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读后感3000字

2024-10-14 18:35:38.0 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 读后感3000字 名人传记读后感3000字 17 浏览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先生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是他的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一看到《鲁迅传》这本书,他那张目光坚毅、神情严峻的画像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紧接着,文学巨匠、思想家、革命家一股脑地跳出来,那么自然那么流畅,原来鲁迅先生一直都在我的记忆里。封面上一片混沌之中一个鲁迅背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无声处听惊雷,他的文章就像是惊雷想要叫醒麻木的芸芸众生;于黑暗之中寻求光明,他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照亮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是童年的迅哥,还是身处黑暗之中寻求光明的孤勇者;是与周作人的恩怨,还是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决;是深受学生崇拜的教育者,还是以笔为枪笔耕不辍的大作家?鲁迅先生的一生并不容易概括,所以我想作者在写这本传记的时候必定是大费苦心,但是我作为读者仍旧是不满足的。可能是鲁迅先生的一生过于波澜壮阔,作者想要写的方面很多,以至于全文没有重点没有起承转折,就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鲁迅的童年往事、日本留学、辗转从教、翻译写作等事情。读罢此书,意犹未尽,好像读完了鲁迅的一生,又好像没有走进鲁迅的内心。毕竟作者也是以自己的视角在叙述鲁迅的身边人、身边事,尽管他加入了自己的哲学思维,对我们普通读者而言反而是累赘了。瑕不掩瑜,看得出来,作者也是倾尽心血了,至少我从中看到了真诚感受到了崇敬之情,读后震耳发聩,让我对鲁迅有了更多认识,对自己的思想也有些许点拨与触动。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是因为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首《自题小像》足以显示出他甘愿为国为民肝脑涂地。而写下此诗时鲁迅还只有21岁,他的报国之志早已暴露无遗。那时的出国留学秉承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现在的留洋镀金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鲁迅先生那时家境早已败落,全靠自己勤奋苦学得到了留学的机会。鲁迅是先觉者,他对黑暗的攻击力、对光明的辨认能力造就了弃医从文走上拯救民众思想的救赎之路。“医学是不能深入灵魂的。”心中风云激荡,人在苦苦求索。鲁迅明白唯有唤起麻木的民魂,才能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东方之巅。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读到鲁迅在留学期间的心理路程还是深有同感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我们要培养的就是热爱祖国的人、热爱人民的人、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现在很多高知分子贪图享乐,留学国外后就忘记了自己姓什么,宁肯做外国人的走狗也不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读了鲁迅的传记,我深有所思。鲁迅留学日本依旧不忘初心,他的爱国之心是坚定不移的,因为他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教育熏陶。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精华、文化的瑰宝。每当我带一年级的学生,总是让他们早读晨诵《弟子规》《三字经》,这也是很多语文老师的习惯。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识字的机会,而且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学生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让爱国的种子根植于学生的心灵。
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
  横眉冷对千夫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毕生志向和追求的真实写照。题为《自嘲》,在我看来更像是对敌人的嘲讽。书中运用了大量笔墨介绍了当时鲁迅所遭受的攻击和陷害,不仅有来自国民党反动派的安全威胁还有来自一些意见相左的文人精神打击,而对他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周作人——彻底的忘恩负义之人、纯粹的卖国求荣小丑。读到此处我便生气,心里也怪作者在周作人身上浪费了太多笔墨,如此小人,根本不值。也有可能作者故意为之,恰恰彰显出身为兄长的鲁迅先生的高贵品格。

  身处黑暗之中,却把自己变成了一道光,照亮了别人的路。这便是鲁迅。我想到了时下流行的《孤勇者》:“爱你独自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如果为鲁迅拍一部电影,那么这首歌就是当之无愧的主题曲。不管现实多么黑暗,鲁迅始终心中充满了希望,源于他对中华民族的信仰,源于他对美好未来的畅想。而如今,如他所愿,民众被唤醒,雄狮已登场,望天地苍茫,看我中华崛起民族兴旺。

  我多么幸运生于华夏,生在这个盛世繁华的中国,生在这个鲁迅先生理想中的中华。是无数个像鲁迅先生一样的革命先辈,他们浴血奋战、披荆斩棘,创造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如果有时光穿梭机,我多想带鲁迅先生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盛世中华。如今,青天朗朗,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光,心中有信仰,我们都是鲁迅先生精神的传承者。爱这个美丽的国家,爱这个伟大的民族,爱我们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怜子如何不丈夫

  铁汉柔情,爱而弥坚。鲁迅先生为国为民孤身奋战,用书中的话说就是“元气自守”,直到中年才得遇知心爱人、真正成家生子。“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首诗本来是回答郁达夫说鲁迅有点溺爱儿子的,可是纵观鲁迅的一生,他心怀悲天悯人之情怀,关爱的是天下苍生,怜子又何尝不是他的学生、晚辈和身边的劳苦大众?

