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900字左右

2023-03-24 14:37:21.0 红星照耀中国 读书笔记900字 纪实文学读书笔记900字 413 浏览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900字左右1


  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斯诺先生笔下的《红星照耀中国》,那一个个满腔热血,一心为国,坚韧不拔的灵魂刻印在我心中。

  这本书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奇迹。第一次向全国向全世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历程,让全世界的人民对中国和中国革命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这本书中,最令人难忘的,便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历程。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并逐步建立起革命根据地。而国民党蒋介石反动派却一心想要消灭红军。1930年5月开始对红军根据地开展围剿。在前四次反围剿中红军都取得了胜利,但是在第五次错误的思想指导下,红军陷入了绝境。关键时候,在江西瑞金召开的军事会议决定进行撤退、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红军队伍分成了西进,南下两个纵队,同时攻打国民党军队的防线,打通了向西和向南前进的道路,开始了举世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红军历经千辛万苦,遭受了非常惨重的损失,经历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河等无数次激烈的战斗。走过了金沙江,雪山,草地等艰难困苦的地方。终于到达了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建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接下来红军要面对的是如何建设好根据地,团结带领当地老百姓参加革命斗争的问题,他们对红军战士进行了政治教育,创办红军剧社,开展大生产运动,建立苏维埃社会,不断发展壮大。

  读完《红星照耀中国》,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被党的光辉历史深深折服。特别是强渡大渡河和飞夺泸定桥,红军战士们的顽强意志,不怕任何困难,实事求是,敢于牺牲,坚决执行命令协同作战的精神让我震撼。我合上书本眺望窗外,那映入眼帘的辉煌灯火、百卉千葩仿佛在说:“先辈们,你们在黑暗中憧憬的新中国现在真的来了!我们吃好了,我们穿暖了!”但看着街上路灯另一面的阴影,我又会思考这盛世圆满了吗?不,远远没有!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美国还在干涉我们国家的内政……这片繁荣之外,危机不断浮现。

  这个崭新的时代衣食无忧,国泰民安,但平静水面下的暗涌告诉我们不能坐享其成,仍需奋斗拼搏!作为青少年,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应当向先辈学习,拼尽全力实现中国梦!

  先辈用鲜血换来的盛世,该由我们来守护了!昔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应有少年为新中国辉煌而奋斗!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900字左右2


红星照耀中国

  对于《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至今我都不敢说我读懂了多少。对于中国革命历史的那点事,从小到大,我只是通过电视、课本及老师在课堂上陆陆续续、点点滴滴的地讲述,零零碎碎的记了一些。直到这一次,语文老师引导我们详尽地读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名著,我才对这一段历史,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虽然我对自己读懂这本名著有几分怀疑,但是,当我再次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扫描我画的12幅思维导图时,心中的涟漪一晕一晕的荡漾开来,心里总会十分激动,我的思绪仿佛再次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我仿佛看到了埃德加·斯若在聚讼纷纭和道听途说中眉头紧锁,摇头晃脑。他把自己关在北京的小房子里时而来回踱步,时而搓脚捻手,时而摊开桌上的地图指指点点。最后,他欣然提起沙发上的外套,冲出门外。他风风火火地来到医院,憋着半土半洋的中国话,请求医生把天花、伤寒、霍乱、斑疹伤寒和鼠疫等病毒疫苗,统统打了个遍。折回家来,往行囊里塞进十多个笔记本,胶卷,相机及简单的衣物,义无反顾地背起行囊,坐上了由北京开往西安的慢车,他要到传说中的布满恐怖、充满危险的延安去探个究竟!

  亲爱的埃德加·斯诺先生!您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态度,您对事实真相和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永远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作为中国革命的后代——我,对于您,当初给予旧中国苦难命运的关切与同情,给予中国共产党的热情与支持,给予爱国学生的关爱和保护,表示衷心地感谢!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情谊,也绝不答应和允许任何人践踏和玷污这份美好的情谊。

  斯诺先生在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如一颗闪耀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的西北,且必将照耀全中国。”我仿佛看到了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奋力突围的先烈们,他们不怕难、不怕苦、不怕死,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坚定的信念。在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毛主席运筹帷幄,四渡赤水,那也是因为他心中那个坚定的信念。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翻越千山万水,既要忍受饥寒交迫,还要面对飞机大炮的围追堵截,全凭红军战士们对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红星照耀中国》就是一群有信念的人骁勇善战,顽强不屈,百折不挠,团结合作,干了一件有信念的大事。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900字左右3


