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2000字
2022-07-04 14:50:50.0 活着 读后感2000字 余华作品读后感 718 浏览
活着读后感2000字1
余华的《活着》以宏伟的时间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质朴却有内涵的语言,吸引了大批读者,使得我们在读书中感悟生与死的含义。
从文章语言上说,语言简约,但绝不简单。
余华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述故事,但是却从不缺乏幽默的艺术。小说中写地主龙二的嚣张得意――“龙二常常穿着丝绸衣衫,右手拿着茶壶在田埂上走来走去,神气得很。镶着两颗大金牙的嘴总是咧开笑着,有时骂看着不顺眼的佃户时也咧着嘴,我起先还以为他对人亲热,慢慢地就知道他是要别人都看到他的金牙。”这便是他的幽默,在回味中,突兀的引人发笑,在笑中引人深思。小说的语言平淡中也满是光华,“月光洒在小路上,像洒满了盐”,这是当福贵孤独地埋葬儿子后,一人往家走,茫茫月色给他的衬托,简单语言中,充满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这是故事结束后,老人和牛渐渐远去,而“我”依旧呆在原地,看到的听到的景象,在朴实的语言中写出了乡村温馨美好静谧的画面,同时也衬托出了老人而今的孤单与落寞。所以,余华的语言朴实中自有光华。
从文章要表达的内涵上说,人生无常,向死而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贵被龙二用赌博坑掉了整个家产,由地主变成了农民,龙二以为自己成了最大的赢家,可是自全国解放后,土地改革时期,打土豪,分田地,他也因为地主的身份被绑赴刑场,在死之前对福贵说:“福贵,我是为你去死呀!”人生无常,今日的富贵场,也许就是明日的断头台。福兮祸兮,很多事情不是人力所为,在命运面前,人如蝼蚁,如此渺小。读一遍《活着》,仿佛自己在人世走了一个完整的轮回。
向死而生,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书里说:“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福贵的一生,除了少年时的醉倚红楼,笑卧赌桌,剩下的便是在与贫穷,与死亡作斗争,他败坏家产,家徒四壁,愈斗愈穷,他看着凤霞生,有庆生,苦根生,却也看着他们的死,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亲人,眼睁睁的看着朋友的死,在潦倒晚年,以为自己没剩几年,却不料依然活在这世间。在故事的最后,他自己感叹: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有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这便是《活着》——生,是一种本能,无论这个世界让你如何绝望,如何心灰意冷,依然要顽强的活着。
除了感人至深的文章情感,作为余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活着》同时也具有三个典型的结构特征。
第一是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
故事以歌词开头,以歌词结尾,“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首尾圆合,不仅使得故事的结构完整,更是对福贵一生的高度概括。在了了歌词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福贵浪荡的少年,凄苦的中年,孤独的晚年,这长长一生也就浓缩在短短几句歌词中了。
第二是倒叙的手法。
