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00字

2022-07-03 15:15:14.0 月亮与六便士 读后感1500字 外国名著读后感1500字 571 浏览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00字1


  “控制住斯特里克兰德的是一种创作欲,令他为之着迷,使他拼命想要创作美。这种欲望叫他不得安宁,迫使他四处流浪。他像是一个永恒的朝圣者,日夜渴望抵达圣地。占据他心灵的魔鬼对他是那样的冷酷无情,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人极为迫切的渴望真理,他们为达目的不惜使其生活被打破。”

  这段话是我在拜读完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话,它似乎是在解释为什么斯特里克兰德要放弃优渥的生活,辞去高薪的工作,抛弃陪伴了他17年的妻子,远赴巴黎寻求自己的梦,最后客死他乡。

  斯特里克兰德从来不在意任何人对他的评价(抛妻弃子,远赴巴黎),也不在意自己的存在给自己的朋友造成多大的困扰(在奄奄一息的时候,朋友斯特罗伊夫极力劝服自己的妻子布兰奇收留他,照顾他,直到斯特里克兰德痊愈,但最后布兰奇却爱上了他,抛弃了自己),更不在意那些深爱自己的人的生死(斯特里克兰德和布兰奇在一起没多久后,再次选择了离开,布兰奇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却没有丝毫的愧疚之心),只寻求自己所认为的美,陷入了自我的世界中。

  我一直都对斯特里克兰德的生活状态和为人处事上保持着厌恶的态度,甚至是我在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即使是我想结合19世纪的状态去思考,但我依旧不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或许是我站在21世纪的生活角度去看待他的吧,也或许是我的现在尚未到达不惑之年,没有积累到他的高度吧,也或许是……不过我在对他保持厌恶的同时,也保持了由内而外的尊崇感,那是对为了追逐梦想而孤军奋斗的勇者的敬佩之心。

  当然抛开这一切来说,斯特里克兰德却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到只知道追寻自己梦境的人,在他的世界里所有的社交都是无效的,美食不管再惊艳,对他而言也只有填饱肚子的作用,他的世界除了画画,其余的都不重要。

  斯特里克兰德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可悲的,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画作是不被认可的,淹没在整个市场中,以至于他最后逝世的时候都是那样的穷困潦倒。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在他病逝后,他的画作成为了一道时代的缩影,成为了后世所争相报道的神作,这时候一直被别人鄙夷成疯子的他,一跃成为了天才。

  可是没有人知道的是,他那幅最杰出的巨作,那幅名留青史的巨作,最后被付之一炬的巨作,竟是他失明之后所绘。待他眼不观世间纷扰的时候,他的心开始观察整个自然的本源。于是他开始了用心去绘画,用灵魂和自己对话,将一直被自己躯体束缚的灵魂释放了出来。毫不压抑自己的创作欲望,也没有了生活琐事的困扰,用自己的心引导着自己的手,将灵魂绘入了画稿中。

  那一刻开始,他的作品就已经赋予了精气神,在黑暗中赋予了它前所未有的光明,在一切繁琐的文明中赋予了它最原始的狂野,在一切斑驳的社会中赋予了它最纯净的灵魂。

  或许拥有朝圣的心和不言败的劲,这就是斯特里克兰德给我最大的影响,至于针对存在他生活上的诟病,我认为有着时代的缩影,也有着自身的问题,但这些都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或许我们的深究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当然我依然保持我厌恶的态度)。

  在这部流传百年的作品里,让我领悟到最深刻的道理就是现实生活的复杂,人性的诡谲,当然其中更突出的就是逐梦路上的心酸与不悔。正如斯特里克兰德所说的那样,我从来不后悔我之前的决定,我也不后悔现在走的路。

  再去回顾斯特里克兰德的一生,我忽然抬头看去,那一轮月亮正悬挂在天空上,散发着圣洁的光辉忙,可是我们却一直都在低头的疾步,只是为了那能够让我们赖以生存的六便士。我突然想到了那句话:“正如魔鬼在坏事之前,总是先引用《圣经》中的话。他还记得以前用一先令就能买到十三只本地大牡蛎的日子。”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00字2


月亮与六便士

  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是有一天,40岁的他留下一张字条说晚餐准备好了,就此抛妻弃子离家出走,因为他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由于疾病,贫穷和创作瓶颈,他肉体和精神都在忍受痛苦折磨。即便有女人爱上他,他对她们也极为无情刻薄。最后,主人公为了回到更简单、更基本的原始生活方式中去,离开了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许多使后世震惊的杰作。

