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2000字
2022-05-21 17:01:46.0 许三观卖血记 读后感2000字 余华作品读后感 678 浏览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2000字1
即使生活不曾优待过你,你依然砥砺前行。——余华
在作家余华平淡的文字里,慢慢地构建出一幅画卷,让你亲切感受到画卷里人物那鲜活的生命力以及他们每每面对苦难时那种令人惊叹的、强大的求生欲望。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在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与《活着》一起,入选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强烈欲望。许三观同福贵一样,是一个虽然做人做事荒唐,但内心依旧保持善良的人。
《许三观卖血记》共29章内容,小说的故事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写起,前后大概一共40年,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个重要时期:1958年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大炼钢铁、全国性饥荒、文化大革命(城市青年去农村上山下乡)。主人公许三观是城里丝厂的一名普通的不能再在普通的送茧工(也就是今天所谓的工薪阶层),小说讲述了许三观为解决生活中的重重困难,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收要时,精神却崩溃了的故事。
《许三观卖血记》是我阅读次数最多的小说之一。最深的感触,除了炒猪肝是人间美味以外,就数作家余华那种独一无二的幽默。确实,许三观的一生可谓是平淡无奇且乏善可陈,他唯一的壮举就是靠卖血解决生活中的重重困难。他靠卖血成家娶亲,又靠卖血来支撑那原本不富裕的家庭一次次渡过人生危机。而语言上也同情节一般“平淡”。一本书下来,作者用字绝对不超过常用汉字3000。除了一些俚语说法略显轻佻,几乎没有一个字不安守本分。白描在作家余华手中,仿佛是那境界极高的中国山水画,虽只有寥寥几笔、浓墨轻扫,但带来的却是意蕴无穷。
如何处理这些在中国现代历史留下深深烙印的事件,无疑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作者选择退出凌驾在作品之上的抽象叙述角度,而是让人物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他们亲身经历的具体事情,并且,用一种看似荒诞的逻辑方式将人物的经历与历史相关联,使得洪大的历史潮流变得“细微化”,真正做到了人物的立体化,也真正成为人物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提炼出来的人物与历史的关系同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使得文本能够让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相差悬殊的读者产生共鸣。
小说一共写了许三观的十二次卖血,一次用在娶妻,七次为一乐,一次为二乐,一次为全家,一次为私情,最后一次为自己却没有成功。虽然写了十二次的卖血,但几乎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原因、不同的时代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的结果。在这样明里是不停地重复,暗中却步步加强的推进中,小说的主题得到空前的强化,人物也逐渐清晰地、立体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显而易见的是,在这个故事中最核心的概念无疑是“血”,全书以许三观的卖血经历为“线”,又以其无法卖血而流泪为止。但往往被忽略的另一个概念则是“泪”,“血泪”往往被同时言说,但其内在涵义却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别。