文章的开头,写出了“我”这个民间采风人,在十年前去乡下采风,遇到了一位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的老人,深深的吸引了“我”的兴趣,后来我们坐在那棵茂密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我”听着他叙说着四十年前故事,从此拉开文章的序幕,讲述了那段沧桑沉重的故事。这样的结构,在文章的开始便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因为它抛弃了传统的正叙方法,让我们在故事的最开始看到了福贵的结局,于是在不断的阅读中,逐渐加深着对这位老者一生的同情与无奈。看似平和的晚年,看似悠闲的生活下埋葬着多少亲人朋友的性命,压抑着多少沧桑时代留下的难以磨灭的烙印。于是,也就更加鲜明的点明了小说的标题,“若没有勇气面对死亡,那就心静如水的活着”。
第三是双层叙事结构。
结构主义叙事家热奈特曾划分出两大叙事层次:第一层为外部故事,指包含整个作品的叙述,第二层为内部叙事,指叙述中的故事。在文本中双层叙事集体表现为:第一叙述者充当叙事的引入者,同时对故事进行补充或评价。第二叙述者是叙事的主要承担者,是叙述的主人公,是叙述故事中的角色。余华的《活着》便鲜明的采用双层叙事结构。一个是“我”——民间采风人,是为第一叙述者,一个是小说实质的主人公——福贵,也就是第二叙述者。二者交替出现,推动故事的发展,同时使文本实现了故事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在小说中,福贵叙述的故事一共出现了四次中断。仅以小说第一次打断为例,福贵短暂的叙述了自己嗜赌成性,输光家产,爹被气死,妻子被接回娘家后,出现了第一次打断,这时出现了“我”对于福贵的第一次评价,“这样的老人在乡间实在难以遇上,也许是困苦的生活磨损了他们的记忆,面对往事他们通常显得木讷,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然而福贵却能够直视自己的过去,以平和的姿态缓缓叙说着自己的过去。
这样的双层叙事结构,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四次打断,过去与现在的交织,两位叙事者之间的对话,都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且增强了故事的饱满程度。另外,四次打断,也是四次缓冲的短暂时间,故事基调太过沉重,如果只是一味的叙述,那么全文读完,太过压抑,太过沉重,文章中的死亡气息太过浓重,而这四次打断,正好给予了读者充分的缓冲时间,活与死交织进行,泪水与微笑并肩而来,使得文章更加饱满,充满内涵。
活着读后感2000字2
微风轻佛,翻动纸张。读一本书,观一个世界,感受一种境界;在别人的故事里感慨自己的人生。
关于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活着》。就像夜空中的繁星,每一颗都努力散发着自己的光芒,然而我们只是萤火之光,怎敢于繁星争辉。正如苏轼笔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于大自然而言我们渺小如沙粒,但渺小的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活着,努力的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翻开这本书,阿我读到了太多的无能为力,才恍然大悟,时间是个很有说服力的东西,它总是在我们未知的时候改变一切,当我们幡然醒悟时已是为时已晚,但过去的终究是过去,是祸也是福。正如这本书里的主人公福贵一个命运跌宕起伏,孑然一身还依旧努力活着的老人。
眼神游走在书的字里行间,见到无数人生的哲理,还有许多动人心弦的描写,而我最喜欢的是那句“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下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的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路”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只是简单淳朴的语言让这个画面,显得那样生动形象,读到这句话时脑海里不禁浮现出我外公的样子,这一瞬间思念的洪水冲垮了理智的堤坝,心里满满的不是滋味,但眼泪却不能落下,因为外公说过爱哭小孩会被坏人抓走。
