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1000字
2023-09-04 15:01:53.0 静悄悄的革命 读书心得1000字 教育读书心得1000字 352 浏览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1000字1
今年暑假我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做“惜言”,在与学生的相处中要管住爱说的嘴巴。通过这本书,我学会了倾听学生,也渐渐觉察到了孩子学习的真相。书中佐藤学教授提出来的三重对话理论,即教与学的双边主体通过与事物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身对话的过程,形成教与学的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协作性的、反思性的教学活动。
首先,唤醒教与学中教材对话意识。对话的本质上是双边主体平等、民主的交谈。教与学中对教材的解读和把握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基础上,应改变教师被教材牵着走,学生被教师牵着走的尴尬局面,教师对话教材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话教材。教师对话教材表现为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理解和运用,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知识经验“活化”教材内容,思考教材中定论以外的“变数”,科学的、艺术的加工这些变数,在变数中寻找新的突破点和创新点,形成自身独特的见解。教师引导学生对话教材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解读教材的引导作用。教师应尊重学生对同一内容的不同解读和领悟,提供解读教材的不同思路。接受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局限之处和缓慢过程,把握时机加以点拨,使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形成“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与教材的对话中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其次,唤醒教与学中师生对话意识。师生对话既不是单向的规训与命令,也不是单向的接受与服从。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不断的以个体知识经验为出发点,又回归于个体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也应该是源于学生个体,而后回归学生个体。要求教师明了学生是一个有认知基础的“会学”的个体,尊重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鼓励学生对既定知识的质疑与批判,欣赏学生富有个性的表达方式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后,唤醒教与学中自身对话意识。自身对话意识指双边教学主体的对话意识,即教师与自身的对话意识和学生与自身对话意识,这种对话意识实质上是一种反思能力。教师通过对教学实践进行有目的的、系统性的、深入的反思,知教学之得失,从而总结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总而来说,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使其知学习之得失,总结经验与教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未来教学文化的变革既是尊重学生的多元化、尊重多元化的学生的变革,也是尊重教师的能动性、尊重能动性的教师的变革,因此,唤醒教与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对话的意识对于教学文化的变革至关重要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1000字2
一切都是静悄悄,但一切都是充满生机。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一、润泽的教室
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关注课堂里的革命。佐藤学在书中对教室的阐述让人心向往之:润泽的教室能使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是那么地柔和,大家安心地、简单自如地在教室里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构筑着一种真诚的信赖关联在这种关联中,人们的心态是开放无拘的,教室是简单愉悦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教育也许会变得简单起来。
润泽的教室里,老师和孩子都浸润其中,甘之如饴。如此的教室,令人心安,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到了人文的关怀和极大的尊重。很是赞同,这也是我一向以来追求的课堂。
二、学会倾听
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
前两天班会课时,我们在探讨朋友间友好相处,有一个观点大概触动到了某个孩子的内心,他突然很激动,声音有些哽咽,语句含糊,周围的人还是吵吵闹闹,因为听不清他说什么,但是他因为激动而呈现的窘态大家都发现,于是,有人开始起哄。
我示意大家安静,但是教室仍是叽叽喳喳。他依然很激动,但是表达的欲望很强烈,慢慢地,我懂了,他内心有委屈,关于“相处”他的感受都是负面的,他缺少别人的理解,所以他在“控诉”。我理解他的激动,耐心地等了他差不多五分钟。小组成员在一起耐心地等着他,我一直等他说完,然后做了一个共情处理,没想到孩子的表情竟如同找到知音般不断地点头——后半节课,他是全班最认真的孩子。后来我想,大概正如佐藤所言,教师一旦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发言,那么就能以课文为媒介,把每一个发言如同织物一样编织起来;其次教师倾听,就是教师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尊严。是倾听中表达我的尊重,维护了他的尊严吧。倾听,像一面镜子,镜里就有真容。