  书中的主人公“我”是伦敦怀才不遇的作家,偶然间认识了一位证券经纪人,对方在人届中年后突然响应内心的呼唤,离经叛道舍弃一切,先是奔赴巴黎,后又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一起生活,全身心投入绘画,并在死后声名大噪。“我”在他成名后开始追溯与艺术家曾经的来往与对方之后的人生经历。说完后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一、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象征着崇高的理想追求和美妙的精神境界。六便士在那个时代对应着是6毛钱,人们大多是先有了足够多的金钱,才想着去追求理想,而他(斯特里克兰)放着满地的六便士不要,却看向了头顶的月亮。­小说中的主人公追求理想,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离家出走后,他经历流浪街头的困窘、数日靠救济所一天一片面包过日子,去难民处要来每日仅有的一杯水,但他丝毫不理会其他人的同情,冷漠无情地对待他的朋友们,他人生的最后一年双目失明却坚持作画,在此期间因为得了麻风病不被世人待见,于是他买不到作画材料,他开始在破烂不堪的住所墙上绘画,并要求死后把绘画的房子烧尽。书中“我”亲身经历与感受到了斯特里克兰德的事迹与存在,“我”看着他抛弃妻子,看着他又如何伤害对自己最真的朋友,这样一个未被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何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心中很震撼!也就通过作者不断的记述并且引起潜意识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一个伟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伟人,他在成长中必须要做一些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他们抛弃以前的生活基础,被人们认为是个不折不扣的疯子及社会道德败坏的人。但是他们在做这些时候,早就已经忘却了社会道德对他们的审判,他们心中有的只是一个新的灵魂。但是这个新的灵魂在他们刚抛弃以前生活基础的时候,还没有成行,还不足以让这个新的灵魂发挥到让世界为之震撼的地步。于是他们需要继续磨练,需要在社会里面辗转,寻找一处真正适合他们新灵魂居住的地方。这样他们才能创作出不朽的价值。正如书中所说“上帝的磨盘转动很慢,但是却磨得很细。”

  二、同情体贴是一种很难得的本领,但是却常常被那些知道自己有这种本领的人滥用了

  斯特里克兰德追求理想时的流离失所根本不值得同情,她抛弃妻子儿女突然离开,给家人造成极大的心里伤害,看到这里我便无比愤怒,甚至认为这就是一畜生。即使最后他成了天才画家也不值得赞扬,毕竟他违背道德,没有担当的男人形象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他的朋友同情他,在他第一次要奄奄一息的时候接他在自己家住,住了一段时间身体恢复后,他和朋友的妻子在一起了,好心帮助他,最后朋友自己孤独一人回到老家,虽然妻子最后也因为斯特里克兰德的冷漠自杀了。这就是天才画家给世人造成的伤害,斯特里克兰德最后在塔希提岛和一位非常喜欢他的本地女子阿塔同居生子,但他安心做画,对家里的任何事情没有打理过,阿塔一人悉心照料家庭,并对斯特里克兰德死心塌地,我觉得阿塔反而更让人同情。

  小说之所以是小说,大概就是这对理想的过于夸大,还有超乎人们想象的常人无法接受的艺术情节。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00字3


  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叫《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是20世纪著名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

  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思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爱慕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静。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去了巴黎,抛弃了在外人看来很好的事业和家庭。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时候,人们发现的事实却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这时的思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他只是爱好画画而已。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的生活开始变得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画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总是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破坏,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戴尔克·施特略夫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与一个土著姑娘爱塔结了婚。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做妻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但不幸的是,不久他就感染了麻风病,在他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爱塔一直照顾着他,直到他完成了自己的巨型壁画,身体溃烂而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挂满壁画的屋子,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月亮和六便士》不乏精彩的句子。如:

  “在爱这种感情中主要成分是温柔。爱情中需要有一种软弱无力的感觉,要有体贴爱护的要求,有帮助别人、取悦别人的热情——如果不是无私,起码是巧妙地遮掩起来的自私;爱情包含着某种程度的腼腆怯懦。……爱情要占据一个人莫大的精力,它要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生活专门去做一个爱人。即使头脑最清晰的人,从道理上他可能知道,在实际中却不会承认爱情有一天会走到尽头。爱情赋予他明知是虚幻的事物以实质形体,他明知道这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爱它却远远超过喜爱真实。它使一个人比原来的自我更丰富了一些,同时又使他比原来的自我更狭小了一些。他不再是一个人,他成了追求某一个他不了解的目的的一件事物、一个工具。……”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的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我们好像住在异国的人,对于这个国家的语言懂得非常少,虽然我们有各种美妙的、深奥的事情要说,却只能局限于会话手册上那几句陈腐、平庸的话。我们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思想,而我们能说得只不过是像‘园丁的姑母有一把伞在屋子里’这类话。”

