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读后感1500字

2024-11-01 15:59:07.0 肖申克的救赎 读后感1500字 名著读后感1500字 35 浏览

  从鲁迅的野草到加缪的西西弗斯,再到海明威到老人与海,他们的作品里都充满着一种绝望地奋斗,仿佛是一种命定的无可奈何,他们身上带着不同的枷锁,展现出鲁迅所说的“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的悲壮,而《肖申克的救赎》中并没有这种绝望的色彩,而是希望之中缓缓前进,刹那的疯狂与自由中跳跃前进,因为他心中始终存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火苗,哪怕是一点点微风都能使之重燃,前者们抱着拼死一搏的心态在绝望中寻找希望,而后者却像是始终与希望同生。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能困住一个人的羁绊太多了,人有情感,就会有感情上的羁绊,靠物质生存,就会为柴米油盐酱醋茶所困,从呱呱落地的那天起就难以切断与社会的联系,这些东西或束缚或推动,全凭人的一念之间。肖申克的监狱生活看上去是束缚人生,但每天的挖洞何尝不是一种希望的推动。他获得的救赎是在名为“规矩”的牢笼中反抗的自由,是世界荒谬与之歌舞的刹那狂欢,雨中狂奔的那一刻,自由和狂野的气息扑面而来,他也不知道自己跑了多远,是否可能被追上,但他依旧甘愿去当那末日乐手,演奏自己的人生。有希望的人,难以被绝望吞噬,有勇气的人,难以被高墙所困,而既有希望又有勇气的人,难以阻挡他的脚步,因此他拒绝被体制化,拒绝被困在一个理所当然的世界中,他是面对世界荒谬敢于揭开世界一角的楚门;是冲破世俗枷锁、追寻内心光明的《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是背负家族诅咒,却用勇气书写传奇的《哈姆雷特》中的丹麦王子。
肖申克的救赎
  年幼时觉得学校是一个不喜欢又离不开的地方,长大后觉得社会是复杂又必须融入的圈子,在其中感到痛苦不自由无非是因为其中存在让人想要却无法得到无能为力的无力感,而这种无力逐渐让人麻木形成一种看客心理,觉得这世上的事就是理所当然,理所当然的接受社会上所谓的潜规则与所谓的真理。格里高尔花了二十多年才认识到原来亲情并非与生俱来的,艾伯特写了一整个故事教会苏菲这个世界的运行并非是预设的轨道,肖申克花了二十七年拒绝接受体制化的人生,而我们又该走多少路才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并不是理所当然的。

  短暂的自由,霎那的疯狂,可以说肖申克是理想主义者的丰碑,在现实中不断碰壁却依旧有继续的勇气。人们嘲笑唐吉诃德却忘了称赞他前行的勇气,调侃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却忘了却忽略了他刺出那一剑的勇敢。二十七年的时间并未磨灭肖申克的希望而是沉淀了他的心性。人们在电影中看到了人性之光,一些自我难以实现的理想的成功,一些在现在这个人文主义迷茫的时代下人们缺乏的动力。

  百年前弗罗伦萨扬起的人文主义之光,让人们看到了人之所以为人,百年后的每一个时代人们又重新思考着这个问题——人何以为人。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柏拉图的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中盘旋挣扎。海明威提出“迷茫的一代”,是战后的情绪创伤,而现在的迷茫一代,是科技发展的迷茫,对未来的迷茫。人生就像是在完成任务一样度过一个又一个阶段,太多被尝试过的可能性让人失去了生活前行的意义与动力,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日复一日反反复复的度过一生,在已知的终点处望向未走完的人生,不知道是该庆幸未知的过程还是可悲命定的结局,人们开始迷茫了。这种迷茫体现在每个时代,迷茫的产生是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能力与期望的矛盾,理想的无所不能到现实的无可奈何,当代人文主义的迷茫更是体现在理想主义者的碰壁上,孔乙己的长衫该如何面对。海明威最后写道:“不同的青春,同样的迷惘。然而,青春会成长,迷惘会散去。黑夜过后,太阳照常升起。”“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迷茫始终存在,这是时代特有的悲哀,但不该是人生的悲哀。

  多年后依旧会想起《苏菲的世界》中艾伯特的那句话:“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

1 2

书籍简介

  • 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

    斯蒂芬·埃德温·金小说 718人浏览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埃德温·金的中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收录于小说合集《四季奇谭》中,副标题为“春天的希望”。  该作讲述银行家安迪,被当作杀害妻子的凶手送上法庭。妻子的不忠、律师的奸诈、法官的误判、狱警的凶暴、典狱长的贪心与卑鄙,将正处在而立之年的安迪一下子从人生的巅峰推向了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