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读后感1500字
2023-10-23 16:16:57.0 诫子书 读后感1500字 教育书籍读后感1500字 199 浏览
一代忠武侯诸葛亮先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风云人物,是我国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和卓越的政治家。他的智巧谋略、用兵如神、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才能令人折腰叹服。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诸葛亮还是一位富有生活哲理的教育思想家。他一生勤于治学,严于律己,在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做人这两方面,对晚辈也要求极严。近日读诸葛亮《戒子篇》,深感诸葛先生在国事繁忙之际,对儿子的教育不失周密全面、谆谆教诲,为下一代成长成才竭尽心力。这篇诸葛亮诫子的书信,实为他治学和立身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借鉴。
现录《戒子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篇文字的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的行为,是用潜心努力来提高自己,用简朴来培养高尚的品德,没有做到恬静寡欲就无法确立远大的志向,没有做到潜心专一就无法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潜心专一,才干必须要经过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成就。放纵、轻浮就不可能振奋精神、精益求精;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这样,年龄会同时间一起飞驰而去,意志会随着岁月一天天消逝,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不被社会接纳。到那时悲戚地困守简陋的房屋,再后悔蹉叹也来不及了。
信中,诸葛亮突出“静”与“躁”的关系,并加以阐述和发挥,讲明成学修身要静的道理,同时指出躁的危害性。两相对照,论述有力,观点鲜明,道理深刻,信中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乃千古名句,至今仍为人们所心口传诵,今天读来仍能发人深省。
纵观当今浮躁喧嚣的社会,相当一些人难以保有淡泊的心态,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逐渐充斥我们的生活,很多人不能静下心来耐住寂寞学习知识填充头脑。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心里长了草”——学习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最终学无所成。有这样一些人,刚学有小成就不知天高地厚,以为天下老大唯我独尊,实际上是半瓶子水在晃荡;君不见,有的人刚刚发表了一篇“豆腐块”就以文学大师自居;有的人刚在荧屏上露面,就冠以影视明星、歌唱家、表演家、艺术家的称号;有的官员几日不在电视报纸上露面,就感到“门前冷落车马稀”;有的公众人物稍有几天沉默就嚷嚷“我好寂寞!”
有人说,市场气氛笼罩下的现代人是以一种漂浮式的方式和急功近利的思维中生活的,在名利世俗的诱惑和浮躁急流的裹挟下身不由己,难以潜心于读书做学问。成才的路上要耐得住寂寞,没有潜心专一的心态是不可能学有所成的。这使我想起了成语“割席断交”的由来。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次,他们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外面沸腾起来,一片鼓乐之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就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乘车从这里经过。一大队随从佩戴着武器、穿着统一的服装前呼后拥地保卫着车子,威风凛凛。管宁对于这些很不以为然,又回到原处捧起书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华歆却不是这样,他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地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细看。
管宁目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等到华歆回来以后,管宁就拿出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而决绝地宣布:“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由于管宁学习专一,不浮躁,学有所成,后来成为三国时期的名士。而华歆由于“贪财”“虚华”,不甘寂寞,华而不实,一生平淡无为。
综上所述,读书做学问需要的是持恒和痴情,最宝贵的在于耐得寂寞甘于宁静,最忌讳的就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没有学问在当今社会是不好混也混不好的!而读书做学问又是寂寞的。然而,唯有耐住寂寞,静心修为,才有破茧成蝶、羽化成仙的时候!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诚哉,斯言耳!
下一篇:孤独的小螃蟹读后感4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诫子书
诸葛亮文学 245人浏览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