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1500字1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部分段落纳入过高中语文教材,我已经印象模糊了,想来是时间久远或年少时并没有读懂,再次翻开终于能体会一二。在书中,史铁生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文字间可以感受到一种包容、安静的力量,一种明白生命本质后的淡然。
史铁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1951年生于北京,年轻时双腿瘫痪,后又患肾病,而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著有多部小说和散文。
《我与地坛》这本书共有12篇散文,我最喜欢其中两篇《我与地坛》和《好运设计》。《我与地坛》是开头的第一篇,主要讲了地坛和母亲。文中的地坛并不是现在我们看到北京地坛的样子,当时只是一座废弃的古园,也是他最初躲避世界的另一个世界,在这里默坐、呆想,窥看自己的心魂。
对生命的思考
在沉静时光里,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看见自己的身影。
这个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在这里时而让人感觉美好,轻松快乐,如园子里的小昆虫,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时而又感到悲伤,沉郁苦闷,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园中的草木生物都以自己的方式生活着,你在观察世界,体验别人的过客,也是在审视自己。
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书中说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不能写只能闻,要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如同我们经历的人生也一样,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永远不会有一模一样的境遇。你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谁,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陪他走上一段。
我们是很难去体会二十来岁的史铁生的遭遇,我们兴许只看到了一个身残志坚的榜样,但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史铁生,没有人生而坚强,也没有人必须坚强,双腿废后他也沉郁哀怨,逃避世界,在古园树下想起死的事,思考为什么要出生的问题,想了好几年才想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所以只能好好活,而关于怎样活的问题,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每个人也许都会有一段很难的日子,凡高说“经历生活”,此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次际遇,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之问。
母亲的苦难与伟大
在园子里怀念母亲的那一段,随着年岁渐长,感触就越深。
在那段艰辛的时光,我可以表现得理所当然,但母亲却是艰难痛苦而又小心翼翼的照顾着我和我的情绪。多年后才意识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也许在很多年后才明白。
世上最无私的爱是父母对于子女的爱,或许毫不张扬却爱的深沉,所以我们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日子,不要等来不及了才后悔。
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
《好运设计》这一篇,也很有意思,在走背运的时候,随心所欲地设想下来世,假如我们生而富贵,聪明、漂亮和好的身体,这样完美的人设是不是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无比的幸福。
通过这一篇,史铁生老师把所谓完美人生掰开揉碎了去描述,循序渐进地呈现、分析,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只是舒适只是平庸。为了使你幸福,不仅得给你小痛苦,还得给你大痛苦,不仅得给你一时的痛苦,还得给你永远的痛苦。
从头设计必然还是要得到这样一个结尾,那么现在的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
既然苦难不能避免,那我们就需要能够不断地克服困难,消灭了困难就能得到幸福。最终我们会碰见死亡,那么从目的焦虑要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事实上唯一具有的就是过程,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史铁生遭受了苦难,但依然对世界充满爱和感恩,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淡然,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的内心。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后感1500字2
地坛,合欢树,母亲,围墙,秋天,友谊医院,黄土地,生与死……有读者说:1991年整个中国文坛没有文章,只有《我与地坛》立着。据《文学报》报道,1991年1月号《上海文学》发表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标题既非小说也非散文,甚至不是“名家近作”,而是以“史铁生近作”作为标题。《我与地坛》发表后引起了全国读者的注意。它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作品。其部分章节被入选到高中的语文课本之中,感染了更多的年轻学子。作品以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主要内容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为“我”与母亲的故事,其中着重表达的是作者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地坛是一个载体,而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其中,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与思考使我深受触动。生命,包含着人世间一切最极致的体验。面对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生活会给每一个人发一份邀请函,最后要看我们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它了。
我们常说,上天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史铁生在与疾病抗争的日子里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感悟生命的意义。从痛苦里看到爱,从不幸中看到幸运,从现实里看到不公,又从不公之中看到命运,从人性里看到神性的光辉,走出自怨自怜,不再倾诉苦难。“谁又能把这个世界想明白呢?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说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诸多苦难给这人间,你也可以为消灭种种苦难而奋斗,并为此享有崇高与骄傲……”史铁生出生于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不幸残疾开始轮椅生涯,“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只能坐在轮椅上,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活着。心情苦闷,便摇着轮椅“走”进地坛,一进园门,心便安稳。“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以后的很多年,他就“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
在文章中,作者也对母亲表达了深刻的感情,多次提到了母亲。“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也正是母亲带作者来到了地坛,让作者产生了与命运作斗争的意志。每一次出门对母亲来说都是一次煎熬,一面对作者的外出而宽慰,一面又担心,而当时的作者只看到了自己的痛苦,忽略了母亲的忧愁,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作者感恩母亲的默默付出与陪伴,同时也感叹自己年少的倔强,不懂得关心与珍惜,于是,母亲只剩下背影,消失在时间的尽头。
有句话这样说,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是你记住了多少日子。“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作者在经历时间的变迁,经历许许多多的人与事,在认识到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看清世界,悟出真理,对于不好的、有缺陷的人与事不再只有默认与同情。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我们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它的美好与精彩,能够镇静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悲壮与意义,“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要伸向黑暗的地底”,你我亦应如此。
转载:https://www.dushuganwu.cn/article-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