“血与泪的文学”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左翼文学的口号,并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一再被重复和沿用。作家余华使用这一修辞,血与泪无疑是苦难的最佳象征。有研究者一再指出,“《许三观卖血记》最大的贡献,是起于苦难叙事,用‘卖血’来丈量苦难的长度和强度,以此考量许三观承受苦难、抗争苦难的力度。”但小说本身并非止于苦难。在革命文学中,“血”具有苦难与斗争两个维度的涵义;一方面,被压迫者因为被压迫而流血,从而彰显苦难;另一方面,被压迫者又必须经过流血之路才能反抗压迫。由于时代原因,《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血”显然不能包括第二种维度的涵义。从血到泪,也许是作家余华创作转型的某一特征。
余华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写道:“这本书其实就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就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有意削弱历史感,并且用非直接手法刻画书中人物的真实内心,运用深化和不断重复的方法营造有别于一般长篇小说的作品。就像作者自己所说,写作《许三观卖血记》的缘起是在街上看到一个走在人群中独自泪流满面的白发老者,他不知这老者为什么会那么悲伤地哭泣,一直念念不忘。后来偶然机会回忆起曾经听闻的一个血头的故事,余华想出了这样的结尾:老者因为卖血卖不出去,独自走在阳光灿烂的街上泪流满面。于是他动笔了。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2000字2
高中的时候看过余华的《活着》,为他笔下所描绘的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所震撼。好像是福贵?用一个家庭的碎影让我体会到一个时代的烙印。当时是,高中寝室的同学皆看过那本书,大家都为之感到气氛气愤与震惊。所以在这学期开学的时候买了《许三观卖血记》,因为感觉应该会跟《活着》是一个类型,我还想了解跟历史书上不一样的那个时代。
书中首先讲到许三观回到乡下,在这里我看到了城里乡村的完全不同的思想。(“是不是没有卖过血的人身子骨都不结实?”“是啊,”四叔说,“你没听到刚才桂花她妈说的话了吗?在这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我虽是对上个世纪卖血有所耳闻,但从不知道卖血竟是这般重要。然后许三观和根龙与阿方(同村的两人)一起去李血头那里卖血。400ml有35块,相当于种了半年庄稼。这的确是一种很大的诱惑。根龙和阿方还给许三观传销卖血,说卖血就是卖力气,血就是井里的水,你不用是那么多,卖了还会在涨回来。他们每次卖完了血都会去胜利饭店点一盘猪肝,二两黄酒,黄酒温一温。猪肝生血,黄酒活血。那是许三观第一次卖血。
许三观拿卖血的钱取了许玉兰,那个油条西施。然后讲了很久生活的零零碎碎,我甚至开始疑惑这本书为什么要取名《许三观卖血记》,许三观终于,又去卖血了!因为许三观的大儿子一乐把另一个孩子的头砸了。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身孩子,所以这一段有很多描写,但我都没有留下太多印象。
我觉得余华的切换年代切换的很自然。都是用一章来写,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你知道我们厂里面为什么停止生产?大家都把家里的锅具拿出去了?这样的让我明白了,那是大练钢铁的时代。大锅饭只吃了一年,肉却越来越少,到最后饭都没有了。许三观生日的时候,许玉兰往粥里加了糖。因为连续喝了太多天粥了,一乐二乐三乐(就是许三观的儿子们)竟然连糖是什么味道都忘记。晚上,他们一家人躺在床上,许三观用说食谱的方式给每个人吵了一道菜,红烧肉,炒猪肝。我想,这看似温馨的画面里又饱含了许多心酸与无奈,孩子们饿的前胸贴后背,在正是活蹦乱跳的年纪却每天躺在床上免得浪费体力。我想,这也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又或许,现实比这更加残忍。许三观终于又去卖了血。一家人从食不饱腹的状态中短暂脱离了出来,他们去饭店吃上了一碗热腾腾的面,因为灾荒,饭店也什么都没有,其实就是清水煮面。