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胸怀一颗尊重儿童的心,多一点坚定,多一点信心,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思考,从小小的个体开始,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1000字3
在开学之际,我们团队共读的书目是《静悄悄的革命》,这是一本由日本佐藤学先生所著的书。说实在,对于国外的书籍我是比较抵触的,主要是外国的书读起来很费事,语言干巴巴的,毫无我们中国文字之美。
带着无奈,打开这本书,竟然发现此书和之前看的外国书有所不同,最起码语言是流利的,读起来不吃力。并且慢慢地,我从文字中感受到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他所讲述的内容让我为之动容。
一、相互作用之美
在教室里,教室的活动应该如何进行?佐藤学先生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一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想的活动,并用了两个形象词分别来比喻:“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
初次看到这两个词语,感觉与教学毫不搭边。细细看来才知道,“服装裁剪”像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而“交响乐团”是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的活动。举个例子来说:在学生做作业时,许多老师一门心思地把每个学生的想法记录了下来,以备下次教学时使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集中精力去“量体裁衣”,对有需要帮助的学生,为他们一一对应地“做衣服”,这不仅仅是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儿童提供具体的帮助,也是教师自身从教学展开之可能性的角度,去发现个别差异的绝好机会。
“服装裁剪”是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都在做的事情,只是在做的多少、裁剪是否合身上有所区别。但是对于“交响乐团”则情况不容乐观。我们一线教师都知道,学生每年都要重新分班,如果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交响乐团”式教学恐怕难以达到效果,而且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对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有时是不想做痛苦的改变,有时是不想出力不讨好,更或者是其它方面的原因,“交响乐团”式教学只能是凤毛麟角。
“服装裁剪”是个性之美,而“交响乐团”则是融合之美,二者都应在教室里完美绽放,期待着越来越多的教室里能够呈现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
二、息息相通之美
息息相通在人际关系中比言语还要重要。能够感受到学生的气息,能够发展与学生的交往的教师非常缺少,这是佐藤学先生在文中对于息息相通的解释,并为此举例说明:一位老师在教室里,有个学生拿着一棵蒲公英来,说是他上学路边发现的。“在哪里发现的?”教室里围绕着这个话题展开讨论。有个男孩知道这是西洋蒲公英,大家就在课余时间要去找日本蒲公英,并且还找到了另外七种蒲公英。老师就带领大家进行了蒲公英的学习,培育“蒲公英小宝宝”,孩子们观察、记录……
看到这个案例,我在想:如果是我,我会让学生来探讨吗?正常情况下,我会不予理睬,或者说那个男孩几句,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了。毕竟研究蒲公英与我们课本所学知识无关,浪费那么多时间做与提高我们教学成绩无关的事情,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但是,我们所教的知识孩子们并不太喜欢学,而这一棵蒲公英却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其他孩子也愿意一起去寻找本国蒲公英,愿意去精心培育呵护“蒲公英小宝宝”。在家里,在学校,蒲公英在一段时间里占据了他们大量的课余时间,他们为此津津乐道。这些蒲公英是学生、家长和老师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结晶,只可惜这些蒲公英最终难逃被清除的厄运。这位清除蒲公英的校长如我的想法一样,与教学无关的东西坚决要清理干净。正是如此,我们亲手清理掉很多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信息,才越来越想不明白孩子们内心的想法,以及他们那些看起来不可理喻的行为。
孩子的气息在哪儿?就在他那稀奇古怪的行动上,在那些不着边际的话语中,如果我们能够放弃功利性的想法,或许会发现很多孩子的气息,教室里也就多了些息息相通之美。
不管是生生相互作用之美,还是师生之间的息息相通之美,都需要教师有一颗敢于打破陈旧自我的决心,将课堂革命进行到底,这样,人世间那道最美的风景才会出现在我们教学之中。(刘艳霞)
下一篇:狮王卡莫里读后感5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静悄悄的革命
佐藤学教育 510人浏览
本书是国际著名课程专家佐藤学教授从事教育研究工作20年,在日本、美国近万间教室进行实践观察研究的总结。 作为行动的研究者,作者拜访了世界各地的幼儿园、中小学和护理学校,和老师们一道,探讨对课堂和学校进行改革。他推动着教室里活动的、协同的、反思的学习的实现,促进着学校里老师们互相成长、同事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