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000字
2023-08-15 15:40:26.0 安娜卡列尼娜 读后感2000字 小说读后感2000字 275 浏览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000字1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一部小说。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但这一抹光最终在无声的黑暗中悄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亦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
《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安娜在还不知道情为何物的少女时代便按宗法传统由姑母做主嫁给了当时已任省长而且年长她20岁的卡列宁。婚后她和丈夫过着相敬如宾的平静生活。就在这波澜不惊的生活中,一颗石子打破了原有的平静,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走进了她的生活,他唤醒了安娜内心深处的爱情,让安娜开始了为爱奋争的人生旅途!在这荆棘丛生的旅途中,安娜爱到无力,痛到切肤。因为心痛,因为无助,因为绝望,她最终长眠于冰凉的铁轨之下!
安娜勇敢地,执着地追求爱情,追求真正的生活,但她在追求爱情,追求自我的过程中,将全部感情和整个生命孤掷于对爱情的追求上。她曾经对渥伦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我的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安娜全部的一切只有渥伦斯基,而渥伦斯基在对安娜的新鲜感过后,在对安娜的激情过后,他还需要其它。爱情只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他不可能抛开他的社交生活,更不可能抛弃他的事业和功名,这成为他们爱情悲剧的根本冲突。
诚然渥伦斯基是爱安娜的,但他的爱情对于安娜的爱而言是理智的。安娜把所有的希望,幸福寄托在渥伦斯基的身上是缺乏理智的,是渥伦斯基不能承担的。渥伦斯基对安娜的付出,理解的并不深刻,当安娜为儿子黯然神伤,因别人耻笑痛苦不堪时,渥伦斯基起初安慰,陪伴,但渐渐外界的诱惑,使他开始厌倦。敏感的安娜怎能意识不到这一点,她心里的爱情是容不得一点瑕疵的!当她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她感到绝望,怨恨,满脑子全是怎样结束自己,以让对方后悔,痛苦。当这份爱的幻灭感如暴风骤雨般来临时,安娜的生命是难以承受如此之重的,为此她生命的火焰只有熄灭。
恩格斯曾说过:“女人最大的失败就是使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了父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女性所付出的劳动力低于男性的时候,女性也就丧失了主导权。或许由于劳动力的丧失,或许是数千年文化的沉淀,女性最终完全掉进男性话语的泥淖里。波蒙·伏娃在她的《第二性》中写道:“女人之所以为女人,是因为她们把自己定义为女人。”很多时候往往是因为自己是女性,便允许自己比男性差,但同时却可以得到“女士优先权”,很多时候她们把自己定位在弱者的地位;她们理所当然认为自己可以比男性差一些,当有危难的时候,她们习惯于依靠男性来帮助自己;她们往往把希望寄托于男性手中;正是因为这种心理认识的错误,才有了女性的诸多不幸。
鲁迅说过:“悲剧是将由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安娜是外国名著中著名的女主人公形象,在中国,美丽多情,不幸的弃妇在自我的人生舞台上也同样上演过一幕幕悲剧。《诗经》中的《氓》讲述了一个女性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故事。书中曰“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何等的情痴,见不到恋人则整天以泪洗面,痛哭流涕,泪思不尽;见到恋人则如小鸟般快乐无比,所有的情感里失去了自我,女人在此时只是为了男人活着,男人成为了她生命的全部。一个女性全身心的失去自我的付出或许能让一个男人感动,但未必能挚爱一生,女性的自身心理特征决定了痴情付出的往往是女性,因此悲剧也就会更多的降临在女性的命运之中。
爱情到底是什么东西,每个人的看法都不一样。作为女性,追求爱情在情理之中。但一个女人在爱的旅途中,不应该因爱失去自我,失去尊严;作为女性应该明白不能因为爱情而盲目放弃自己的东西,应该懂得一个人只有自己爱自己,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异性的尊重;女性只有自己有前进的目标,生存的能力,不浮躁,不强求,不仅要在经济上独立,更要在意志、思想、感情、精神上完全独立,才能做到不依靠男人而生存于世。同时摆脱欲望的控制,保持宁静的心灵,完整的自我,才能拥有真正永恒的爱情。
女人天生是感性的,她们看待事物往往要求完美,面对缺憾,总想极力完善,可万物皆有缺失,不会因为人的渴望而完善。女性必须认识并承认人生,爱情和婚姻有一定的缺憾,明确婚姻爱情的最终目标是平实互爱的生活。当婚姻里失去关爱,两人之间充满厌倦,彼此之间充满欺骗之后,女性应该果断的放弃,才能重新开始人生新的历程。
