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原生家庭读后感2000字
2023-06-24 15:30:24.0 突围原生家庭 读后感2000字 教育读后感2000字 527 浏览
作为一枚经常和人打交道的HR,我相信每个人生而不同,都有基因自带的“天性”,它决定着与生具有的天赋和偏好。那么,到底什么是性格、信念?和天性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读了斯蒂芬妮的《突围原生家庭》,我慢慢找到了答案。
认识天性、性格和信念
尽管生而不同,但是在整个生命过程中,人的基本心理需求都不会改变。这些基本心理需求包括关系需求、独立和掌控需求、快乐需求、自我价值感和渴望被认可的需求。
当我们觉得开心的时候,是因为基本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当我们觉得不开心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或者数个基本心理没有得到满足,抑或缺少了某种东西。在原生家庭中,如果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重视和理解,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会采取一切手段,做更多的事情来弥补自己缺失的东西,以至于变得失去理智,情绪失控。
独立和掌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长大后缺乏安全感,就会通过控制别人来让自己感到安全。他们或者对权力充满变态的渴望,或者对自己的孩子严格控制,不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和意愿。在他们看来,被自己控制的东西就像一根救命的稻草,只有紧紧抓住它们,自己才感到安全,而放手则会让他们感到惶恐不安。
所以,很多时候,现在的情绪失控,都是原生家庭的痛。
心理学家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性格。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采取的想法和保护策略。
偶尔一次想法或保护策略并不能形成信念,可是当这个想法不断被一次次经历和感受重复印证之后,它变会在大脑中凝固成信念。想法是短暂的,当一种想法在原生家庭中不断出现,并凝固成信念后,我们的感受和情绪就会被它所控制,失去自由。
退后一步,识别并突破保护策略
可以问问自己,什么时候会失去自制力、感觉受到伤害,或者羞愧,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够探究自己的核心信念。
一个孩子如果关系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他的信念会是“我是孤独的”。为了保护自己,他言行举止会非常谨慎,总是注意和谐平衡,避免破坏与其他人的亲密关系。或者走向反面,逃避亲密关系,认为关系越亲密,越容易让自己失望,受伤也越深。他们行事会根据这样的信条:我没有建立亲密的关系,所以就不会对亲密关系感到失望,也不会受伤。在保护策略看来,孤独实际上是最安全的选择。
保护策略是一种固定的模式,会让人不断重复同一种套路,做同一件事情,被同一块石头绊倒多次。人们会频繁地使用保护策略,经常陷入消极情绪状态,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当我们想要撤退时,却发现已经身陷囹圄;当我们情绪化地使用保护策略时,却发现自己已经变得不可理喻,更具攻击性;当我们追求完美时,却发现自己就像被绑架一样,身不由己,没有办法停下来。
要摆脱某种负面情绪,一个有效的方法是退后一步、保持距离去观察这种情绪。即使遭遇失恋,只要你将注意力集中在情绪的身体活动上,观察它们、感受它们,也对你很有帮助。
允许你,成为你自己
每个人都知道,如果一个人身体或者心理上在承受某些伤痛,整个身体机能首先希望抚平自己的伤痛,便无法集中注意力关注别人。只有当自己的需求得以满足,不再需要对自己耗费太多的注意力时,才能真正体会到对方的感受。所以,治愈伤痛的前提,是理解和接纳。
当你思考或者谈论自己时,尝试与自己的问题保持距离,你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例如,把“我害怕被拒绝、被抛弃和被嘲笑”换成“我内心受伤的小孩害怕……”。这能帮助跟自己的问题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表达也会阻止你完全认同自己的保护策略,摆脱和过去粘连的浆糊心理。
当发现自己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的可靠性和确定性时,退后一步,觉察到这些吹毛求疵的秩序、完美主义和严格地遵守规则,其实是为了战胜内心的恐惧。内心受伤的小孩无法信任别人,也无法相信自己,担心受人摆布、害怕失去自我。而这些可能是源于童年时被父母过分操纵的生活。内心的成人安慰受伤的小孩,通过控制外面的东西,并不能让他感到安全,生活没有必要那么用力,要满足现状,才能获取更多的生活乐趣和幸福安宁。
充分了解自己,以及愤怒、恐惧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不是在否定父母的心血,或是想让他们为自己在成人阶段的问题负责任,而是想要深度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只有当回忆触及生命的源头,进入潜意识的深渊之后,我们才能深入了解自己性格形成的原因,治愈内心受伤的小孩,并将过去留在过去,重建自我。
摒弃保护策略,向这世界敞开胸怀,展现出自己真实的样子。这时我们不再活在过去的阴影里,也不再看别人的眼色行事,一切全凭良知。我们行为的原则不再是讨好、攻击和孤独,而是公平、正义、勇气和诚实。
解开与原生家庭的粘连关系,允许自己,成为自己。
上一篇:由内而外的教养读后感8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突围原生家庭
斯蒂芬妮▪斯蒂尔教育 270人浏览
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都曾受过伤。 或许是爸爸妈妈期望太高,管教太严,总绷着脸,在提心吊胆中,我们无从反抗,只能压抑自己,讨好他们。或许是父母太忙,没有时间照顾,在孤独和无助中,我们变得性格孤僻。或许是父母不和,常大吵大闹,对孩子也怒目相向,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开始反抗,逐渐变得脾气暴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