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人世间读后感1200字1
《人世间》是由著名作家梁晓声创作的当代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被誉为“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作品以东北某省会城市一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脉络,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刻画了5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老百姓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这部作品在2019年荣膺“茅盾文学奖”时,组委会给它的授奖词是这样的:“在《人世间》中,梁晓声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梁晓声出生于哈尔滨,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在《人世间》中,梁晓声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到了自己生活的原点,他从自己熟悉的东北重工业城市贫民区的底层老百姓写起,一步一步发散到社会其他阶层和人群。写不同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写人生的悲欢离合,写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勾画出一幅错落有致的世间百姓群像图。
读《人世间》印象最深的就是周秉昆。在周秉昆的青年时期,父亲在大三线做建筑工人,大哥和大姐知识青年下乡,后又考取北大上学。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都是周秉昆在家陪伴着母亲,尽床前之孝。即使在父母看来,他是愚笨和憨厚的,只能做一个小工人,干不成什么大事,但他勤劳、仁义、善良,他最了解父母的喜好,他更愿鞍前马后地给父母帮忙。其实,作为子女,只要有孝顺心,父母并不会在意你是富贵还是贫贱。没有哪个孩子出生之后,父母就希望他考清华北大,更多的祝愿是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反过来看,现在的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能够有几个孩子一飞冲天?大多数孩子最后还是和父母一样沦为普通人。但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好,孩子孝顺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天伦之乐不也就这点儿念头。周秉昆虽然只是个工人,但在工友中是大哥,他真诚忠义、刚正不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像极了生活在最底层的普通百姓,他愿为朋友付出一切,为邻里时刻操心,活在人世间,就该相互给予温暖,如同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凡的人,总能在他人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积极伸出援助之手,展现出真诚和善良的品质。周秉昆代表了那个年代大多数青年,他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没有太多的技能可以直冲云霄,只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发现自我、寻找自我、突破自我。
《人世间》是一部关于苦难、奋斗、担当、正直和友谊的小说,他们中的人有的通过读书奋斗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精英,更多的则像父辈那样努力打拼辛劳谋生。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命运各有不同,善良正直、自尊自强、勤劳坚忍、尚礼乐群等人性中的幽微之光却永远闪耀,梦想的力量荡气回肠。周家的第一代人周志刚夫妻,第二代人周秉义和妻子郝冬梅、二姐周蓉和丈夫蔡晓光、周秉昆和妻子郑娟,第三代人周秉昆的养子周楠、亲子周聪,周蓉之女周玥,他们的身上皆被赋予周家人最朴素真挚的道德情感。他们不论做建筑工人、当官、做演艺还是靠勤劳挣钱,都坚持原则又不失人情,不落井下石,不出卖朋友,不趁火打劫,不任人唯亲,不贪赃枉法,不见利忘义。他们脚踏实地地拼搏,平平淡淡地生活,在人间烟火里,我们读到的是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里,共同抒写的是情义和正直。
一部《人世间》,一部生活史。愿你我不会沦为人间恶魔,于浊世保一丝清明。
梁晓声人世间读后感1200字2
那天,终于把三部《人世间》读完了,过程中时常让自己眼角泛泪或鼻子发酸,但那是一种极度平静的感动,没有轰轰烈烈。写段读后感吧!
秉昆和郑娟作为这个社会最底层的百姓对生活有着一股实质性和更贴近大众的执拗,那是以对家庭、父母、朋友的道义为基础的,当然可能在年轻时是一种“被带入”的状态,但这并不妨碍什么。他们有着像父辈一样善良的基因,他们对生活和友谊可以流血、流汗,但绝不谄媚和屈服,他们一心一意的生活,唯奋斗至他们知道自己的人生与哥姐不同,他们能够时刻认清自己,虽然执拗和善良的有时让人心疼或同情,但通篇读下来才知道那是令我们向往、渴望甚至敬佩的,是我们渺小了。
周蓉的生活经历可以用跌宕和“丰富”来概况。前半生的生活可以形容为浪漫,像我们多数人年轻时候对“罗曼蒂克式爱情”的向往,用时下高端的话来讲就是“诗和远方”,她大胆而义无反顾的付诸行动且是在文革那个特殊时期尤其的令人刮目相看,她宁愿不辞而别的只身追随所爱的人到贵州的大山里生活,而认为精神上的幸福早己弥补了物质上的匮乏,正是她这种毅然决绝和不顾后果的追求自由、爱情和自我,生活让她尝到了丈夫背叛和女儿的不省心。不过她又是那么幸运,离异后回到自己生长的城市以一名教师为职业上的终宿,而生活上又遇到了那个等了她十几年的初恋,在此她才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罗曼蒂克,他们彼此珍惜而一直到老,同时也给了自己原生家庭系列有形或无形的援助,那也可以理解为代她前半生对父母和弟弟的一种弥补。