我的外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不太聪明的他陪伴了我的整个童年。记忆中他总是用长满老茧的双手接我上下学,小时候爸爸妈妈为了挣钱去了外地打工,我成了别人口中的“留守儿童”陪着我长大的人就是外公。那时候他怕我孤单没有玩伴,便给邻居家小孩买糖吃,让他们带我一起玩游戏,可是调皮的我总是欺负别人,时间久了村里的小朋友都不敢跟我一起玩了,就这样我开始每天都跟在外公左右,像一个旋转的小陀螺一般跟着外公转来转去。那时候我最害怕的是别人问我“你想你爸爸妈妈吗?”骄傲的我总是嘴硬说“不想”。但其实天下哪有不想自己父母的小孩子啊,我只是害怕外公担心而已,所以只能自己躲在被子里偷偷抹眼泪。
还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还不懂什么叫家长会,却看到班级所有同学的爸爸或者妈妈都出现在我们的教室,正当老师问我为什么家里没人来的时候,外公突然出现在我的教室门口,满身泥渍的朝我挥手,在老师嫌弃的表情下尴尬的走进了教室,那一刻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画面。外公总是努力的想让我开心,可是看到别的小朋友被妈妈夸“宝贝,你真棒”时我也会很羡慕,尽管外公给了我无可挑剔的童年,但我还是一味的自卑。因为别的小朋友说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小孩子都是被父母嫌弃了才丢掉的,虽然外公外婆告诉我爸爸妈妈只是要去挣钱,但我还是觉得她们就是嫌弃才不带我在身边的,所以我跟钱比起来还是不那么重要,他们宁愿选择缺席我的童年也要远去……
回忆敲打着心扉,眼泪始终在眼里逗留着倔强的不肯落下,记得有一次下雨因为贪玩感冒了,村里没有医院,外婆让外公背我去打针,外公背着我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到了医院打针,看着嚎啕大哭的我,外公只能手脚无措的哄着我,现在想想那时候的他好可爱。他总是竭尽全力也要把最好的给我,不管去哪里回来他总会给我很多小零食,他的口袋像极了多啦爱梦的神奇口袋什么都有。有时候时间也是很无情的东西,它拿走了一切,却从来不问你同不同意,我渐渐长大的同时外公也渐渐老去,还来不及挽留,时光已悄然而逝。外公年纪越来越大了,也变得越来越脆弱了,他不在如从前那般可以驮着我到处玩耍,他甚至快记不清楚我是谁,他只记得那个在他身边闹腾的小丫头,记得上个假期回家,他拿着一把糖果问我,“有没有看到小丫头,他给她糖吃”那一刻我崩溃了,再也憋不住了,尽管他忘记了我的样子,却依旧记我最爱吃的奶糖,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颗往下掉,妈妈拉着我说“你别刺激着你外公让他休息吧”。我妈正准备把我拉走时外公突然不笑了,他拉着我另外一只手,急切的说道,“丫头不哭,给你吃糖,给你吃糖……”我努力控制自己擦干眼泪说“好,外公,丫头不哭”他笑了笑摸着我的头像小时候一样哄着我。妈妈泪目了那里面也许有感动有心疼还有自责吧!时间真的是很神奇,现在的我不在去纠结当初他们为何要离开,因为没有他们外公也给了我幸福的童年。
人生漫长且短暂,有些人来不及去珍惜他就离开了,就如福贵的儿子和外孙,生命如同流星瞬间划过天际,来不及回味却早已泪流满面。最痛苦的莫过于一个人活着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最后只剩下一个人孤零零的活着,小说的结局满脸皱纹的老头子,经历沧海桑田的洗礼,在老牛的陪伴下一点点的度过余生,承受着别人无法承受的痛苦活下去,他的任务亦是如此吧!
面对生活的坎坷我们没有办法逃避,生而为人没有谁可以活着回去。生是命,死亦是命!珍惜你现在拥有的,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人的一生很长,长到我们一边抱怨一边努力向前,人的一生也很短,短到我们来不及事事做完,岁月教会我们成长,也教会了我们珍惜。珍惜每一个出现在生命里的人,不留遗憾,不让自己后悔。在乎就说出口,爱就请珍惜。透过感动,一点点的学会珍惜,别让等待成为遗憾。
活着读后感2000字3
看《活着》的评价,提及频率最高的是:书名叫活着,却通篇书写死亡。
