薄的力量,朴实无华的文字去赞美这样一个倔强而坚强的灵魂。

  他叫福贵,出生在地主家庭,年少时也曾享受过一段骄奢淫逸的生活,实在是个逍遥自在的阔少爷,有父母健在,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陪伴,算是家庭美满,但他在他仅有的可以挥霍的年纪却从未珍惜过自己的家庭。终于好景不长,他花光了家里最后一笔钱财,从家财万贯的少爷变成了生活拮据的佃农。家庭破产之后,巨大的生活落差和心理落差刺破了他麻木冰冷的心,他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开始孝敬父母陪伴妻子孩子……但老天爷似乎宁要他为他年轻时所做的一切付出代价一样,家人陆续死亡之后,四代人竟最后只剩下了自己一个……遭受巨大打击之后的福贵买了一头老牛,继续生活着或者说与生活的苦对扛着。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诚哉斯言,福贵他也是如此,在经历父母离去、妻子儿女离去的双重打击之下仍然不放弃接下来的生活。揆诸现实,可能有人会说,小说终究只是小说,当下哪有这么多苦难需要一个人去承受?但小说是讲逻辑的,而现实从来不讲求逻辑,甚至现实生活带给一些人的苦难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我曾在网络上看到现实版《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他的一生便是如此,老伴子女离去,兄弟大哥离去,只剩一个不太聪明的弟弟和一条老狗。

  但老天似乎也不是丝毫不近人情,有人在遇见他的十年后再次看望了他,本想着这位“福贵”该是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了,但当真正见到他时才发现原来生活终究还是会柳暗花明,他再次娶妻并拥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在捡废品的日子里他依然坚强地生活,照顾着自己的弟弟……当有人好奇问起他这么乐观的原因时,这位老人回答:“向前看!”。看似简短的三个字却紧紧围绕了他的大半生,在经历悲喜交加之后仍然不卑不亢,生活依旧有人间烟火气。其实,往事迢递,我们本就不应该踟蹰不前,我们也应该拥有这样充满希望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够支撑自己走过一个又一个漫无边际的夜晚,走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正所谓,欢乐是人生的驿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世间之事总难一帆风顺,因此学会怎样“苦中作乐”便成为一门学问,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也生动诠释了怎样用自己瘦小的身躯去支撑一个强大的灵魂,去破解生活带给他的种种难题。上天总爱捉弄世人,因此困苦是生命的本色,但世人也要勇于反抗上天,因此不论生存与生活,都要在凡尘中挣扎,即使筋疲力竭,倒下也要再坚强地站起来,继而走完自己的生命旅途。正因如此,人只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山高水长,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人生节奏,我们不用和别人比,不需要在乎别人怎么看,真正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认真过好这一生。王小波曾说:“我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场偶然,我在其中寻找因果。”我想不管是小说的主人公福贵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福贵”都已经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明白了活着带给他们的礼物。他们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能创造一切可能。只有活着并且不放弃活着,只有不放弃活着并且笑对生活,才能够真正的活着。这可能就是“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最好诠释了吧。毕竟,满怀希望才会乘风破浪所向披靡。掩卷深思,与其庆幸自己没有出生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我更愿意将目光放在今天,继而展望未来,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活着的意义,探索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价值。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却也是对自己一生的一个交代,它可能开始于理想,但绝对不结束于理想。

  最后的最后,愿我们都能清醒地活着,明白活着的意义,拥有一个似锦的前程和一个要追的梦!

1 2

书籍简介

  • 活着

    活着

    余华小说 655人浏览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