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苏霍姆林斯基读后感2000字

2022-09-15 15:10:23.0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 读后感2000字 李镇西作品读后感2000字 1242 浏览

  教育应如童话般美丽。这应该是李镇西老师所要总结的。这本书主要记录了李镇西老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感悟。在李老师的笔下,我不仅看到了一个兢兢业业、学识渊博、勤劳智慧的苏霍姆林斯基的形象。很多观点和李老师有了思想的碰撞。这本书很值得我们去阅读,去反复阅读。

  这本书里最触动我的有以下几点。第一就是“把教育评价的眼光投向未来”这一章,就像书上的说的,教育评价一定要有延时性,孩子们的成长需要光阴,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他的未来,站在未来的高度从事今天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校长打破以成绩来量化老师的方式,需要老师打破对分数的执念,把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首位,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可能真的没有亮点,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就会展现自己的天赋。如果我们仅仅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就忽视甚至歧视他,那么我们无疑亲手扼杀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可能。如果我们把教育评价的眼光投向未来,把未来学生是否适应社会、是否身心健康作为评价标准,我们对学生就会变得更加宽容和耐心。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我们也是一直在探索中,年底综合评估这块分值基本各个学校都是满分,实际上是我们没有差距吗?差距很大,只是我们一直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做好素质评价这块内容,书中说到的建立学生的发展档案和成长追踪机制,这一块我们也建立了,操作中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包括最后的考核结果的运用。还需要拿出一个最合适叫完善的方案。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
  第二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学生的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就像感光力弱的胶卷需要更长的感光时间一样,成绩差的学生的智力也需要更明亮和更长时间的科学知识之光来照耀。不是补习,不是没完没了的‘督促’,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能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阅读,阅读,再阅读,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促进难教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个绝招。对于一个自己喜欢阅读、且非常鼓励孩子大量阅读的教育者来说,每读到这一段,内心里会泛起层层涟漪。这涟漪源于,内心里充满一股让人坚定的力量,内心里涌动着一股让人激动的暖流,恒久而深远。通过近几年的省检和国检可以说,我市学校都已经满足了图书配备标准,是的质量虽说有待提高,但是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可以的,那么学校如何真正的把图书阅读率提高呢,不是通过读后感手抄报来提现的,而是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提高孩子的内涵和气质。

  第三就是如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这一章节我觉得每个教育管理者都要细品。这一节从学科建设到课堂教学到教师专业成长到语言素养,作者通过亲身案例给出了我们好的建议,苏的观点至今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依然适用。就像书中说道的教师的教育素养包括对职业的高度认同、对儿童的爱、对人的研究能力、健康的人格心理品质、强壮的身体,等等。同时对课堂教育作者提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我们不是也一直在探讨如何让学生爱上你的课堂这个话题吗?包括课堂语言的感染力,包括作为教师一定要熟读心理学,这也是每个师范生必须的一门课。

  第四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给教师减负的?这个话题我觉得可以值得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管理者来进行深入剖析。就目前现状,检查都会涉及到学校,涉及到老师,为了顺利通过迎检,学校会要求留痕,那么这些工作在老师完成教学及相关学生的任务基础上还得去应付各项检查。如何还老师清净的教学环境呢,书上作者给出了建议。同时也为青年教师成长提出了好的建议。给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提出家长学校的建设。让我们知道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所以如何让学生们爱上阅读呢?一定要因人而异。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记住,教师永远是第一位,就像书中说道的,学校一定要保护教师。

  第五引领家长,也就是家长学校建设,做孩子的首席教养者。这句话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足以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五十年前就开始注重家长学校建设了,在今天我们还有部分家长认为学校就是教育孩子的,干嘛还需要我们家长呢,尤其一些家长把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这么多孩子,哪个生活老师会去关注孩子内心的变化呢,所以很多问题儿童就出现了,在这不是说老师不负责,是老师工作量太大,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一名家长管一个孩子还不能做到呢,何况这么孩子需要关心、关爱呢?那么如何把这个观点正确的转述给家长,并且让家长知道他的重要性呢。就需要对家长进行理论和实际案例来教育,最好引用的案例来自我们周边或者社会热点话题,这样家长才能感觉真实。

  这本书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阅读,当你走进书籍,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用心读“教育”,那么书中很多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参考。教育路漫漫,且思且行,让我们时刻对教育保持一份足够的清醒,力争成为一名更好的教育者。

1 2

书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