确实,从富贵赌博输给龙二开始,一家人的死亡便拉开序幕--老爷子死于跌落粪缸,这个败落家产的老人,在儿子走上自己的老路输光全部家产时说,“赌债也是债,自古以来没有欠债不还的道理。”他用两担铜钱教会富贵钱来之不易的道理,在接受了自己大势已去,不再是老爷后,泄了底气。
后来日子好像也能过下去了,被老丈人接走的家珍也回来了,急于请郎中给老太太治病的富贵,却因国共内战被抓去做了壮丁。再回来时,老太太已经病死,去世前一遍又一遍的跟家珍说,“富贵不会是去赌钱的。”
凤霞高烧有幸捡回一条命,却变得又聋又哑,但日子还是因为富贵活着回来有了盼头;为着有庆上学,凤霞被送了人,可没过不久凤霞自己跑回了家,到底舍不得孩子,富贵说“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于是一家人又整整齐齐了,有庆跑步比赛还拿了奖,却不想有庆因输血过多去世,死在了别人生孩子上,那条弯曲通向城里的小路,再听不到有庆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洒满了盐。
日子逐渐在努力忘却和掩饰丧子之痛中趋于平静。终于,又聋又哑的凤霞找到了合意的丈夫,二人情投意合,四口之家的烟火气又浓厚了起来,凤霞也传来怀孕的喜讯,却在一家人殷切的盼望中大出血去世,死在了自己生孩子上。
家珍身体羸弱一天不如一天,终于死在了软骨病上,这个饱受命运捉弄的女人,在死前说,“这辈子也快过完了,你对我这么好,我也心满意足,我为你生了一双儿女,也算是报答你了,下辈子我们还要一起过。”仿佛赌博、嫖娼、羞辱老丈人、踢了一脚怀着孕肚的她的人不是富贵,这些在外人看来十恶不赦的事迹,好像全没有被这个看似羸弱却无比坚强的女人记在心里,富贵描述家珍的离世,说“谁知没一会,家珍捏住我的手凉了,我去摸她的手臂,她的手臂是一截一截的凉下去,那时候她的两条腿也凉了,她全身都凉了,只有胸口还有一块地方暖和着,我的手贴在家珍胸口上,胸口的热气像是从我手指缝里一点一点漏了出来。她捏住我的手后来一松,就瘫在了我的胳膊上。”
女婿爷孙好不容易熬到苦根四岁,日子好像也还过得去,又传来二喜被两排水泥管夹死的消息,“他们说二喜死的时候,脖子突然伸直了,那是在喊他的儿子。”书中描写苦根的反应,冰冷的像是机器人,“苦根就在不远处的池塘旁,往水里扔石子,他听到爹临死前的喊叫,便扭过头去叫:叫我干什么?他等了一会,没听到爹继续喊他,便又扔起了石子。直到二喜被送往医院里,知道二喜死了,才有人去叫苦根:“苦根,苦根,你爹死啦。”这个连死都不知道是什么的孩子,只是回头答应了一声:“知道啦。”就没再理睬人家,继续往水里扔石子。”而死了一双儿女在医院的富贵,在知道二喜被送往医院后,马上就哭了,对那人喊道:“‘快把二喜抬出去,不能去医院。’他又跟我讲,你想想,我这辈子三次看到那间躺死人的小屋子,里面三次躺过我的亲人。我老了,受不住这些。去领二喜时,我一见那屋子,就摔在了地上。我是和二喜一样被抬出那家医院的。”
于是爷孙二人开始过活,那句贯穿活着始终的致富之道,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我们变得越来越有钱重新在两个人的世界里发光发热,引领二人蹦向好日子,可苦根七岁那年却因吃豆子撑死了,他求很多人去看苦根,他们都去摇摇,听听,完了对他说:“死了。”他又添了一句说,“苦根是吃豆子撑死的,这孩子不是嘴馋,是我家太穷,村里谁家的孩子都过得比苦根好,就是豆子,苦根也是难得能吃上。”
苦根死后第二年,我凑够了买牛的钱,买了头像我的老牛,相伴过活。
回顾《活着》是国共内战、大跃进、文革、好不容易熬到的生活。有人说后半部分的死又快又急,快到令人麻木,仿佛为了死而死,我建议去看看影版的《活着》,余华是编剧,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它弥补了小说后半部分的仓促,它直面时代的悲剧,直视生活的满目疮痍,我们通过眼睛直观时代,能看见“苦难”中的细枝末节。
在五版序言中,我试图拼凑出余华写下《活着》的原因,那是广袤土地上苦难岁月里人们的坚韧,我们多说,熬熬吧,日子总会过去。倪萍写的《姥姥语录》中说“人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仿佛天生就有与命运斗争的精神,跟随蚩尤与黄帝作战的苗民,勇于追逐太阳的夸父,这些远古神话中与神族有血缘关系的人族,从一开始,就被编撰的人民给予了不畏与不屈。
