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文学读书笔记1800字左右
2022-09-14 14:59:07.0 谈文学 读书笔记1800字 朱光潜作品读书笔记1800字 595 浏览
提到“朱光潜”并不陌生,他的《谈美》耳熟能详,有幸拜读过,领略了“美”的风范。而对《谈文学》却知之甚少,但是我想这位“美学大师”的作品一定不会令人失望,利用暑假的时间,慢慢品味,细细斟酌。正如封面的插图,乘着小船,徜徉在梦幻般的河流中,驶进文学之门中,在如梦如痴的陶醉中,我心中的那扇文学之门也悄悄地打开了。
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朱老先生曾在另一本书《谈美》中引用了克罗齐的一句话——“虚伪的表现就是‘丑’”,这和《谈文学》中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想要文学成为艺术,那么首先就要做到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
文学本来就是以语文为工具的表现艺术,而表现就需要我们思想与语文的同一,人格与风格的同一。我们并不是说以文章来衡量一个人的人品和思想,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穷凶极恶之人就一定写不出美的文章,就认为他们的思想一定是邪恶,我们不能推崇这样绝对化的言论。而是希望写文章的人能够做到这样的一致性,真正由内而发流露出来的,才是最真诚最宝贵的。心口不一的人,固然我们不能否定他的好,不管人品好,还是文品好,一个好总是不能给我们舒心的欣赏。试想一下,当你撕开一张美丽的面具,后面是一张丑陋的面孔,是否会觉得有些失望与可惜?又或者就带着一副丑陋的面具,你又是否愿意去掀开他的面具呢?我想,不管何种情况,我们的内心都或多或少有些波动。
因此,我们希望可以做到表里如一,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这样能够让读者更加全身心地沉浸在文学的艺术之中,感悟文学之美。
二、咬文嚼字,字字皆美
古时便有贾岛的“推”和“敲”,“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一字之差,却呈现出了不一样的意境之美,往往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就系于这一字之上,可见“咬文嚼字”能为文学作品更增添一份美感。而我们所说的“咬”“嚼”,不是“涂脂抹粉”“卖弄风姿”,也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真正地去思考、去雕琢,自然熨帖,不显矫揉造作。
第一我们就是要“咬”住字的意义。每个字都有它表面直指的意思,而容易被忽略的还有它的联想意义。这个字的使用表现了什么,让我们又联想到什么,哪一个字的使用更加贴合当下的心境和意境,细细考量之后再加以选择。第二,我们要“嚼”文章的声音节奏。我们熟悉“诗”要讲究韵律,但是却不仅仅只有诗歌,文章都可以有它的节奏声音,如朗诵一般,轻重缓急的语气语调,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意蕴。
《谈文学》毋庸置疑可以称之为文学艺术品,在阅读过程中,不难发现朱老先生的用字、用词、用句都让我不由地感叹,我相信先生在完成作品时,一定如他自己所说的去“咬”,去“嚼”,这才有了这样一份美丽的艺术,久久地沉浸在他创设的文学世界中,美得让人回味,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反思自己,虽不是要写出什么巨作,但是否应该一直保持这样严格的态度呢?回想自己的写作经历,很少有细细斟酌过某个字或者某个词,哪怕就是某个句子,习惯于数学中的“咬文嚼字”,却忽略了最该“咬文嚼字”的语文。当然,现在为时未晚,努力走在文学这条路上。
三、融情于思,达之于辞
文学本身就是艺术,谈到艺术,自然少不了“人为”的创造。所以说,一切自然的都不是艺术,二者之间本身就是对立。如果将我们所想到的、看到的事无巨细的都写出来,那这只能称之为“记录”,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传达。而艺术却是需要我们去“用心”、去再创造的。“艺术之为艺术,并不在所用的材料如何,而在取生糙的自然在情感与想象的炉火中熔炼一番,再雕琢成为一种超自然的意象世界。”它和我们所说的“言为心声”并不矛盾,我们的文学来源于现实、来源于我们的心声,又超越于它们,在它们的基础上更加精细。
英国的华兹华斯说:“诗起于在沉静中回味过来的情绪”。也就说诗起于情,但又不止于于情,需要在沉静中慢慢品味这份情绪,最终落笔成诗。对照诗,其他亦如此。情是自然流露,先有情,融入自己的思考,最终形成文字表达出来,便是我们所说的融情于思,达之于辞。
想来自己大概是属于“情溢乎辞”,心里有十分,表达出来只有六七分。作为教师,离不开两项基本的技能:说和写。因此必须处理好情与辞的关系,借助文字将我们的教育经验呈现出来,才能让教育实践提炼成教育理论,再得以推广,而这一环又一环中,“思”便是关键,连通情与辞的桥梁,多思、多写、多练,方能成长。
“看似寻常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辛”,文学中的艺术,须下一番苦功夫,慢慢修养,精雕细琢,情思辞融于一体,将文学点缀渲染成最美的艺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的文学修养之路尚长,且行且思!
上一篇:朱光潜谈文学读书笔记1200字
下一篇:红色的起点读后感10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谈文学
朱光潜文学 351人浏览
《谈文学》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写的一部阐释文学原理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本文学爱好者接近文学的入门读物。书中所述皆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多年“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亲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作品布局,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