  文学,文学真的是很难言的东西,它如此另人费解,它不是靠智力,不是靠理性可以把握的。科学最大的弊端是可以模仿。即使你很笨,你仍然可以在科学上做出成绩,尤其是化学!而文学则不然!这个也许就是文学的魅力!它如此令我痴迷!尼采说:“模仿无疑于自杀”。科学的本质正是模仿。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1500字4


  “该作品对理想与现实,肉体与灵魂,艺术与生活,文明或是世俗与人的本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做了深刻的讨论和剖析”

  这是这本书的翻译者所讲的话。的确,我读这本书时,从中看到了作者想表达的人性,爱情和对善恶的思考,其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复杂的事实使人说不清对错。但是让我们跳出来,纵观整本书,其实这个故事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中年事业有成的男子,抛弃妻儿,不顾一切的去追求绘画的理想,在一系列的遭遇后,终在一个远离文明的地方释放了自己的灵魂,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没有遗憾的去世了。很平凡,也很突然。

  书的名字叫《月亮与六便士》,毛姆写的,但是书里却一次都没有提到过月亮和六便士。因为,它本身就是在隐喻着理想与现实。代表理想的就是主人公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他就如月亮一般,高高悬在空中,远离人世间的烟火,在长期缺衣少食的恶劣环境下也能安然做画,即使重病也独自一人坚持,拒绝医治,缺少正常的社交生活使他讲话的磕磕绊绊,他完全是在以灵魂的方式生活,肉体仿佛已经不重要了。如果不是要吃饭才能活下来,他连食物也不会需要。他只要油彩和画布。

  哪六便士呢?其实那六便士就是被主人公所抛弃的现实和被他所伤害的人。这部分的故事,往往是通过作者以“我”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书中的“我”作为一个旁观者,记录着一切,讲述着主人公的故事,也把主人公以外的现实展现给我们,其中也包含了作者自己的思想与思考。他用思特里克兰德太太,勃朗什,爱塔这三个女人来描述爱情与人性。思特里克兰德太太的美好表象,勃朗什的温柔,执着,与说不清道不明的迷恋,以及爱塔不离不弃的爱。还有各种小人物所讲述的一切,这些构成了除主人公以外的现实,虽然主人公对这些都不在意,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都是承载他灵魂的基石。

  矛盾的理想与现实,主人公选择了舍弃现实,但是所有理想都要舍弃现实,不顾身边的一切吗?书中主人公所受的病痛和苦难是平常人所能接受的吗?那些因主人公的理想而变成的悲剧是本该存在的吗?他们在理想面前就真的不值得一提吗?

  “在仰望头顶的月亮时,也不要忘了脚下的六便士啊!”这是我从前在听别人推荐这本书时讲的话。回过头看来,作者毛姆不也是这样吗?他一开始学医,后来决心写小说,但并不受人欢迎,迫于生活的无奈,毛姆开始写了被大部分人喜欢的剧本,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为之后的生活打下了经济基础。而且他剧本最盛行的时候,毛姆却又回到了小说上面,他潜心创作小说,并为收集素材而去各处旅行。所以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毛姆用好友的一生经历,套上了自己的思想,实现了他对艺术理想的一种追求,他在其中不断解剖人性,给主人公加上各种困难,在书中,“我”的问题仿佛是作者对自己的质疑。理想到底是什么呢?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其实,毛姆在书中的一段话里已经做出了回答。“难道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你喜欢的环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就是作贱自己吗?做一个一年有一万英镑收入的外科大夫,拥有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你赋予生活什么样的含义,你对社会要尽什么样的义务,以及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要求。”

  理想本无对错,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或许,我们现在还没有那么大的人生追求,没有值得让自己付出一生的理想,但是,日后当我们心中那轮明月升起时,记得看看身边人,倘若往后我们去追求理想时也能让他们幸福、快乐,那就去追吧!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

1 2

书籍简介

  • 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

    毛姆小说 544人浏览

      《月亮与六便士》是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深刻提示出个性、天才与现实社会的矛盾。  《月亮与六便士》有着广阔的生命视野,对人性的提示令人颤栗,在看似幽默随意的叙述中光涌着一股惊心动魄的力量,并有着一种残忍的意味。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评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