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2000字
2022-07-04 14:44:46.0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读后感2000字 教育书籍读后感 563 浏览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2000字1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作者余文森是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曾参与过国家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编订工作,在国内核心素养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阅读的过程也是读者与作者不断对话的过程,在对话中不断生成对话,有助于教师理论水平的提升,进而优化教学。
一、与文本对话,教学优化有依据
本书分别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了核心素养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等,同时提出核心素养的四个形成机制:学科知识是载体、学科情境是路径、学科教师是条件、学科考评是保障。第二部分主题是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包括基于立德树人(教学方向)、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教学观(教学主体)。第三部分主题是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的基本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从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途径、具体策略三个层面系统化地提出了可供教师参考的、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如作者提出:首先,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是学科知识,而学科知识又包括学科大概念、学科结构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观念,不仅要有具体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更要强调对历史核心概念的理解、历史知识体系与框架的建构等,把“知识”真正做到结构化。其次,核心素养形成的途径是学科情境。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运用多元素材、创设历史情境,设置导向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科素养。第三,作者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提出了整体化、情境化、深度化的策略;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观重建,提出自主化、活动化策略。同时,强调以“问题”(项目)为驱动,以学生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这些与当前世界教育前沿的“学习单”学习、“PBL”(项目式学习)的方向都是一致的。
二、与教学困境对话,教学优化有凭介
新课改以来,在广东省最新使用统编教材的老师们已经进行到选修部分,经过“痛苦”的备课与教学实践,一线教师们仍然存在着教材容量大、内容多、理论性结论较多、历史细节等内容较少,进而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落实素养存在较大的困惑。近几年,各地进行的公开课以及网络上的各类课件对如何展开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成果丰富。但是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有的课件是教材内容的完全再现,没有经过课程资源的选取,而是照搬教材;有的课件却基本舍去教材内容而另辟蹊径,在教学中过于求新求变,忽略教材作为教本和学本的意义。因此,如何“用好教材”、如何培养关键能力、如何使素养落地成为一线教师们的重大课题。
在与本书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困境实际,我认为本书中有以下几个内容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观念上的改变。作者提出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观重建,并针对性提出自主化、活动化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自身观念,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真正做到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理论上,观念上转变了,教学策略才会随之而变。但是究竟该如何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素养落地?那么我们就需要对一些重要的概念有清晰的界定。
其次,理论上的提升。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知识?什么是关键能力?它们之间有何内在关联?本书作者通过系统的概念界定层层剖析,为我们清晰地界定了其内涵与关联,即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其实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因此,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第三,策略上的实施。理论学习为教师的教学实践辨明方向,我们认识到学科知识、学科活动的重要性。而结合本书中的实施策略及自身教学实际,其中两个策略引起我的关注: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
整体化策略是指针对知识的碎片化而言,“强调知识的结构化、整体化,防止知识的孤立化、片面化,是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将整体化策略进行分解,在教学中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即学生能够对知识形成联系、能够组织知识并对其进行构建、能够将知识进行整合。将这三个层面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其实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结构化教学的能力,即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知识、整合知识、建构知识,进而形成行之有效的结构化模式,提升学生的必备知识。正如奥苏伯尔所言,“学习的实质就是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因此,我认为,学科知识的养成有赖于整体化教学策略的实施,通过整体化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结构化。
情境化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把知识转化为与知识产生或具体运用的情境具有相似性结构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参与、体验类似知识产生或运用过程的情境,从而直观地、富有意义地快乐地理解知识或发现问题乃至创造知识。把知识还原到情境中,会使学习者直观感受到知识的原始形式,増强感受力,也同时増强理解力,甚至还会增强创造力。
借助本书提供的理论与方法,通过读者与书本的对话、教师与教学困境的多维度对话,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效度,达成素养的养成。诚如莎士比亚所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而一本好书的阅读与内化吸收,对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的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2000字2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习、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平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平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2000字3
在学校组织的同读一本书的活动下,我有幸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通过阅读该书,我了解到何为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直白的说,我们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在面临的复杂的情景中综合使用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品格和能力。
我对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师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也有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作为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可能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把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学生。课堂上我们更是争分夺秒,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而学生却不领情。相信这样的现状,每个老师都可能遇到过,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我们真的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方法,审视一下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堂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发挥学生最大主人翁的精神,那就要让孩子主动的去深入到课本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发现问题的眼睛,激发孩子探索问题的兴趣,最后,让孩子体会解决问题的幸福,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在课堂上回答自己提出的一个个认为重要的问题,学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暑假期间,参加了新教材培训,学习了总主编章建跃教授的编书理念。他说在我们数学老师授课过程中,一定要遵从数学家教育家傅仲孙先生提出的三个递进的境界:一是知其然,二是知其所以然,三是知何由以知其所以然。其意思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是什么;还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是怎么来的,它的来龙去脉是什么;更要让学生学会探究知识产生的学习方法,让具有他们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说整套新教材就是依照这种规律来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规律形成结论的。他还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一般套路,进而让学生阅读、研读教材、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实现自主学习。我觉得这就是让学生做课堂主人的数学课堂,就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
二、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
多年来,我们为了追求升学率、追求提升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必备品格的培养。使学生在人格、道德、情感等方面出现了各种偏差和失误,以致有极少数学生对生命、对他人、对世事越来越冷淡、冷漠、冷酷,最终酿成很多悲剧。近些年此类劣性事件越来越多,这是个社会问题,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问题。所以,新课改提出,要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位。这对于我们一线教师也是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一要保证学生的成绩,二要尽力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问题虽难以解决,我们也要勇于挑战。
对于一些必备品格的培养不易考核,但是这些东西是学生可以“终身携带”的,可以陪伴学生行走一生,使学生收益终生。但这种延迟显现的效果却是真正有效的,甚至更长效的。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像自律、尊重、守时、认真等等,都是好东西。有了自律就遏制了恶的源头,有了尊重就有了善的开端,有了守时就有了高效的习惯,有了认真就有了进步的动力。这些都是需要父母和老师用心培养的。
三、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说过,老师就是他所教授的知识。一个数学老师不仅仅是碰巧教授数学的某个人。一个真正的数学老师,是一位体现了数学,生活在数学中的老师。一个很强意义上说,他就是数学人。这种境界至少包含了一个数学教师对于数学的痴迷与热爱。并且包含着一个数学教师的数学天赋!自古以来,优秀教师都表现出对所教学科和内容的热爱,并在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热爱中获得满足。教师对学科的热爱与投入,会显著的影响学生对学科的态度。实践表明,那些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到意义,价值,激动和欢乐的老师,会向学生传达出一种强有力的邀请意愿。邀请学生也来分享这种体验,从而使学生相信学习的内在价值!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呢?答案就是读书。
季羡林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永不停息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人类向前发展,犹如接力跑,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
所以平时工作之余,我们要多读书,多读数学专业的书刊和杂志,读班主任管理的书,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的书,读为人处事的书,读文学类的书,来充实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个人理论水平;多争取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聆听名家讲座,名师讲堂,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开拓自己的眼界,提升个人修养;多听同事的课、多与同事交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把阅读、思考和表达做到实处,以便提升个人的业务能力。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携爱出发,智慧前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释放学生的心智思维,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从而变认知的困苦,为求索的乐趣,变学习的负担,为生命的享受,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自己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余文森教育 480人浏览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由源创图书策划,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余文森著。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