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书笔记1500字

2022-08-05 22:03:21.0 我与地坛 读后感1500字 史铁生作品读书笔记 522 浏览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小读一番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跟着他去体悟生存与死亡,苦难与信仰,绝望和希望中的人生百态,在那位母亲的引导下,一步步迈向光明。

  艾米莉·荻金森曾说:“我本可以容忍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21岁的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疾了双腿,于中年,又得了严重的肾病,被禁锢在小小的轮椅中,靠着隔日的透析艰难地活着,失去了青年人的朝气与健康。面对苦痛,他悲愤过,挣扎过,绝望过……也试图去找寻生命的意义。

  他以为,地坛是与他有着不可言说的缘分,在某一天,他走进了园中,直至写下散文《我与地坛》,15年间,就再也没有长久地离开它了。我总能想到那个画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史铁生先生“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我与地坛  他于古园独自地沉浸冥思,想要得到生的某种启示——对生死之事的释然以及活下去的意义。

  他发问:“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那么,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与他而言,是那个聪明,世界上最美的女人――母亲。每当送他出门,总会在心里自我安慰,给他恳求与嘱咐地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儿子不在家的时候便坐卧不安,又一个人不知在公园里走过多少焦灼的路。面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的儿子,她认定一个人不能仅仅活着,于是鼓励他走上了写作之路,而就在儿子快要碰撞开一条路来,她却匆匆离去。这位母亲,将一生的苦楚、辛酸、煎熬化作最深沉,最伟大的爱与关怀,给予了她的儿女。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的确,她的母亲,用坚强的信念,不屈的灵魂,唤醒了儿子生的希望,彰显了母爱的光辉。她用一生的坎坷磨难,教会了史铁生应以怎样的姿态活下去,好好地活下去。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大二十岁上忽然截瘫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化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面对母亲的猝然长逝,史铁生才意识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在心中渗透得深彻,他无法忘怀,自己某次和一个作家谈论到写作的意义,是的,是为了他的母亲,但她已经看不见了。

  母爱就是这样,也诚如迟子建所说“母爱像那一颗颗龙眼,不管表皮多么干涩,内心总是深藏着甘甜的汁液”。而我也想到了学校周围那间小出租屋里,我的母亲。直至今日,我才发现,她黑长的头发,早已变得稀疏,一眼就看得见的白发,是何时染上的呢?我承认,我不曾去体贴过她,学校的烦心事已经够让我头疼,有时放学回家也不说话,只是止不住地流眼泪,我能感受到她询问我时小心翼翼,我只是不答,却也从没考虑过她对我的担忧。她依旧是很早就起来,为我准备早餐,嘱咐我带好雨伞,晚上很晚才下班,劳累了一天,还要将换洗的衣服洗干净。我知道这些不是我该理所当然地承受的,她是我的母亲,而非仆人。我也为自己先前的行为感到懊悔,也决心去要多关怀自己的母亲,我不想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地步,不想用一生去自责悔恨。

  史铁生先生在地坛和母亲那得到了启示,写下了《我与地坛》。

  他历经数劫,尝尽百态,越显平静生动。他将一生的苦闷,爱与思念融汇入笔尖,纸上的,是那片片深情,点点诗意。

  他“看不见雪融,只觉得天渐暖,相思如扣”。

1 2

书籍简介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史铁生散文 544人浏览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