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读后感1200字

2023-12-04 15:12:33.0 悉达多 读后感1200字 小说读后感1200字 243 浏览

悉达多读后感1200字1


  《悉达多》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它以印度社会和宗教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悉达多一生的探索与思考,最终到达圆满的经历,深入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自我与神我的矛盾和宗教信仰等重要主题。

  悉达多的经历曲折而变化多端。佛教认为人的痛苦源于欲望和执着,因此提倡戒欲修行,以达到涅槃的境界,即悉达多追求的圆满状态。他从一个高贵的婆罗门之子走向沙门,从追求苦修再逐渐陷入尘世,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然后从尘世中幡然醒悟开始反思自己,他这样的堕落,是否与他一开始的志向所相悖,最后在与渔夫的对话中超脱尘世,完成了他对世界,人生的追问。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思考和探索,试图寻找生命的真谛,找到自我真正的所在。最终,他通过自身的经历和领悟,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达到了他一直追求的圆满。

  作者黑塞在小说中以佛陀时代的印度为背景,展示了其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度追问。尽管悉达多与佛陀释迦牟尼生活在同一时代,但黑塞想要呈现给读者的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特别是德国的时代精神。自1922年德文版书籍面世以来,这部作品便在德国一直备受读者喜爱。英译本也因美国嬉皮士运动将其奉为“崇拜之书”,其发行量巨大,成为美国书店中的十大畅销书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中国台湾地区和中国大陆也陆续出现了20多个译本,可见世界的读者对《悉达多》一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部小说涉及的主题和思想丰富,包括生命的意义、宗教信仰、自我认知等。作者通过主人公悉达多的经历和思考,表达了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思考。
悉达多
  关于生命的意义,悉达多在小说中经历了很多次的转变和觉醒,他开始反思生命的真正意义。他通过自己的苦修和悟道,认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外在的物质和享乐,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智慧。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智慧,摆脱欲望和执着的束缚,从而达到涅槃的境界。他也逐渐认识到,宗教信仰不应该只是外在的形式和仪式,而应该是内心的体验和领悟。真正的宗教信仰应该是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刻认识和理解,是对生命的真正意义的探索和追求。小说中通过悉达多的经历和思考,展现了一个逐渐觉醒的自我。悉达多通过自我反思和内心探索,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努力去克服它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对自己的清晰认识,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努力去改变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和世界。

  此外,小说中的语言优美而生动,同时富有哲理,对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写非常细腻和真实,对人生的反思发人深思。悉达多的形象也通过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比喻得到了进一步的展现。他被描绘成一位苦行者,通过长时间的冥想和苦修来追求真理。这种形象通过象征手法展现出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缺陷。

  总之,《悉达多》是一部杰出的小说,它让我对印度文化和佛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它也让我对生命的意义和宗教信仰等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部小说值得反复品读,让人深思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悉达多读后感1200字2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悉达多,又都不是。《悉达多》是德国哲学家赫尔曼·黑塞的一本小说,被称为“黑塞的代表作,影响欧美一代青年成长的必读书。”这本书深具人文关怀,着重探讨人的精神成长与自我发现之路,得到了托马斯·曼、亨利·米勒等诸多作家的赞誉。

  “寻求“自我”之路曲折,但真理总有一天会到。——黑塞

  读《悉达多》,我感觉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悉达多。悉达多最后成了乔达摩,而我们大多数人可能终其一生也还是沉迷于欲望之中的悉达多。作为婆罗门之子,悉达多对自己的生活不满,甚至对自己的父亲产生了怀疑:即便是如此渊博的父亲,就真的生活幸福、内心平和吗?物质富裕、学问广博的悉达多被寄予厚望,但这不是他想要的,他认为,“我们必须要找到并拥有自己的阿特曼!其他一切都只是在不断的探索中绕行迷失。”“阿特曼”就是“自我”。其实细细想来,生于人世间的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被裹挟着继续自己的生活,不能够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喜爱什么样的生活。偶然的出生,然后被裹挟着进行以后的人生历程。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以后进入大学打算学什么专业,喜欢什么科目。被问的学生总是一脸茫然,说自己啥也不知道,啥也不懂,从来没想过这些,更没想过自己的爱好。这样的孩子,大概以后也只能每一步被裹挟着向前。所获得的幸福,大概也就是众人眼中的“标准”,终其一生,也不会寻找到真正的“自我”。如果一直没有寻找“自我”的意识,如卡玛斯瓦米一般生活一辈子,于世界、于他人而言,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缺乏“自我”的人生,想来还是有点缺憾的。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大概就在于精神需求。精神需求缺乏的生活,难道真的能内心平和、生活幸福吗?在物质比较充裕的当下,内心平和的幸福真的是一种奢望。内心平和也只能自己去寻找,去追求,金钱无法买到,别人也无法赠予。

  人在不同的年龄所看重和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年轻时大约喜欢的都是外在的、物质的、刺激的,而到了中年或老年,大约都会或多或少关注自己的精神方面。

  悉达多在拥有了巨额财富和很高的世俗地位后却很少开怀而笑,而是逐渐流露出富人脸上常见的不满、厌恶、阴郁、怠惰、乏爱。他逐渐患上了富人的灵魂疾病。精神的空虚比物质的匮乏更可怕。在充裕的物质世界中,很多找不到自我的人容易迷失自我,做一些让我们普通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吸毒。

  每个人对自我的追求结果并不会一致。果文达的结果和悉达多就略有不同。我们成不了佛陀,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我。可能穷其一生,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但勇于去追寻,我们就是在进步,就是在“修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如悉达多一样,先“学会倾听,学会用一颗平静的心、一个敞开的灵魂去关注一切,没有激情,没有期盼,没有论断,没有成见”。倾听学生,倾听自己的孩子,倾听自己的内心。在工作中、帮助他人中、养育孩子中,不断地寻找自我,热爱世界、不轻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我自己,能够充满爱意、钦佩和敬意看待世界、我和万物。

1 2

书籍简介

  • 悉达多

    悉达多

    赫尔曼·黑塞文学 334人浏览

      《悉达多》并非佛陀的故事,它讲述了一个人的一生,也是万千个人会经历的一生。悉达多一生追求的是生命的圆融统一,看似宏大,却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本书语言充满诗性和智慧,细细品读,会有深刻感悟,让你发现、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