  一九三六年六月,一个三十一岁的男人乘坐一辆破烂的火车,去往那个“红色的中国”了,他的目的地是当时在国民党所宣传的“赤匪”主要根据地之一——延安,去见那个所谓的“赤匪头子”——毛泽东。这个人就是此后闻名世界的埃德加·斯诺,也是《西行漫记》的作者。

  吴亮平老先生曾说过:“《西行漫记》是一本忠实地报道了我们的情况,介绍了我们的党的政策的书。”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也说:“当时几十万美国人,包括我自己读了这本书,从中得到了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初步印象,同时对他们的目标和救国抱负,对他们的艰辛的牺牲精神也有了了解。”

  为什么这本书能产生那么大影响?是因为它是第一本写中国苏区的吗?是因为斯诺是外国记者中第一个进入中国苏区的人吗?都不是。这本书描写了中国红军战士的精神,描写了“红小鬼”的自尊,突出了人民对中国红军战士的爱戴,留下了珍贵的史实。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你可以叫他‘小鬼’或可以叫他‘同志’,可是你不能叫‘喂’。这里什么人都是同志。这些孩子是少年先锋队队员,他们是革命的儿童,不是奴仆。”

  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是爱国向上的“你说这些是罪孽吗?这些是爱国的行为!我们为什么要干那些呢?难道不是因为我们的红军是穷人的军队,为我们的好处打仗?”

  在这里,每一个红军战士都是爱戴共产党的“红军是为穷人作战。红军是抗日的。为什么不要当红军呢?”“江西是好的甘肃也是好的,凡是有革命的地方都是好地方。我们吃什么,睡在什么地方,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革命。”

  读到这里我已经热泪盈眶,一个年仅十三岁的红军战士,能够说出“重要的是革命”这样的话,这不得不让人钦佩。回想到我自己身上,我能有这样坚定不移的信念吗?彭德怀先生,有一次每天被拷打一个钟头直至一个月之久,而我能坚持这么久吗?一次两次我可能还可以挺过去,如果时间一长的话,不出五天,我可能就要招供了吧。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这本书能在国际上产生这么大的原因,也是令我为之震撼的原因。不是因为它是第一本描写中国苏区的书,而是其中蕴含着那气壮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世人为之钦佩!让我们传承这份革命先烈的精神,让它绵远流长,万年不断!

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900字左右4


  红星闪亮,中国辉煌。最近,我阅读了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红色经典著作:《红星照耀中国》。

  在这本书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而最令我钦佩的,莫过于周恩来。周恩来出身于书香世家,骨子里流淌着却不是温和书生的血液,他流淌的是稳重,机智善辩,刚毅坚韧的革命血液。他以思想知识为武器,为中国谋幸福,为人民谋幸福。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时代,还是在深居高位的总理之位,他都始终如一,他的心始终向着人民,向着党与国家。一生殚精竭虑,死后将骨灰撒向祖国大地,他要守护这中华民族呀!这样的赤胆忠诚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书中,“强渡大渡河”可谓是红军长征中的最重要的一环。1935年5月,我国红军巧渡金沙江后,准备渡大渡河来进入西北,蒋介石知道后,命令众多士兵前往大渡河,企图利用大渡河天堑,进行南攻北堵来消灭红军。大渡河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很难过去。于是他们抢先占领了安顺场,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乘船渡河。我军为了让那些战士们平安渡河,奋勇杀敌。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损失,使他们不得不撤离大渡河,船往返不息,仅用十几天,就将大部队送到了岸边。“强渡大渡河”是最惊险的一次战争,它体现了中国人们英勇无畏,顽强的精神。

  如果希望有颜色,那一定是红色。1936年的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震耳欲聋的枪声和炮声将中国搞得乌烟瘴气,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孤身一人来到红军的基地实地考察,通过红军战士的口诉,他对当时中国社会进行一个详细的描述。说到“这些故事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故事是红军战士们亲身经历过的。所以这一本书如果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那就是他们的书。”埃德加·斯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心中对共产党的敬意写下这本家喻户晓的名著,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当中国人。”我们将永远记住这些先辈们的所作所为。也应记住这个外国友人,他叫斯诺,他生前热爱的这片土地,叫中国,他生前留下的著作,叫《红星照耀中国》,如今,它已照耀全中国!也必将照耀全世界!

1 2

书籍简介

  • 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

    埃德加·斯诺纪实文学 1471人浏览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  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