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

2023-06-08 16:23:00.0 美的历程 读后感1000字 李泽厚作品读后感1000字 409 浏览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1


  《美的历程》写于1979年。在那个文化艺术受到破坏的年代,这本书重新唤起人们对于美的向往。四十年过去了,在文化日益自信的当代,《美的历程》仍在继续,引领人们走近上下千年的文艺之美。

  在书中,李泽厚先生提出了审美积淀论,这样就可以摆脱循环论证。只有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同步发展,才能引发美的感受。内容的积淀、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往往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着时代下的现实生活。七千年的美的巡礼,开始于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到殷周青铜的狞厉之美,又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补到楚汉两代的浪漫主义,从魏晋时期的人文气韵到佛陀世容的三代发展,从盛唐之音的青春昂扬到中唐文艺的韵外之致,从宋元山水的有我之境,最后止于明清文艺的人情世故。其中在魏晋、中唐、明中叶发生了三次转折。

  魏晋六朝的动荡不安,成为文艺审美转型的催化剂。外部世界的黑暗迫害与了无出路的痛苦,逼迫人们往里走,去寻找内在的解脱。由此,人的主观意识开始觉醒,而不再相信曾经的宿命鬼神论。我们所熟悉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虽然是消极的感叹,但无不透露出对人生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中唐的稳定富足,为文艺的百花齐放奠定了基础。诗文书画等各种有意味的形式在这个时代得以开拓与成熟。彼时,文艺巨匠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重新倡导文艺该为政治服务。而现实情况是唐朝开始由盛转衰,卫道者们遭受劫难,仕途受阻。这就使中唐文艺作品中常常充满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矛盾之感。文艺与哲学开始分道扬镳,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后世宋词、山水画就是最好的印证。
美的历程
  明中叶的思想萌芽,带动了市井文艺的破土而出。文艺不再只供少数贵族思辨和阅读,而是以描述生活的真实来供广大听众消闲娱乐,民间文艺甚至上升到了和古典传统同等重要的地位。除了我们熟知的小说,版画、戏曲同样大放异彩。

  美的历程走到当代,我们现在的文艺、现在的美又有怎样的特点呢?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文联代表大会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所以我认为人民性是当代文艺之美的重要特征。人民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不再局限于职业文艺工作者。展示中国传统田园生活的李子柒,制作卯榫木工玩具的阿木爷爷,为多首古诗编曲传唱的阿保等等,人民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又是作品的主角。不仅仅是为时代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功勋的事迹被记录与传播,普通人的性情与命运也得到了用心关注与书写,时代的波澜壮阔就蕴藏在人民的平凡奋斗中。

李泽厚美的历程读后感1000字2


  当我初次见到这本书时,那种来自大海深处的深蓝色的布纹封皮和上面的类似浅浮雕的神秘图案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好感。

  这本书很棒,很深刻,讲美学不单单是美学,其中还详细介绍了和描写对象相关的历史背景,使得我们能够知晓这一美学形式出现的来龙去脉,从而多多少少可以更为深刻地体悟这个形式美在何处,对后世而言,又有什么影响。

  起初,我一直无法理解那些青铜礼器上面狞厉可怖的花纹有何美感可言,不懂那些远古时期的彩陶上那些简单到甚至有些粗糙的图案有什么审美价值。看了这本书,我大概有了一个答案:首先,那些彩陶、石器工具代表着人类对美初步感受。那些花纹一是一种古老的图腾崇拜以及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到后期尤甚),二是由于开始觉醒的对美感的追求而作的装饰性图案(也许不是这么单纯)这些图案虽然粗糙,但是确是包含了诸多意味也许是山川河流,也许是某个巫术场景。这一切都凝结了他们炙热的情感与虔诚的信仰。

  再说到骇人的某些青铜文饰,它们有些虽然狰狞、毫不掩饰的凶狠残暴,气派神秘,但细看之下确乎是有一些呆萌可爱,有着仿佛刚刚出生的美学的童稚气息。而且这样的美,正如作者所言:“恰恰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不管是陶器上的绘画,还是青铜饕餮都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体现,也就是克乃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美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

  除此之外,由于我个人比较喜欢摄影,因而对字画的构图意境都比较好奇。摄影中,我喜欢留白,让整个空间不拥挤,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对于某些照片,留白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旷远的意境。先想来,自己的审美倒是与中国传统审美一脉相承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中国山水画虽由来久远,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过是人事的陪衬,直到中唐前后,山水画才真正独立。而其历史背景,正是它过去所陪衬的宗教绘画的背后的宗教意识的衰落,以及社会变化导致的士大夫审美的变化,即倾向于将封建农村生活理想化的生活……这些都让山水画开始有灵魂。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气韵”。而构图有对形成独到气韵功不可没。山水的远近,物像的松紧等等营造出的一种氛围、气场,一种可以让思维和想象驰骋的自由和欢愉。除此之外,还有就是那一笔一画之间饱蘸的情感描绘出的“无我亦有我”之境。

  读完此书,虽说只是对整个中国美学的浅尝辄止,但仍旧让人回味无穷。即便仅仅是一场匆匆巡礼,但也足以让我为之倾倒、叹服。从朴素的原始图景到宋元的诗意山水;从先秦理性主义到魏晋的哲理思辨;从楚汉的屈骚风雅再到明清的通俗浪漫无不彰显着中国传统艺术随着历史的浪潮向前奔涌的不息而蓬勃的生命力。这样的生命力让所见之人沉思、感叹、敬畏,也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有丰厚底蕴的同时愈加清明愈加昂扬向上。

1 2

书籍简介

  • 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

    李泽厚文学 378人浏览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