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级的组织与管理读后感4000字

2022-09-12 15:48:58.0 论班级的组织与管理 读后感4000字 教育读后感4000字 619 浏览

  班集体是按集体主义原则组建起来的学生群体,是以教学班为基本单位的,同时是班级群体发展的高级形式。实际上,班集体是以学生亚文化为特征的社会群体,以直接交往为特征的人际关系系统。班级是指学校里年级和班的总称,是学校的基本单位,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者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组成的,整个学校的教育功能通过班级活动实现。

  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也就是说,班级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履行学校的社会职能,班级集体的共同愿景、发展目标、组织结构、角色分配、人际互动,等等,都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和投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一、两种集体组织形式

  (一)班集体是正式组织群体

  班集体是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基本单位。班集体是一种正式组织群体,作为正式的群体,历来广泛被研究和关注。然而,班级这个正式群体中也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多是由学生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人生价值取向相同而自发组成的群体。他们与班集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班级建设都会造成影响。作为班级管理者一定要正确看待和管理班级中的这些非正式群体。

  (二)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多种多样、稂莠不齐的,根据他们性质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其中根据成员间需要的性质可分成多种类型:第一,情绪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之间享有共同的感情基础,彼此之间有好相处,相互支持和鼓励。第二,爱好型:学生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经常在一起进行活动。第三,利益型:学生之间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结合在一起能够避害趋利。这些非正式群体会影响到班级这个正式群体。第四,“家族亲朋”型:因其成员有家庭亲朋关系而形成凝聚力强,内部相互帮助和对外自卫的作用明显。第五,信仰型:因其成员共同的信仰和观点而形成,凝聚力较强,但由干是思想上的结合,除与信仰、观点有关问题外,群体作用并不十分明显。第六,消极型:对于组织目标、正式群体的建设及成员的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如有的非正式群体经常聚在一起发牢骚之类。第七,中间型:对于组织及正式群体,都没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如业余诗词协会、篮球队等。第八,破坏型:对组织目标和任务及正式群体的建设有明显的破坏、干扰作用,如有些非正式群体鼓励成员怠工、破坏工具、赌博、打架等等。非正式群体是客观存在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群体作用性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发生转化。比如,起积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如果引导不利,或对其采取不正确的态度,可能使其作用发生转化:起消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经过适当的工作,也可能转为起积极作用的非正式群体。要想正确对待及管理非正式群体,还必须认清这些非正式群体和“正式组织”的关系。
论班级的组织与管理
  二、如何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群体是相对于正式群体而言的,美国教育家马克汉森说:“非正式群体可以被看成是组织中未经正式计划而出于组织成员自发需要的过程和行为。”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生之间带有明显的情绪色彩,都是以个人的爱好、喜爱为基础。但是,这类群体却有着很大的内在凝聚力,学生会“举荐、选举”出他们的“领头人”,这些“领头人”都是这个群体的核心人物,这些“领头人”对其内部成员有很大的影响力。学生对他们的“领头人”言听计从,所以,这些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建设没有很大的影响。当然,如果这而群体是与班集体一致型的群体,那他们对班集体的建设有很大的正面影响。如果这些群体是与班集体相冲突的群体,那他们对班集体的建设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班主任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管理,转化他们的思想,把他们引入正轨,从而最大限度的把这些群体的负面影响转化成正面影响,发挥他们的优势,更好的建设班集体。

  三、面对班级中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班主任该如何做?

  作为教师,爱与责任应该是我们的初衷。在此,我想从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管理入手,因为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普遍重视不够,上职业学校成了学生的“次选”,这些学生的特点是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虽有很强的自尊心很强的进步愿望,也有一定的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是个性强、承受能力差,心理素质也较低,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容易偏激。在学校生活中,他们受批评多,受表扬少,自信心不足,行为上表现为:纪律散漫,有吸烟、喝酒、其至骂人、打架和上网成瘾,或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个别学生学习基础差,常常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对前途缺乏信心,得过目过,缺乏上进心。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我们该如何管理?

  (一)人际交往中的感情世界:尊重与爱学生

  在中职生这一群体中,有许多是第一次在校住宿的学生,他们不习惯在学校住宿,更不适应一个星期都被“圈”在学校的学习环境。他们远离父母亲人,需要一个良好、和谐的班级氛围,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班主任应充分利用自身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平等相待的工作作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的个性行为成为榜样行为,形成健康、良好、和谐的班集体氛围,保证学生都能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同时关注学生的之间的交往,举行各种活动增强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霍斯曼曾说过,对一个人的好感程度和对这个人的交往频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世上有很多东西给予他人时,往往是越分越少,而唯有一样东西却是越分越多。“那是什么呢?”“那就是爱!”爱,不是索取,不是等价交换,而是付出,是给予,是自我奉献。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应把爱的光辉播撒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之中。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学生都享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多听听学生的意见,多关注学生们的特长和爱好,有些学生可能在学习方面不是很擅长,但是再其他方面很好,这就需要老师们像“伯乐”一样,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举行各种文体活动,比如趣味运动会、体操表演、越野赛、手工制品大赛等,引导学生发挥各项特长,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另外,要求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特别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操作,并积极组织各项技能鉴定,让每一位即将完成专业学习、奔赴实习岗位的学生,都能拿到自己擅长下种的技能等级证书,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

  (二)从日常着手:细心观察

  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通过细心观察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他们思想上一些不好的苗头,即使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把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细心观察,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也有一些闪光点。比如,在他们中间,有些学生字写得漂亮,有几个学生则是体育活动的佼佼者,有的同学绘画手工做得很好,而有的学生则是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凡此种种,只要一经发现,班主任必须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激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班主任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们,关注着他们。

  对教师而言,不能因为难管就不管,听之任之,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每个人都有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都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非正式群体也是如此。

  (三)重视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

  俗话说:“信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中职生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在科任教师中,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班主任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情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无时无刻不在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作为班主任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四)一人一角色的全体参与

  在中职学生群体中,同一班级的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是很明显的,再加上中职学生的身心迅速增长,正处于情感的过渡期,逆反心理较强。另一方面,因为中职学校特殊的生源,学生入学的地区不同,素质教养也有所不同。这种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班主任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但绝不是班主任对学生采取不同“标准”和“政策”的依据。作头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社会背景不一样、学业成绩不一样,而采取不平等的对待方式,否则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也会降低班主任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威信。实际上,不管处在哪个层面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理需求:希望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班主任在交往中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所以,班主任老师应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班主任平等地对待每个同学,这种平等是一种人格的平等,作为交往者,班主任如里不懂得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或是理论上知道而没有在教育讨程中以实践,必然会导致思想教育工作无法开展的后果。

  (五)学会沟通:掌握批评艺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心智还不成熟的中职生身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再正常不过。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存在的不足或错误行为,要有正常的正确认识,其次要从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再次要有科学的教育帮扶策略。对于“问题中职生”,所有教师都明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道理,但却不知如何去“晓理、动情、导行”;都明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道理,却不知“苦口”“逆耳”的方式让人不易接受。因此,在教育“问题职校生”的过程中有必要掌握科学的批评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一个班级肯定既有“好学生”,也有“问题学生”,对于“问题学生”或者班级中的非正式组织这种“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教育是发现,是分享,是等待,是成长和爱。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跟学生一起成长,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成长,学会等待,每一朵“花儿”都会绽放。在管理学生的过程里,我们都要学会静待花开。

1 2

书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