接下来也许就是故事的高潮部分了吧。也许是我的错觉,但是我却觉得这的确十分讽刺,就像许三观说的:“文化大革命闹到今天,我有点明白过来了,什么叫文化革命?其实就是一个报私仇的时候……”高中时候的历史老师瞌睡哥说他小时候就是红卫兵,其实当时小,并没有什么意识,只是觉得好玩。我看到许玉兰被剃阴阳头,看到她从抬不起头做人到自己抬板凳去受训,一种荒唐感从心底升起。其实我也看过龙应台的书,上面写到阴阳头,一提到就发疯。也有作家受不了羞辱纵身一跃。我还记得袁隆平的小水稻的纪录片一角,也是在这就是那个荒谬的时代吧。毛主席又一声令下,乡下知青又出发了。
一乐二乐都去了乡下,三乐留在了城里。许三观卖血,从这里有了它更深的意义。一乐回家了,许三观去卖血想让一乐二乐早点调回城里。二乐生产队队长来了,家里没钱,不到一个月许三观又只得去卖血。生产队队长说:“感情深,一口闷”“命没有酒重要”“就算是喝下去命没了,为了感情也得喝,不喝就是感情不深。”这时候阿方撑破了尿肚子,根龙刚卖完血就脑溢血。(因为他们每次卖血钱都会喝很多水,这也有自己的说辞,喝水血就淡了)许三观为了二乐能在队长手下少受点苦就不要命的陪队长喝。可怜天下父母心吧,原来不论在哪个年代,父母之于儿女,都是天地。这种爱大概就是,只要你能过得好,所有苦难,所有痛苦,父母都替你扛着,这也是伟大又平凡的中国式父爱母爱。可是祸不单行,当我看到一乐必须去上海大医院我心里也跟着紧张。许三观东凑西凑,为了给儿子治病。他走投无路一路卖血去上海。他在冬日里拿着碗一口一口逼自己喝下冰凉彻骨的河水,好心的人给他送来了热茶。他卖了两次后,走在太阳下冷的发抖。在下一站他还晕在了卖血的医院。一路坎坷。他时常饱含热泪,对生活感到绝望却抱有希望。他一路想着自己死了没关系,儿子还年轻啊。或许那个时代的民风淳朴,我感受到大家对许三观这个陌生人都颇为照顾,所有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善良的人。
反观如今社会,你不知道跟你说话的是个什么样的人。拐卖传销诈骗,闻之色变。总而言之,许三观靠卖血帮这个家一次一次渡过难关。最后在三盘炒猪肝,一瓶酒中结束。(结局有点不满之处,不说)余华他用一个人物的刻画,来表现当时百姓对卖血的认识,这个在当时的确是很火的卖血。他用许三观让我找到了那个时代,在许三观身上刻下的烙印。
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都是阅读体验很好的关于中国世俗风情的小说,我觉得它在悲情中又充满了温情,当然还有许多小的抚慰心灵的温情我并没有一一记下来。余华也说这是一首漫长的民歌。
说实话,我不知道读书笔记应该标准的怎么写,但是我只是想写我看到的我感悟的。所以我觉得这便是我的笔记。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2000字3
听说余华的《活着》让许多人大呼唤起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抑郁,仿佛把心肝脾肺都要呕吐出来,仿佛对于这个世界只有消极可言。没看过这本书的我先入手了这本《许三观卖血记》,纯黑的封面,醒目的红字“余华”好似是那沾了血的手描绘出的黑暗中的一丝希望,又那么绝望。幸而许三观还是幸运的。
这本书充斥着旧社会的人们的在今天看来的无知而产生的搞笑,与此同时又不禁他们的可怜。许三观在我看来,对于许玉兰是很大男子主义的。他用了自己的“本领”娶到了油条西施,生子后本该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这个时代不允许,他们的命运也不允许。许一乐作为这场“悲剧”的核心人物,他是许玉兰与和何小勇所生,让许三观的世界观一些些崩塌,又一点点建立。可以说,一乐既是许三观人生的败笔,又是他这颠沛人生的全部。
回归到卖血,每次的卖血,都是对许三观的人生的不同阶段的一次总结和反馈。在迷茫打拼中,他随着阿方和根龙的“指引”,用自己的力气,赚了来之十分容易的钱财,娶了许玉兰。在出轨时,用身上的血,去犒劳他上的女人,好在他只是一时起色心。在大跃进期间,他用自己的血,换来全家人能喝上热粥,带家人去胜利饭店吃一碗热腾腾的面。在二乐当兵期间,卖血给他的上级请酒饭,送礼物。在一乐生肺炎时,更是一月内卖四次血,差点把自己卖死了过去,命运对他们还是充满善意的,救活了一乐,也救活了全家。每一个阶段,许三观一点点发现,家庭对自己来说其实是最重要的。即使一乐不是自己亲生的,即使许玉兰也有过片刻的不贞,即使三个儿子都不那么孝顺,他对家庭的责任就是他一生的责任。