人的生命如同宇宙中的星体,有其各自的运行轨道,任何一个超越了属于自己的轨道的人,必然导致自身的灭亡。每个人都应该追寻自己单独个体的轨道,才能幸福快乐的走完她的旅程。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2000字2
《安娜·卡列尼娜》中最喜欢的人物是列文。作者用了足够的笔墨描写了安娜和列文的思绪变化,不同的是安娜不断地走向狭隘、偏颇和极端,而列文用干农活的方式学会了成熟且富有情感地生活。
开篇写到: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人间的事大不了饶恕,审判的事交给上帝吧。每个人都痛苦,为什么不能彼此接纳?真实的思想若被打压甚至毁灭,生命还有几分意义?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人在地上,幸福是阳光,不幸是影子。少有完全通透的人生,幸福和不幸交替出现。
安娜和弗龙斯基看起来都握有几张好牌,安娜美丽优雅,谈吐格外有魅力,弗龙斯基公爵有地位有军衔,待人和善有分寸。两人曾经热烈地相爱,不久便阴阳两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脚本。
打算一直不跟安娜离婚的卡列宁就一定可恨吗?他也许不了解安娜,不了解爱,可当他双手颤抖,痛苦地说“我爱你”时,难道没有一点柔软的情感?当他字斟句酌地给安娜写信时,既要保持双方的尊严又不忘给安娜寄钱,难道没想安娜有一天回归家庭?过时的婚姻观和社会舆论不仅促成了安娜的悲剧,也桎梏了卡列宁争取尊严和家庭平静的努力。
安娜如果生活在眼下,她的命运会有改变吗?一个高官丈夫,一个可爱的儿子,一个热情专一的情人,周围人的眼光和光怪陆离的社交。不爱丈夫却被纠缠在婚姻里,深爱儿子却不允许与之相见,想爱弗龙斯基却步步将其推远,后者希望与之结婚并生下合法的孩子,但这对安娜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她既不能争取离婚,又因为长期吸食吗啡助眠而丧失了生育能力),没有工作没有朋友,尽管看过很多书甚至写书,还有机会做点与教育相关的事。
安娜是孤儿,之前她安心做个妻子和母亲,遇到弗龙斯基后,她抛弃了一切,只想拥有爱情。然而每一步都是功课,仓促交卷奔赴下一个考场,只会狼狈了自己和后来的同行者。心若残酷破损,怎会温柔如初?世人本无二致。
人应该怎样发展自己?能脱离社会存在吗?如果真的不需要他人,又何必阅读呢?安娜没想抛弃自己的孩子,她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书籍。除此还有小说。但是阅读不等于在现实空气里舞蹈。安娜切断了自己的现实生活。弗龙斯基没有切断,相反他有热情的生活理想,几乎同他对爱情的热情一样热烈和忠诚,至少在安娜活着的时候。他爱着,理解,愤怒,厌恶。当安娜像一片叶子陨落之后,他重新去参军,目的是保卫人民还是牺牲自己呢?
活着,阳光温暖、耀眼,路人陌生、和善,朋友常在;死后,阳光仍在,人们照常生活,植物和一切的活力,诚意满满的爱心。生活继续。为了爱、乐趣和一切美的东西。痛是底色,可一旦我们超越痛苦的底层,漫步于开阔雄浑的生存视野和思考维度,便会自然地行动。有信仰地生活,而不是被狭隘的生活和头脑逼得无路可退。
不要迷恋恋爱,要迷恋生活本身。
遗世独立的神仙眷侣世间少有,大部分人在俗世生活里来来往往。没有疯,没有自杀,仍保有善良和自省,锯一锯木头,看到爱人脸上的笑容,这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我们需要爱情,和一切深刻的关系。在某些阶段,我们远离或接近某些人,心里踏实,接近真实。相反,安娜知道弗龙斯基是爱她的,却忍不住嫉妒报复;她爱她的儿子,却百般不舍单薄地追逐爱情;甚至对卡列宁,她心里也不曾怨恨。这些情感都隐藏着深层次联结的需求,但都没有真正地实现。
安娜没来得及涅槃成凤凰,就一头跌进了生活的倾轧。黑暗掩埋了一切。
白天又来,人们照常喧嚣。这里面有没有另一个安娜?坚韧,创造,享受生活。
列文单纯、理智,喜欢农业生活。面对意外打击,他从劳动中恢复心灵的平静;面对心爱的人重新接近自己,他打破表面的阻挠,遵从内心的意愿。关于情感和生活,他有过迷途和踟蹰,但在不断地思考和心灵的直觉中,领悟了一个辽阔明亮的生活空间。仿佛什么都没有改变,珍贵和永恒却已显现。当他了然这点时,基蒂仿佛也明白了,因为“她看见了他整个的脸,看出他是平静而愉快的,她对她微微一笑。”
托尔斯泰多么了解人啊。
割完一排,又割一排。有长排和短排,草也有好有坏。列文完全失去了时间观念,此刻天色是早是晚完全不知道了。他的工作使他发生了一种使他非常高兴的变化。在劳动中竟有这样的时刻,他有时忘记了他在做什么,一切他都觉得轻松自如了,在这样的时候,他那一排就割地差不多和季特的一样整齐出色了。但是他一想到他在做什么,而且开始竭力要做得好一些,他就立刻感觉到劳动很吃力,而那一排也就割得不好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名著名译丛书《安娜·卡列尼娜》273页)
我不是活着,而是在等待一种拖了又拖的结局。(761页)
他走下去,他像避免望太阳一样避免望着她,但是不望着也还是看见她,正如人看见太阳一样。(33页)
圣彼得堡波罗的海大剧院的话剧演出《安娜·卡列尼娜》没什么可看性,无深刻性,不必要的搞头只觉得可笑。不可盲信国际大奖,不要低估观众的眼光。
上一篇:夏洛的网读书笔记1000字
下一篇:海底两万里读书感悟500字
书籍简介
-
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小说 210人浏览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品。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