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的课堂教学实录读后感3000字

2023-08-20 17:01:21.0 指向语用的课堂教学实录 读后感300字 教育读后感3000字 287 浏览

  近来,我详细阅读了他的著作《指向语用的课堂教学实录》,借以专家视角再次审视小学语文学科,试图弄明白“小学语文怎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语文核心素养怎样落到实处”等问题。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王林波老师的教学主张是“落实语用识体而教”,具体来说就是“紧扣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其中,关键环节是语言运用教学环节”。

  他的教学主张源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定义的深入思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他肯定了当前教师已经逐渐树立了语言运用的意识,能够在课堂上进行读写结合的常态化教学模式。他更加细致地从四种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神话)示范了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四种方法”。

  一、“三个步骤”的落实语用

  (一)发现言语形式的妙秘

  学习一篇课文仅仅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清晰地树立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的意识,关注表达方法,洞察每一篇章独有的表达妙秘,发挥每一课词语句子的表达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现象,找寻规律。

  这一环节的难点:一是在于教师对言语形式规律的觉察和敏感度;二是教师对学情的把控,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三是教师对语言形式的加工和拓展训练方式。综合来看,这一步骤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低,这需要语文教师拥有专业的语文视角,和编者意图达成一致,也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俨然成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摆渡人”。

  (二)对比文体风格的特点

  不同文体、不同年段,读写结合的训练侧重是不同的。诗歌有独特的音韵美,民间故事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说明文有严谨准确的表达风格。文体不同,语文表达风格特点不同;文体不同,教法不同;文体不同,学生能从中学到的语文表达方法也不同。王荣生教授说:“阅读教学是一种文体思维。”不同的文体,呈现不同的思维方式,故而言语形式构成是有差异性和个性化的。我们既不能让语言的运用模式化,也不能让语言的运用模糊化。
指向语用的课堂教学实录
  教学中,教师要识别不同的文体,让每一类风格鲜明的文本以其独特的样貌呈现在教学的读写过程中,让学生也树立起鲜明的文体意识。学生只有从不同文体中学到不同方法,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经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表达。等到学生写作时,拿起笔,就能写出风格切合、妥帖的的习作,

  (三)积累读写共融的经验

  经验告诉我们,改变后的部编教材“写作课”依然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重点,目标之难点。

  一般有三种教法:第一种是按照每单元编排的习作训练内容,还有特殊的“习作单元”顺序,按部就班地教学,指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指导写法、完成习作、评价修改。

  第二种是一课一得,关照单元语文素养的训练点,进行课堂读写融合片段训练,按照顺序教学习作,完成习作。这种做法的好处是走进单元文本就携带写作教学任务,文本学习也侧重于重点文段,读写结合,重点突出,难点易破,单元后期的习作练习由易到难、由短到长有过渡,易于完成。

  第三种是学习任务群下的读写应用学习,不仅从单元文本出发,一课一练,而且梳理和应用单元语文要素习作要领,还拓展至课外语文综合实践领域,设计真实情境,结合学过的语文知识,锻炼语文读写能力的应用。

  显然,王林波老师更提倡第三种任务型、整体性、贯通式的教学设计思路。

  二、“四种文体四种教法”识体而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文章也一样,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征。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有“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写作和欣赏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是对读写实践的一种能动的再认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千篇一律的进行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针对古诗词、童话、散文等文体的教学,王老师在书中给予了详细、有效的方法指导。

  1.在敏锐的察觉中教记叙文,植“种子”

  我们追求精准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作为课堂“总设计师”则要始终保有对语文文本最细腻、准确、丰富的感受灵敏度和细腻度,以及对学情准确的判断,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植入学习语文的“种子”,促进他们也生发出敏锐的感知文本的“触觉”。

  王老师教学《父亲、树林和鸟》立足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发现文章中丰富的修饰词表达的妙用“我茫茫然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这一句,两个修饰父亲的形容词生动具体地描摹了书中插图的情境,王老师就拓展出“的我茫茫然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的句子,这样的语用练习让课文内容更丰富了,情感表达更细腻了。

  2.在细节之处教说明文,识文体

  王老师强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透过语言外在的形式,逼近语言的本质内容,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走向“运用语言”,并进行能够体现这一课表达特色,极具针对性的语用练习。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文素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吃透文本,有针对性的去引导学习。

  《纸的发明》是一篇三年级的说明文,王老师在教学生字词的环节,整理了九个词语,分列三行,进行识字、上下两行对比、引用两行造句练习,有效整合了零散的信息,整理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如教学“帛、竹片、木片的特点”环节,王老师明确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引导学生照样子写一写其他材质的优缺点,借用句式,巩固了“作比较”的表达方法,切实了解了纸的改进,同时也提升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3.在多种策略中学古诗,练表达

  古诗词具有语言简练、言短而意蕴丰富的特点,教学中我们可能会忽略其中蕴藏的“语用”资源,王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教学示范,《出塞》有两处语用极为亮眼:学习第一二句,王老师引导学生将诗中出现的“秦”“汉”“唐”互文修辞、向往和平的思想情感不做生硬的分析讲授,而是开展朗读、计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思考,角色扮演表达体会和感受,这就是恰切的“口语表达”训练。学习三四句诗,王老师借助课外资料介绍历史名将蒙怡、霍去病、卫青,再换进诗句中,升华主题,抒发情感,化用为学习者的体会和表达。这样的精心设计和文化浸染发挥了古诗文本深厚的内涵,搭建了语用支架,拉近了古诗文和学生的距离,顺利的链接了人的情感,课堂效能显而易见,值得观摩者细细咂摸,品读内化。

  4.在丰富想象中读童话,学写法

  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王老师紧扣第一二次擦燃火柴的段落,带领学生在联系上下文中,发现了作者谋篇布局的特点,那就是前后内容是有关联的,前面的内容为后文作铺垫。小女孩很冷,于是作者写到了火炉;小女孩很饿,于是作者写到了烤鹅。王老师抓住“小女孩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的”。让学生来创作小女孩的眼前出现什么。这个语用训练就遵循了整篇童话的写法,也教给了学生可借鉴、可模仿的篇章部分的范例,而不是侧重于思想感情教育方面的语用训练“你想对卖火柴的小女孩说些什么”,显著提升了学生语用训练,发挥了经典文本在篇章、写法、想法上的独一无二的“例子”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评价说:“阅读林波的课是畅快的感觉,因为他的教学实践与我倡导的用课文教语文完全吻合。”《指向语用识体而教》这本书关于“语用练习”的教学主张,和具有鲜明语用特色的教学实录、名师评议给我提供了学习的营养。今后,我要将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实践应用于教学,知行合一,认认真真地学,实实在在地教,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开出智慧的花,结出成功的果。

1 2

书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