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000字

2023-04-12 16:06:09.0 语文教育心理学 读后感3000字 教育心理学读后感3000字 367 浏览

  学生语文学习困难怎么办?

  怎样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作为教师,怎样在教学中调适自己的心理?

  带着一些问题和困惑,我翻开了董蓓菲老师的《语文教育心理学》,本书以教育心理学为理论依据,梳理了学习流派和各类知识观的思想。系统阐述了学生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心理过程,让人颇受启迪。

  教学有路

  识字心理与识字教学启示。识字就是见形而知声、义;闻声而知义、形。识字的本质就是记住汉字的音、形、义,并且使三个因素相互沟通,即当感知汉字的某一因素时,能准确地再现其他两个因素。我们生活在母语环境中,建立汉字音、义之间的联系不难,难的是建立音形、义形之间的联系,因此,字形教学是汉语识字教学的重难点。字形是最难掌握的,这既与汉字本身特点有关,也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密切关联。儿童认识汉字字形的心理过程大致分为整体感知字形、字形拆分、字形重组、再次整体感知、达到记忆五个阶段。汉字分解组合的视觉表象操作速度和准确性与汉字字形水平有密切关系,高学习水平者明显优于低水平者,低水平者以顺序错误为主,中上学习水平者以部首替换错误为主。

  因此,学生在识字初期,最适宜认识的是轮廓区分度大的字,如独体字。学习初期出现的缺笔、漏笔、误笔现象是正常的认知水平的表现。在开始教学识字时,教学重点应放在字形的分析和归纳上。要学好汉字,小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字形,掌握字形结构的方式,自觉将生字与熟字作比较。

  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启示。阅读是从文本中提取意义的过程,阅读能力是学生理解、运用、反思文章内容,以达成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发挥潜能、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阅读理解的首要材料是“背景知识”,即人脑中有助于学习的心理储备。背景知识分两类:心理词典和图式。心理词典就是词的意义在人的心理中的表征,心理词典的个体差异表现为容量和译码自动化水平。图式是人脑中关于普通事件、客体与情境的一般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图式是学生阅读背景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生阅读理解失败有三个重要原因:图式缺失、图式遗忘、错误图式。如阅读议论文,学生运用议论文图式——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就容易理解,若学生不知道议论文,只能用记叙文的图式来阅读议论文,他很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
语文教育心理学
  因此,阅读教学必须不断丰富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扩充字词量和加大译码自动化训练,增加阅读训练。这样可以增加学生接触所学词汇的概率,提高学生对所学词汇的熟悉性;丰富学生的图式,并使其精确化,扩大背景知识;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改变,使相关知识内容的联系更紧密,知识层次更为有序、有效。

  写作心理与写作教学启示。写作是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智慧技能。书面语可以更加充分地表达交际内容,并且是由不同动机所引起的,比口头语言、内部语言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自觉性。写作心理经过长期的发展完善,形成三级转换理论,其主张写作是由思维到表达的心理过程,从思维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需要经过三级转换。第一级思维转换是从思维到内部言语的转换,第二级转换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书面言语表达的转换;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表达的转换要经过二级转换过程并进入到三级转换,二级转换到三级转换之间有一个过滤器,对二级转换的结果进行筛选:加工充分、质量好、能直接用于书面言语表达的部分被放行;表达上不合乎要求的则需要进行第三级转换,即进入再加工器,进行增加、删改、取消、更换、修饰等加工,而后进入书面言语表达;有关内容、结构表达等方面需要再加工的部分,则返回到内部言语,直至思维。不同年龄、学习程度的人的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转换水平会有明显区别,低年级学生的书面作文常常是口头作文的简单记录,高年级学生的书面言语表达更为精细,而作家的思维与表达常常能达到同步。三级转换理论告诉我们书面言语表达要经过三级转换,大部分学生对作文难有兴趣;口头言语表达的训练有助于书面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口头作文是降低写作训练难度的有效途径。

  写作教学流派主要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关注结果——关注过程——交际语境写作,与之相应地形成了文章写作——过程写作——交际语境写作三大写作流派。我们积淀了放胆文、由说到写、读写结合、例文仿写、多读多写等丰富的中小学写作教学经验。