他在序言中说,故事的开始尝试用第三人称却停滞不前,转而化为第一人称就没了阻挡,第三人称是幸存者的描绘,第一人称是经历者的生活。
苦命年代的死亡似乎稀松平常,在那样恶劣的日子里,局外人只能看见四起的扬沙,看见天灾人祸,再慨叹几句世事无常,我们看到的是经历者一生中的大事,看完《活着》,你是不是只能想起死亡?可在经历者眼中,还有生命的整个过程,他们确实紧抓生命不放,因为他们更懂得生命的可贵,可再忆起往事,绝不是涕泗横流、怨天尤人,有的只是经历过那一段生命的平静,那是来不及感伤的苦涩岁月,是想起时已被时间抚平的疤。
余华用第一人称讲述《活着》,而我们用第一人称经营生活。我终于明白,富贵的幸福藏在我们看不见的细节里,就像引起你落泪的夕阳,在别人眼里不过是最平常不过的日落。
希望你在看完《活着》后,去感受,感受生命的舒展,感受自己。这是时间的赠予。
活着读后感2000字4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篱落倒比福贵幸运两分。——题记
《活着》是悲剧中的乐观主义,是人生常态下的极端情况。全书主要围绕福贵,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在生活的重压下,依旧顽强地活着的故事。整本书没有刻意渲染悲伤的氛围,但是却能让我们感受到福贵一家的痛苦。并由此,我们也感受到了余华心中的“活着”的真正含义。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可以说是《活着》整本书中最出圈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最精辟地表达了余华的创作意图和中心思想。细细想来,活着还能是为了什么呢?在《活着》中,父亲为钱与名而死,母亲为福贵而活,妻子一生劳苦,为整个家付出了自己的后半生,儿子为救人而死,女儿为外孙而死,女婿为活着而死。
而福贵呢?他最初输光家产,这意味着他从地主家的儿子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农民,更甚者他家也将因此受到重创,那个时候他是有想过死的,可是他不敢死。他害怕死亡就像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那时候的他只是本能地畏惧死亡,但他不明白活着为了什么;被国民党抓去打仗,在真正的战场上,他想要活着的心从未有过地猛烈跳动,那时候的他真的想活着;之后每个亲人的离去都让他有过悲痛,但是家珍的死亡对他而言是不同的。家珍的离世是在他的意料之内的,他甚至为此做足了思想准备。更重要的是,家珍陪伴着他走过了人生最苦的时光。家珍一走,他对人生的牵挂和活着的执念其实就少了一大半了。而二喜的死亡算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所有的辛酸苦楚,喜悦哭泣都在一瞬间瓦解了。苦根的死最好地体现了他对死亡或是麻木,或是坦然的态度。在那之后,他知道自己已经真正意义上的不剩下什么,但也不会再失去什么了。在那之后,他也终于明白了自己活着的意义,即活着本身。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句话引用自胡祖德的《泸谚》。简单来说,就是少年人放荡不羁,唯爱自由;中年人思虑颇多,尤重金钱;老年人放下一切,终悟活着。但对于《活着》而言,这句话又有了新的鲜活的诠释。福贵像每一个普通人从单纯变得成熟,从颓然变得迷茫,直至释然。对他而言,这句话也许是在说他年少轻狂,家产败光;坎坷半生,遍体生疼;半踏棺材,才懂活着。《泸谚》讲述的是引人深思的生活哲理,它虽然只是上海谚语的汇集,但却适用于大多数人,而《活着》虽然只讲了福贵一个人的故事,但却在超越性的精神层面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甚至共鸣。这正是我敬佩余华的重要原因之一。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福贵在经历了人生的众多大是大非之后,用着自鸣得意的口吻唱着这首旧日的歌谣。这句话相当直观地表现了福贵的坦然之态。只因为路远就不愿意去给皇帝做女婿,这是福贵对生死的回答。老年的他只有一只老牛,他已经不在乎生死了。在他心里,就算是皇帝也没有自己重要,他已经真正地在为自己而活了。他也许看开了,不再执着于生死。对他来说,活着是件最不重要的事,而活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说第一句是余华对活着的理解,那么这句话就是福贵对活着的态度。