  书中写到鲁迅家中女工王阿花的故事,她因为受虐待逃出来,家里人来闹事时,是鲁迅先生慷慨解囊拿出一百五十块为她赎身,解救她于水火之中。就算后来王阿花想要和男朋友离开,鲁迅先生也摆酒席为她祝贺。这就是先生的胸怀,总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他的学生刘和珍被反动派杀害的时候,他痛心疾首,写下了《纪念刘和珍君》,既是对反动派的强烈谴责,又是对学生的深切怀念。无怪乎鲁迅先生在大学任教时座无虚席,学识渊博自不必说,对学生的那份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被鲁迅先生的爱生之情所打动。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关爱学生、爱生如子,陪伴他们快乐地成长。面对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只靠严厉要求和规则的约束是不行的,我们要用爱带领他们走进阅读的世界,感受读书的美好,享受读书的快乐。在学校里,我和学生们一起阅读《小巴掌童话》。虽然他们刚刚开始世子,可是并不妨碍他们对阅读故事的渴望。认识的字不多,就一边听我朗读一边看书,从他们喜悦的眼神里我知道学生们走进了童话的世界。里面有奇怪的雨伞,还有玩滑梯的小星星,蜻蜓老师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半年的时间,虽然我们只读了两本书,但是学生们收获很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喜欢上了读书。既然选择了成为老师,那么我就要成为爱孩子也被孩子们喜爱的老师。

  治愈一生的良药

  我们都在课本上学过鲁迅先生写的《药》,在这篇小说中唤醒愚昧麻木的民众的“药”是革命的精神和思想觉悟。我最喜欢的《鲁迅传》的部分是开端,也就是鲁迅的童年时期,作者写出了鲁迅治愈自己的良药乃是童年的快乐时光和深入骨子里的民族文化浸染。书中说:“童年快乐,是通向一生幸福的唯一桥梁。”有点绝对,但我非常认同。哪怕是最勇敢的战士也需要疗伤,所以鲁迅后来人生的坎坷、遭受的磨难都是因为有了这一剂良药越挫越勇。我喜欢这一部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借鲁迅的童年表达出了对当今教育界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学生要动手,动手就是动脑。”“活着要像撵山狗,焉能变成圈养鸡?”桂花树是可以爬的,腊梅花是可以摘的,墙洞是可以来回钻的,秋千是天天荡的。这丝毫不影响三味书屋的师道尊严,寿镜吾老先生从不打压鲁迅的奇思异想,这才造就了一代文学大师。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已经认识到了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亲近大自然。劳动教育也被放到重要的位置,因为动手就是动脑。从百花园、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私塾先生们都懂得让学生劳动,在劳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书包很小,天地很大。课本很薄,世界很广。鲁迅先生动手劳作的习惯直到晚年不变,正是童年的劳动给他带来了无拘无束的快乐,他的思绪就像原野上不羁的风,孕育了创造性的才华。

  让孩子动手劳动,奔向广阔的原野吧,冲出水泥森林,甩开手机和互联网的束缚。我们学校专门开辟了供学生劳动的小菜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学生们动手刨土挖坑、撒种浇水,发芽的小秧苗成为了他们的牵挂。从嫩黄到浅绿,从开花到结果,学生们带着好奇心动手劳作、用眼睛观察、用心去思索。回首望去,我们早已忘记了教我们语文数学的小学老师,可是他们陪我们做游戏、捏泥人的身影却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我也希望这些可爱的小学生们,长大后还能记得我们一起种土豆、赏向日葵花开的情景,因为这是属于童年的独家快乐。带着快乐长大,童年里都是美好回忆,长大后才能看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后记:《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吸引我的是鲁迅的故事、鲁迅的精神,作者的部分观点对我的思想、教育理念也起到了点拨的作用。开卷有益,读这本书也算是廖有收获吧!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眼中有光、心怀希望,就算不能像鲁迅先生一样做斗争黑暗的孤勇者,也要成为自己心中的英雄。

1 2

书籍简介

  • 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

    刘小川传记 10人浏览

      中国传记文学革新者、百万畅销作家刘小川,为“民族魂”鲁迅先生荣耀立传。  东哲如林,西哲如山。刘小川探幽几十载,把哲学带向生活和文学,带向我国历史文化之脉。  从爱国诗人屈原到文学斗士鲁迅,小川打通中西、古今、雅俗,开创传记文学新思路,以饱蘸哲思的笔触,为五十余位大文人立传,结集出版“品中国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