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文学读书笔记1800字
2022-09-11 14:49:36.0 谈文学 读书笔记1800字 文学读书笔记1800字 664 浏览
近期阅读朱光潜先生的《谈文学》,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见作者的创作理念和文学底蕴,可以体验写作与阅读之间的乐趣,也为我们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一把钥匙。关于文学,先生提出两点,一是读,二是写。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而言,更有无限的指导意义。
一、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积淀
在《文学与语文》中,先生提出:“这种语文发展的发动和支配固然大半靠全民族在历史过程中所拿出来的力量,但是关键仍在那民族中的文学作家。……所以研究一国语文的演变史,如果丢开文学作品的例证,就无法进行。”语文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语文基础知识、文学性的语言和作品思想的鉴赏,都需要教师的指导。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放手。放任自由,就是散漫式、放羊式的,是无效的教学,因而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除了要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以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学修养能力,对于每一部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鉴赏力,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带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
最重要的是教师思维的转变。文学教育是应以掌握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美育能力为主的,而不是以肢解作品寻找标准答案为主。例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代社会,也仍能看到它的影子。阿Q的精神胜利,有人将它同桑提亚哥的精神对比,强调两者在面对失败时的不同态度。有人说,阿Q精神可以缓解人们面对重压的情绪;有人则认为阿Q精神不仅没有做到不卑不亢,而且人消极麻木,是人性的弱点。从文本中通过阿Q欺负妇女又害怕强权,表现其“奴性”和“劣根性”。而面对困难麻木不仁、逃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找出错误的原因,找到宣泄的合适窗口,鼓起勇气消除障碍,达到理想的彼岸。
二、培养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一个人纵然生来就有文学的特优资禀,如果他不下功夫修养,他必定是苗而不秀,华而不实。”这是朱光潜先生在《资禀与修养》这一篇中的论述。文学作品的讲解不仅是对于艺术表现手法和内容的剖析,还需要挖掘出其中适合学生去领悟和理解、思考的精髓。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做到这点,这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个性化阅读以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了。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学生文本解读能力,通过启发学生,让他们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文本,去思考文本,并且正确的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汲取力量。
如部编本五年级下册课文《祖父的园子》中的景物描写,则不仅仅是景物描写,这其中也蕴含了作者萧红当时的心情。因为小时候和祖父生活的日子很是自由很是快乐,所有园子中的植物、动物都是自由生长,自在生活的,就和作者自己一样。“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仔细地阅读分析这一连串的景物描写,肯定会让他们有很大的收获。
三、由读到写,读写结合
先生在《咬文嚼字》中着重通过列举的几个实例,说明了咬文嚼字的道理,即“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课文就是学生学习写作最好的榜样,在品词析句中,学生会逐渐摸索到写作的正确道路。
如部编本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一文中的一句话:“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里的一个“浸”字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感受,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彩。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一个“浸”字可以让人看到什么,并让他们尝试用其他的字来代替,看看替换过后读起来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可能会换成“笼罩”、“环绕”等词,通过对比,他们会更直观的感受到“浸”字使用的精妙之处,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能对自己所用的词语进行斟酌对比,选择更恰当的词语。语文学习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精炼用词也是如此,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对于重点词语的讲解分析,老师应该常抓不懈。
叶圣陶先生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读写结合策略,给学生提供适当的阅读指导,给学生创造自由的写作空间,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以促进自身和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
上一篇:朱光潜谈文学读后感18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谈文学
朱光潜文学 337人浏览
《谈文学》是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写的一部阐释文学原理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本文学爱好者接近文学的入门读物。书中所述皆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多年“学习文艺的甘苦之言”。作者以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家的亲身体会,从文学趣味到作品布局,从内容风格到翻译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