余华冷硬冷漠冷静地讲述了一个压抑不幸却又温暖救赎的故事。他用他笔下的故事,告诉他的每一个读者,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都应该勇敢地活下去。福贵给自己的老牛取名“福贵”,虚构出其他名叫“家珍”之类的牛,这也许是因为在他的心里这些人都是还在的,毕竟在老牛“福贵”的心里这些“牛”也都是存在的,只是看不见而已。救赎总是双向的,对福贵和“福贵”来说是这样的,对老年的福贵和年轻的福贵来说也是这样的。放过自己的福贵让我们哭了,却让他自己笑了。
显而易见,《活着》讲的是“活着”,但换个角度,《活着》讲的也是“死亡”。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活着没有意义了,是不是应该选择死亡?庄子的妻子去世,庄子却“鼓盆而歌”,列子去世,庄子唱道:“道初混沌兮,化而有气。气化成形兮,始而有君。春夏秋冬兮,生老病死。死归渺茫兮,还于天地。嗷嗷痛哭兮,不知天命。”这是庄子的生死观,他将生死看作四季变化的正常现象,所以他不因为活着而高兴,也不因为死亡而畏惧。佛教认为人死后将根据生前的善恶进入六道轮回,因此佛教注重与人为善,广积善德。而通过余华的《活着》,我仿佛了解了他对活着的感悟。在他看来,活着就已经很开心了,生活中也许会遇到各种令人或困惑,或痛苦的事情,但是用一颗坦然的心去面对生活,就会发现一切都会过去的。当你希望获得生活更多的青睐时,回头看看那些朝不保夕的人。只要想到对他们来说,活着都已经是奢望时,也就不会有太多有关得失和生死的困扰。所以,余华对生活应该是感激的吧。
对我而言,“活着”实在是一个晦涩难懂的话题,我看不到死亡离我有多远,我的生活甚至安静平稳地像是湖面,即使是一样极小的东西也能在湖面浮现明显的涟漪。但我仍然认为《活着》是有价值的书。《活着》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美好,我也会因此想要感激生活,感激我所得到的一切。
而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而言,其实还有些别的意思。00后是“后浪”,也是不被“前浪”看好的一代人。我们被认为是沉迷网络、不切实际、叛逆的一代,上一代人对待我们的态度正如上上一代对上一代的态度一样——担忧、不相信、不满。但是,请相信我们这一代人不是临阵脱逃,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只会空想,只说大话的一代,我们会做到和上一代一样出色,甚至超越他们的地步。因为我们这一代在大数据的时代下,也许没有经历许多苦难,但是我们看见了那些曾经隐藏在角落的黑暗,我们感受着我们无法经历的别人的痛苦,我们早早地立下了鸿鹄之志,我们甚至早早地思考起自己的未来,思考自己活着的价值。我们这一代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的方式,感受到生死,也感受到了使命,我始终相信我们这一代会是不错的一代。《活着》透露着一份坦然的姿态,它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不要畏惧,勇往直前。余华把《活着》看作是一部高尚的作品,而我愿意把它看作是一份给我们的祝福。
上一篇:窗边的小豆豆读书心得600字
下一篇:狼王梦读后感8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活着
余华小说 691人浏览
《活着》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发表于《收获》1992年第6期。 《活着》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小说以普通、平实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