  我们大多教学和研究的视域限制于结果——一篇合格的文章,忽视写作的主体——个性差异的学生及其写作行为。反思我自己的作文教学,我还停留在文章写作教学,常用的模式就是课堂教授学生写作知识,学生反复多练,反复修改。我无法掌控每个学生的思维活动,又急于要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失去作文兴趣,老师对作文课也心有余悸。基于作文教学心理,阶段分解和指导的作文训练方法,作文教学学习支架等是作文教学的可行方向。

  听说心理和口语交际教学启示。听说活动离不开言语,言语是人们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应用语言的过程,是个体的说和写,以及所说和所写,是个体的言语行为和结果。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有个体性和多变性。听和说是口头语言的两种表达形式。听话能力主要指对言语语音的感知、辨析、思维等一系列心理过程构成的一种接收语言的能力。听话心理过程中,学生间的差异主要存在于语法分析阶段,学生的词句和语法规则的积累直接影响其搜寻、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其具体差异包括听话的注意力、感知力、理解力和鉴赏力。说话是人们将内部言语借助于词语,按一定句式快速转换为外部言语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学生词句积累量和熟悉程度决定其表达的速度和质量,具体差异包括组织内部言语的能力,快速选词组句的能力和运用语音表情达意的能力三个部分。

  基于此,学生听课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抓不住要点,理不清思路,笔记记不下来,口述见闻、说明事理词不达意、语不成句,不能简单归纳为学习态度问题,需要具体分析。而听说教学要讲究科学性,不论是训练内容还是难易程度都应作出科学的计划,只有有意识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才可能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较快进步。口语交际是言语知识和交际技能的结合,不仅要注意听说的品质,还要注意交流的恰当、得体、机敏。口语交际与听说能力相比,具有动态性、复合性、临场性和简散性。因此,口语交际应注意创造不同情境,通过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道器之思

  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这些环节又是相互渗透,不能单独拆分和解决,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己的教育心理、教育规律。一线教师更喜欢方法论,我拿到这本语文教育心理学时,先翻看后面的教学启示,希望能得一些“教学大法”为我所用,提高我的课堂教学效率。读完方法论,我意识到“法”要适应“人”的身心规律,我们想把“法”用在人的身上,看起来老生常谈,那为什么我们学习的方法越来越多,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学习困难的表现越来越显现呢?这就不得不知道语文教育的制约因素。

  学生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是其语文能力和倾向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种因素对其产生影响。一般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影响学习的内部因素有四点。第一,注意的发展。学生语文学习始于注意的选择,注意的稳定性、分配性、广度和转移这些品质,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第二,记忆的发展。记忆按照意识的参与程度,按照内容,按照信息保持的时间,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第三,动机的形成。动机决定学生个体努力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毅力、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学习情境中的动机,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认知内驱力(了解与理解知识,阐述与解决问题的需要,是一种内部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学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学生为保持教师、家长和同伴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搞好学习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第四,情绪和情感。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情绪是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获取进步时表现出来的喜悦和满足感;消极情绪是学生学习活动中受到挫折,自我感觉无法克服困难时产生的失败和挫折感。除此,还存在学习焦虑,学习倦怠,学习拖延等心理现象。引导学生学习管理和调控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从认识和反省自己的情绪入手,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才有改进的可能,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会控制情绪,激发积极情绪。

  影响学习的外部因素包括教材因素,如教科书内在的逻辑结构、课文篇数、篇幅、教材难度、进度;教师因素,如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艺术、人格特征;教学环境因素,如班级规模、师生、学生关系;社会因素,如学生家庭的社会阶层和民族文化背景等。

  学生语文学习困难怎么办?怎样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作为教师,怎样在教学中调适自己的心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过,我们可能无法通过一本书、一种方法解决遇到的复杂问题。我们是教母语的,我们是用母语教人的,人(包括学生,包括自己)已在用行为、用问题说话,我们需要“看见”。

1 2

书籍简介

  • 语文教育心理学

    语文教育心理学

    董蓓菲教育 233人浏览

      《语文教育心理学》是2017年9月1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董蓓菲。  本书为语文教育心理学领域的一本经典教材,本书依据语文教育的发展、心理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实践进展、当前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从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的视角出发,将心理学与具体学科相融合,从中提炼出浅显易懂的结论和切实有效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