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2000字

2023-06-17 22:25:36.0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2000字 教师读后感2000字 387 浏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2000字1


  认识自我,绝非是件易事。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即是阐明了体察自我的难度,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则是道明了自我认知的路径:“以人为镜,以书为镜”。为人师者,更需要自知之明,更需要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以便能够培养清醒、理智、客观、科学的头脑与思维。否则,以唯我自我的视角来教书育人,未免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

  王晓春老师的佳作《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以90个形形色色的案例道尽了教育世界里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罢令人如临东岳之巅俯瞰辽原,如遇山重水复忽见柳暗花明。最有感触的是其中一个案例:某老师管理班级“令行禁止”、“秩序井然”,表面上彷佛非常值得学习,但结合王晓春老师的点评来看,这种浮于表面的教条式的刚性管理,并不能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实则教育的效果往往大大折扣,甚至存在管理隐患和风险。另一个记忆深刻的案例:某老师尽心尽力,处处顺从学生的意志,却得不到学生的体谅和理解,反倒常常激起“梁山起义”成为“众矢之的”。却是为何?其中道理被王老师一语道破:老师与学生相处要懂得妥协,在确保原则的前提下,要做一个聪明的撤退者,知道分寸,知道撤退路线,进而适时反击。

  结合教学工作中的种种,联系书中的案例和点评,不需劳烦脑细胞开动,仅左顾右盼的一瞬,就发现过往的自己实在是不够聪明。那么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第一要务便是认识自我。“教师普遍缺乏反思意识,很少有解剖自己的认知冲动,结果就是严重缺乏自知之明,不是盲目自信,就是盲目自卑”。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和感悟,让我决心挥别两个过去的“自己”,让我真切的意识到“认识自我”这个观念深入人心之日,才是教育走向科学之时。

  一、向坚持“管理等同于教育”的自己说再见。

  “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教育”。现代学校的管理模式--班级授课制,已经决定了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扮演管理者的角色。过去的我一直以为,教育就是要通过管理促进学生的发展,“管理等同于教育”,却忽视了教育的最大价值是帮助学生学会,促进学生发展。

  今年是我带毕业班的第三年,也是让我感觉最迷茫的一年。我设定规则要求学生课文会背、单词会默写;我制定纪律确保课堂秩序井然;我设立奖惩制度“褒奖先进惩戒落后”,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卖力。可从效果来看差强人意:讲过的知识点,一提问不会的学生大有人在,学生成绩的提升亦不明显。我曾一度迷茫不已,不知缘其中由何在。学习了王晓春老师对于班级管理主义的阐述后,我方才恍然大悟:“原来看似回答正确的问题,不是真正的正确,学生并没有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内容,而只是仅仅会死记硬背而已”。于是随后的课堂上,我尝试着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原因,而非直接说答案;尝试将问题抛给学生,通过设计、提问与之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即使同样的问题再次被提问到,学生的回答不再是简单地说出答案,更多的是层层递进地说出其中逻辑关系。我发现这个小小的改变,竟然使得学生们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大大提高,也逐步学会了随机应变举一反三,接下来班级成绩的提高自然也在我的意料之中。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作为教育者,我们其实更应该关心的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让学生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所思考,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我现在认为这才是管理,这才是教学。所以,再见吧,过去从来是注重管理的我,从今天开始我要成为一个聪明的教育者,后续的课堂上我要时刻提问自己:我这样讲,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务实求真把对学生的负责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二、向不知道妥协的自己说再见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妥协是软弱的同义词,坚持才是成功的座右铭。王晓春在书中毫不客气,大批家长、教师的思维方式是针锋相对的和学生较劲,进攻到底,不带妥协的。“攻不上去怎么办?宁可败退,也不主动撤退。失败了还不承认,也不接受教训,下次继续搞不妥协主义。”过去的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妥协主义者,过往的我是决不允许在学生面前败阵下来的,学生的“挑战”全都是在我的暴跳如雷,扬鞭痛斥声中结束。结果无一例外的是教学活动被打断,效率效果大打折扣,违纪的学生也没有“心悦诚服”,真真切切的两败俱伤!王老师书中之义使我幡然醒悟:现在的孩子已不是当初那个傻傻的“我”,他们有自己的视野和思维,不会一味地“惟命是听”,而作为老师更不能摆出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适时地妥协反而会有意料不到的收获。今年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上课总爱乱说话,他的突如其来的发言往往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而我也因他的行为“河东狮吼”,但效果甚微。后来我尝试改变了策略,以退为进,课堂上当他再次调皮捣蛋,我故意装作熟视无睹不予理睬,引导学生们也同样忽视他的存在,继续回到课本上来,这一下他反而像受了极大的冷落,变得出奇的安静。随后我了解到情况,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才会想在课堂上刻意表现,所以后面的课堂上,我对他有意识地多了些提问,同时让他担任“小老师”给成绩差的同学辅导功课,让他的表现欲有了充分的施展空间。他对我的挑衅和敌意全然消退,转化为了一种感激和佩服,自此课堂上,我多了一个“亲信”,少了一个“敌兵”。

  诚然,“教育一定要等待最佳的教育机会,寻求最佳的教育方式”,学会妥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和谐融洽,适时的妥协有时是一种“双赢”。当然,这里所说的“妥协”,不是不讲原则,是一种教育策略,就如在行军打仗中,以退为进,以守为攻,这绝非是对学生的盲目屈从。所以,再见吧,过去一味争强不懂曲折的我,从今天开始我要成为一个聪明的撤退者,知道分寸,知道撤退路线,而且懂得何时反击。

  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或许能够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但其实,书里面的文字和符号,并没有“救死扶伤”的力量,它们只是竖起了一面镜子,让我能更清楚地看清自己。至于能够做出怎么样的改变,在于我对一代又一代学生们的期待,在于对这份教育工作的热爱,在于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聪明的自己!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2000字2


  利用假期时间,细细研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这本书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那里面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深深吸引着我,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如一缕春风让教师们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教师的心田,给迷茫中前行的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得不细致,想得不周全。”此时,我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一幕:有次排队做操时,我发现一位男生在交头接耳,于是批评了他,男孩羞愧得低下了头,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我心软了,问他:“以后还讲话吗?”男孩委屈极了,“老师,我是提醒同学戴上红领巾,才讲了这句话的。”我顿时为自己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后悔不已!如果早看到这句话,我也许就不会好心办坏事了。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班里转来的一名新同学。上课时,他总爱把手伸进抽屉里做小动作。刚开始时,我看到时轻轻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过了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几天下来,总不见起色。我想,是不是我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我说:“这几天我发现某某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听讲了,作业也做得很棒了。希望他做个永远的乖孩子。”听了我的表扬,他很端正地坐好。几天下来,尽管有时还要做一下小动作,但比以前少多了。在以后的几次默写中,空格也少了很多。好多次早晨,他看扫地的同学没来,都主动打扫,看着他认真的背影,我的心里一阵激动。是啊,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的情况。我们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我们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再这样做,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

  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不准学生外出活动、在校园内不准奔跑打闹,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如何让安全与德育并行并重。

  王晓春老师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好同学犯了错误,不是让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只是告诉他:“你是个乖孩子,以后不要这样,老师就依然喜欢你。”这种缺乏帮助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真是一语中的,令人深思啊!

  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喊累?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1 2

书籍简介

  •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王晓春教师 310人浏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是2007年10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晓春。本书主要讲述了怎样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都有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