当许三观让许一乐去招何小勇的魂归来时,深切感受到他的矛盾,纵使那个人给自己带来过耻辱,他也要放下自己的自尊去救一条人命。许一乐的哭,许玉兰的哭,一个人的过错,需要两个家庭承担,然而许三观在那时又是冷静而理智。每一个的意外,都会让许三观的内心更加坚强,宛如被打上了石膏,抑或是被千锤百炼,体悟出人生的意义,有些事那么有所谓,有些事又有什么所谓呢,人在,一切都好。
看到许三观在医院不要自己血时候同声大哭,不禁怜悯这个老人。一生以卖血来救别人,却不曾想过自己,即使两鬓斑白,卖血仍是他心底救人命,救家庭的唯一方式。是的,他还硬朗,他的身体,对他的家庭来说,永远硬朗着。
且不说当时的医疗条件,许三观连续卖血,最终膝下有儿孙,三代同堂,历经文革大跃进,生活也算小康,他仍是幸运的。这个不悲观的结局确实是在那个透不过气的时代,走偏了一点就会深陷沼泽的道路上的一丝光亮透进的缝隙,能让人看到那么一点生存的希望。听说余华的《活着》让许多人大呼唤起了自己心中无限的抑郁,仿佛把心肝脾肺都要呕吐出来,仿佛对于这个世界只有消极可言。没看过这本书的我先入手了这本《许三观卖血记》,纯黑的封面,醒目的红字“余华”好似是那沾了血的手描绘出的黑暗中的一丝希望,又那么绝望。幸而许三观还是幸运的。
这本书充斥着旧社会的人们的在今天看来的无知而产生的搞笑,与此同时又不禁他们的可怜。许三观在我看来,对于许玉兰是很大男子主义的。他用了自己的“本领”娶到了油条西施,生子后本该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这个时代不允许,他们的命运也不允许。许一乐作为这场“悲剧”的核心人物,他是许玉兰与和何小勇所生,让许三观的世界观一些些崩塌,又一点点建立。可以说,一乐既是许三观人生的败笔,又是他这颠沛人生的全部。
回归到卖血,每次的卖血,都是对许三观的人生的不同阶段的一次总结和反馈。在迷茫打拼中,他随着阿方和根龙的“指引”,用自己的力气,赚了来之十分容易的钱财,娶了许玉兰。在出轨时,用身上的血,去犒劳他上的女人,好在他只是一时起色心。在大跃进期间,他用自己的血,换来全家人能喝上热粥,带家人去胜利饭店吃一碗热腾腾的面。在二乐当兵期间,卖血给他的上级请酒饭,送礼物。在一乐生肺炎时,更是一月内卖四次血,差点把自己卖死了过去,命运对他们还是充满善意的,救活了一乐,也救活了全家。每一个阶段,许三观一点点发现,家庭对自己来说其实是最重要的。即使一乐不是自己亲生的,即使许玉兰也有过片刻的不贞,即使三个儿子都不那么孝顺,他对家庭的责任就是他一生的责任。
当许三观让许一乐去招何小勇的魂归来时,深切感受到他的矛盾,纵使那个人给自己带来过耻辱,他也要放下自己的自尊去救一条人命。许一乐的哭,许玉兰的哭,一个人的过错,需要两个家庭承担,然而许三观在那时又是冷静而理智。每一个的意外,都会让许三观的内心更加坚强,宛如被打上了石膏,抑或是被千锤百炼,体悟出人生的意义,有些事那么有所谓,有些事又有什么所谓呢,人在,一切都好。
看到许三观在医院不要自己血时候同声大哭,不禁怜悯这个老人。一生以卖血来救别人,却不曾想过自己,即使两鬓斑白,卖血仍是他心底救人命,救家庭的唯一方式。是的,他还硬朗,他的身体,对他的家庭来说,永远硬朗着。
且不说当时的医疗条件,许三观连续卖血,最终膝下有儿孙,三代同堂,历经文革大跃进,生活也算小康,他仍是幸运的。这个不悲观的结局确实是在那个透不过气的时代,走偏了一点就会深陷沼泽的道路上的一丝光亮透进的缝隙,能让人看到那么一点生存的希望。
上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0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小说 953人浏览
《许三观卖血记》是中国当代作家余华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讲述了一个悲喜交加的感人故事。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小说中平凡的小人物挣扎于浮沉的时代,用他们并不厚实的臂膀不断拍打出激荡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