再说下秉义,他是家里的老大,他是优秀的、儒雅的、平淡的,但他的很多行为初期给人的印象却是“傻”,因为好容易通过读书从社会底层逆袭为一名国家干部,他并未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谋取什么福利,而仅以他们保持着适度的亲情和友情的距离,很多人不理解他。我更感觉他是官场的一股清流,他的初心是教书育人,而从一名知青转变为官员的身份后,他重整旗鼓地将民生福祉作为第一要务,他放弃了北京和省里的升迁机遇而申请回到家乡成为这里的父母官,在退休前的那几年,身心力竭的完成了光字片的改造,让很多生活条件极差的底层百姓乔迁新居,他实现了祖辈们没有实现的愿望,而他是缔造者。书近尾篇,在父母早已去世多年后,包括弟弟秉义,妹妹周蓉,以及其他家人才切实的理解他,他是伟大的,于平淡中的伟大,相信他最后离开的时候是幸福的,幸福于自己有那么一些家人,幸福于自己实现了人生理想和价值,幸福于他得到了所有人的理解与认可。
矛盾文学奖对《人世间》的授奖词是:它讲述了一代人在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奋斗成长和相濡以沫的温情,塑造了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形象群体,具有时代的、生活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它坚持和光大现实主义传统,重申理想主义价值,气象正大而情感深沉......。总之书里的每个角色都能让我们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他们每个人都有代表性,三部书读下来再次加深了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和理解,生而为人要善良、感恩,要心怀理想而不断奋斗,而不论经历什么艰难困苦也要热衷于生活。坐在高高的山岗上独赏夕阳,父母尚在,妻子和睦,回首过往和目之所及,无不是感动,不论是身处乡野或城市,还是经历的不快与惆怅、幸福或喜悦,都是生活,都将归于平淡。
谢谢《人世间》。
梁晓声人世间读后感1200字3
随着年代大剧《人世间》的热播,著名作家梁晓声历时数年的呕心沥血之作《人世间》,又一次重现在读者面前。五年前(2017年)出版的这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获奖伊始,该书的影响力和销量就已经开始大面积发酵。其实我也是在《人世间》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才有了阅读这本书的冲动。历时一周,阅毕,然而却掩卷难眠。这是一部真正无愧于我们时代真正具有史诗性质的鸿篇巨制,是一部素朴、真诚而饱含悲悯之心的作品。这部洋洋洒洒的百万字巨著,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以周志刚一家三代人的视角,描绘了十几位平民子弟在五十年的时间跨度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人生,全面展现了寻常百姓生活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巨变。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10年代,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历史变迁和百姓生活的日新月异。
作者梁晓声是上世纪那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1968年,刚刚高中毕业的他,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于是他就成为了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光荣”的兵团战士,并在北大荒度过了长达七年之久的知青生活。正因为有了这段刻骨铭心的上山下乡经历,所以他笔下塑造出的那些蘸满浓浓知青生活的人物才如此栩栩如生。如果他之前出版的几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都只是他展示自己那段不堪回首的兵团生活经历的冰山一角的话,那么《人世间》就是他全方位全视角的对中国近五十年历史的一个全面总结和回顾。作者用他生动的笔触将从共乐区走出的十几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生活和奋斗历程,嵌入到中国社会近50年来发生的历史事件,诸如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变动发展进程中的真实场景,这种近乎写实的手法,既写出了他们生活的磨难与困境,更写出了他们每个人怀揣的梦想和艰苦奋斗的尊严与荣光。他们中有的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成为了社会精英,有的子承父业,努力打拼辛劳谋生,其性格命运虽各有不同,但始终恪守着中华传统美德遗留给他们的勤劳坚忍、自尊自强、正直善良、珍爱友情、乐于助人的伦理道德,老一辈传承下来的做一个好人的传统观念,与其说是他们的信念,不如说更是一种信仰。
梁晓声在书中,并没有为了苦难为苦难,为了悲情而悲情,书中那些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仿佛就活在我们的身边,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话来说,非常接地气。所以读者在阅读时都会有一种存在感和代入感,书中描绘的那些场景就是我们对上个世纪所发生的那些往事的一个回忆。这种阅读的体验感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很奇妙,也是很愉快的一个过程。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如此。
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倒转。我想作者写作这本巨著的初衷,不是为了批判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不是以自己曾经作为那段历史的见证人,对自身苦难经历的一种深度剖析,他只是站在时代的洪流之中,从一个让历史告诉未来的学者角度,告诫后来者,在逆境中如何学会生存,如何去适应社会,如何去顺应历史的潮流。毕竟适者生存是颠扑不破的一条永恒的真理。
转载:https://www.dushuganwu.cn/article-4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