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读后感1500字
2022-09-05 14:56:27.0 我的大学 读后感1500字 高尔基作品读后感1500字 519 浏览
前几天,我读完了一本叫做《我的大学》的书。
它是由高尔基写的,是“高尔基四部曲”中的第三部。这本书通过高尔基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写出了他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
它的封面上有两行明显的大字:“一部鼓舞了无数青少年的励志之作。”“第一次成功塑造了无数阶级英雄形象”,这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
这本书开头第一句话就是:我要去喀山大学读书,这样直接点明了中心,这句话想让我继续读下去,而且使我想:高尔基能考上喀山大学吗?如果是我,我可以考上吗?
下面,高尔基写他上大学的想法,是在一个名叫尼古拉·叶夫列依伊诺夫的中学生的启发下产生的。我猜想:尼古拉·叶夫列伊诺夫一定是个聪明的人。因为他说高尔基“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才能。”“天生就是做科学研究的材料。”我还是头一次听见这样夸奖人,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不凡之客”。结合前面内容,高尔基知道大学里正需要他这种人时,有了上大学的念头,我可以从中感受到高尔基是愿意奉献的人。如果是我,有可能被别人哭着劝、打都还不愿意去呢
从第五节,我又看出叶夫列伊诺夫是个会安排的人:他说高尔基到了喀山,可以住在他家,因为他家在喀山。而且他说高尔基花费一个秋冬完成中学的学业,然后参加几场考试,高尔基就能申请助学金上大学。再上大约五年时间,高尔基就是“文化人”了。
学校中考之后,叶夫列伊诺夫返回了家乡。两周后,高尔基也跟着去了。他离开外祖母到了喀山,住在平房之中的一间房间里。看来他们的生活还真是贫寒啊!
叶夫列伊诺夫的家里有两个儿子和他的母亲瓦尔瓦拉·伊凡诺夫娜,一家人靠着少的可怜得抚恤金维持生计。要我也过这样的生活,不早就跑到有钱人家,弃他们而去啦?可伊凡诺夫娜却不这样。书中高尔基用的第一个比喻好:“她就像一匹精疲力竭的母马,明明知道她已经没有办法驾驭这辆车了,但她依旧勉强的向前拉!”他这样写就是为了写出老母亲热爱孩子们,能为孩子们做出无私的牺牲。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她这种精神。
后来高尔基决定不在他们家吃饭了,要靠自己努力,少给他们添麻烦。确实,我们不能总去麻烦别人,不劳而获吧?而高尔基正是明白这样的道理,才做出这样的选择,所以我们也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高尔基找到了一个工作:在伏尔加河码头干活,一天挣15——20个戈比都不成问题。
这段时间高尔基结识了不少朋友,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个人是叫古里·普列特尼奥夫的青年,他经常和高尔基一起聊天,当他知道高尔基生活艰难,无依无靠时,还让高尔基和他一块儿住,并建议高尔基报考小学老师,就这样,高尔基找到了一个叫“马鲁索夫卡”的贫民窟,并且经常去那里转悠,我也想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
再往后,高尔基又找到了一个好工作:到一个面包坊里干活,在面包坊里还有一个厨师,很爱睡觉,总说高尔基是个“书呆子”,说实话,我并不是很喜欢他。
后来又发生了许多事,我也没有办法一一列举,不过我还是说一下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吧:
那时有一本“禁书”在城里流传,高尔基想让拉夫罗夫给他弄一本,可惜他没有弄到,于是拉夫罗夫说,过两天有个地方要宣讲这本书,到时候他要带高尔基去听一听。
那是圣母升天之夜(8月15日),拉夫罗夫和高尔基前后相距约50丈远,走在阿尔斯科耶波列的大地上,拉夫罗夫停在神学院后面果园栅栏边,高尔基立刻赶上去,越过栅栏,穿过果园,来到一栋房子前,进去了。
两个人一路上都十分警惕。
宣讲过程中,虽然有许多人在窃窃私语和抱怨,但高尔基他们都有很大的收获。因为高尔基认识了弗得塞也夫是一个沉稳庄重的小组头目。
这件事中,我特别喜欢这种场景,他让我十分激动,而且他们在晚上执行“秘密行动”,不怕被发现,可见这些“革命者”是多么坚定。
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说也说不完。
上一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600字
书籍简介
-
我的大学
高尔基小说 395人浏览
《我的大学》是前苏联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该书首次出版于1923年。 该书中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过程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