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500字
2023-05-24 14:42:28.0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读后感1500字 教育心理学书籍读后感1500字 445 浏览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500字1
小王是班级的班长,学习好,聪明伶俐,班主任老师很喜欢她,上课总让她发言,犯了错老师也不予以批评指出,或只轻描淡写地说几句,班里的荣誉她占了不少。而对调皮捣蛋学习又差的小李,老师则另眼看待,上课很少让他发言,对他的缺点毛病,老师严厉批评,好事他也沾不着边。这种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态度和作法,就是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记得读研时,有一门课的作业是介绍教育心理学中的一种效应,我和小组其他同学选定了上面所说的“马太效应”,并以上文这种现象为引,具体做了介绍。工作后,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书中有一节也特别提到了“马太效应”,而此时已经成为教师的我,尤其担任了班主任后的我,再去回望这个名词以及它背后的故事,有了更多的新的感悟。
什么是马太效应呢?《圣经·马太福音》篇末写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更有;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把这一现象称为“马太效应”。我觉得也可以将它称为“人之道效应”,因为这种规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就已经提出类似的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马太效应”正是老子思想中的“人之道”思想,其思想先进性远超《马太福音》中的这句话,甚至其出现之早比耶稣诞生还要早500多年。
马太效应是一种心理效应,可以说凡是有人的地方都有马太效应。就像我们常说:考上好大学,选个好专业,就容易找个好工作,有个好工作就会有个美满幸福的人生。当一个人已经取得成功后,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进而会有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所以,你会发现“大器晚成”“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些我们常说的话似乎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都不再成立了。其实也不然,“马太效应”虽然使强者愈强、弱则愈弱,但是强者和弱者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变化才是永恒存在的,重点是要不要“变”、如何求“变”。“大器晚成”的前提条件是,本身就是“大器”,“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关键是不能放纵自己,逃避现实,拒绝努力还不断抱怨,若不然只会弱上加弱,陷入“成功是成功之母”“从失败走向失败”的循环。
读书的时候,看马太效应的故事,只是觉得它无非就是个故事,那时候一腔热血,觉得“后来居上”很容易。工作后,看马太效应的故事,才知道这实实在在是个事故,它归根结底就是“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更严重的甚至会“抽炭”。“马太效应”在教育领域中是普遍存在的,有些老师或者说老师们有时候很难做到一视同仁,客观上教师也是人,也有情感喜好,对成绩好、守纪律的,自然会多一些关注;而对成绩不好、频繁违纪的,自然会有一点排斥。
“马太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中的“马太效应”使得少数学生成为了精神“贵族”,多数学生成了受冷落的“被弃者”,我们应该防止这一教育的负作用,用反“马太效应”的方法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教育中的“人之道”转变为“天之道”。担任了班主任后,我就反复地告诫自己:做一个有温度的、关爱每个孩子的班主任。学生不是为学校而生,不是为成绩而生,而是为自己而生。在班级,我尽可能地去发现每位同学的优点长处,尽可能地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同学,有的学生唱歌好、有的同学画画好、有的同学擅长打篮球,我便不遗余力地去鼓励和赞扬。
当然,作为老师,我们也需要告诉孩子们,社会会比学校更加残酷,社会上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优秀的人才会享受到更为丰富的资源,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讲,我们只能想办法让自己优秀起来,一步又一步地靠自己的努力去积累资源,积累能量,如此才能够从成功走向更成功。
当然,除了“马太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中还有很多实用性的观点和理念,推荐给各位教师同仁,希望同大家一道,在一次次的教育实践中,探寻到教育的“天之道”。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1500字2
初看《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说心里话,对于心理学的书籍,我是排斥的,总觉得理论、道理一套套,既枯燥无味又晦涩难懂。本以为这本书很难懂,没想到那些心理学规律、效应法则被刘儒德教授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演绎得让人阅读起来通俗易懂。抱着这样的心态阅读刘儒德教授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没想到却被“圈粉”。读完之后,我时不时在课堂上运用书中的各种效应“露一手”,发现总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书中筛选了64条心理规律和效应,每篇正文前都有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情境,使那些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很易让人理解,那些原本觉得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地和自己的工作对号入座。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平时的很多事原来都有相应的心理效应的存在,这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以及生活方面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书中讲到的“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如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差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其实即便是再调皮的孩子他也一样有上进心,也会期待得到肯定,作为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否定,这对孩子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从“马太效应”看,我们最重要的及时善于挖掘孩子们的亮点,克服定势心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帮助孩子激发潜能,努力提高自己。
小泽是个让人头疼的孩子,几乎每天都有同学来跟我告状。前段时间小泽甚至拿砖头砸伤了其他班同学的头,对方报了警。可是警察、老师、家长的教育对他来说都无所谓。
这天,又有人来告状。我把小泽叫进我办公室,简单询问了事情的经过,无非又是同学不小心碰到了他,他觉得自己吃亏了,便动手打了人。
这次我想到《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中提到的“马太效应”,便没有像往常那样急于否定他,而是转变了思路,笑着看着他说“小泽,你愿意帮老师一个忙吗?”他开心地点点头。“我们办公室的老师今天早上都比较忙,没来得及拖地,你能帮我们把办公室的地拖一下吗?”热心的小泽爽快地答应了。
他取来拖把认真地拖着地,这时碰巧办公室的老师们都下课回来,看到“努力工作”的小泽,纷纷称赞,小泽呢,却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等他拖完地,我又跟他商量:“最近老师有点忙,你愿意每节课下课来我办公室给我帮忙吗?”他点点头。
上课铃响了,我带着小泽走进教室并隆重介绍:“从今天起,老师聘请小泽为我的‘小助手’,孩子们听了之后都在下面小声嘀咕。
从那天起,每节课下课小泽都会主动来我办公室报到。扫地、拖地、倒垃圾、帮老师们送东西、取东西、叫学生……勤快的小泽得到了办公室老师的一致好评。
每节课间穿梭于办公室和各班教室的小泽因为没时间和同学打闹,也就没有人再跟我告状了。
观察了一段时间后,我在班会课上总结了小泽的表现,同学们对小泽的转变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不由自主地为他的转变而鼓掌。
就这样,那个爱惹事的小泽成功蜕变成了勤快的小助手。
作为教师,大家都会碰到所谓的“问题学生”,有学习好而行为偏差的,有学习行为都不好的。如何教育好这些特殊学生,是我们教师最耗神、最棘手的问题,也是广大教师最需要得到指导的问题,而《教育这种的心理效应》这本书就这些问题提出许多真知灼见。
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一位朋友,对我们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娓娓道来,层层剖析,不仅浅显易出地为我们讲解晦涩难懂的心理学术语,而且有针对性地指导如何运用心理学来处理教育中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上一篇:红岩读书笔记700字
下一篇:三个火枪手读后感600字
书籍简介
-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刘儒德教育 226人浏览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是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儒德。本书精选了64条,并将它们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部分,以适用于教师的不同方面的工作。 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自然要遵循科学,但应用科学规律则是艺术,有赖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特定情境去创造。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属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