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我与地坛读书笔记800字
2023-05-22 17:16:34.0 我与地坛 读书笔记800字 史铁生作品读书笔记800字 414 浏览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书笔记800字1
读书先识人,本书作者史铁生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是一个生命的奇迹,更是一座文学的高峰,他肉身虽败,精神却不降。我一翻开书就被他的文字吸引,这种震撼是说得清缘由的。
一股来自于他卓绝的文采。独处于地坛公园的日子里,他无数次将自己置身于自然之中,看那些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和滚动着聚集的露水,在喧嚣的城市里寻找到安静的一方天地。院墙下的阴凉处总有他的身影,不知道他在那里看了多少本书,做了多少场梦,才能把平淡甚至厄运缠身的生活写成质朴又厚重的文字。
一股来自于他盎然的生机与活力,古园是历尽沧桑而灿烂的,亦如他。他爱地坛,与之一见如故,爱那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爱那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也爱那小昆虫飞舞在金晃晃的阳光下。我说他是充满生命力的,这和他无法站得起来的双腿可以共存。作为一个资深体育迷,他用坐在轮椅上的一个个日夜观察着过路行人的运动姿态,或是长跑、或是散步,记录下他梦寐以求而不得的活动。他也享受电视里精彩的体育节目,痴迷于运动员展现的力量、意志和健美的身躯,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直视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勘破幸福真谛。
一股来自于他对母亲的深深的感恩与怀念。我们都知道《秋天的怀念》是他写给母亲的,可是读过全书才知道,他对母亲的思念是随处可见的,尤其在言已尽而意未了之处;他对亲情的体悟是甚于常人的,他用不被注意的生活琐事,用细节来表达;他对多年后才理解母亲的伟大是感到痛悔的,所以一遍又一遍回忆,尝试着接受现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会哀怨、沉郁,他会后悔、暴怒,可是一切都将归于平淡,他感恩于命运。读完这本书后不久就是清明节,我没有沉湎于亲人已逝的悲痛,我想像他一样热爱生命,不纠结无法挽回的事实,用积极的感情回馈当下的生活。那天我待在长沙街头,在下着雨的湖面上泛舟,在夜晚的杜甫江阁旁凝望,“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我用双腿的力量来弥补史铁生不能离开轮椅的遗憾,用饱满的精神状态来对待生命,心怀感恩,慎终追远。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书笔记800字2
当一个人濒临绝望时,总会有一个人站在他身旁鼓励他;当一个人极度悲伤时,总会有一个人安慰他;当一个人暴怒无常时,总会有一个人在身边默默地守着他。这个人,便是我们最亲爱却又最容易忽视的人——母亲。
假若说鲁迅是骨头最硬的作家,那么史铁生便是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他二十岁时,双腿瘫痪,那个年龄,正是青春大好、意气风发,足以大展才华。可就在这样的年龄,他的双腿失去了知觉,内心的悲愤与孤寂是常人难以理解与忍受的。可他却不知,在他背后,还有一个比他更痛苦、悲伤的人。
史铁生在双腿瘫痪后,就时不时会往家附近的地坛跑,可他却不知这样的做法给他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书里有一段写道:“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看完这一段,我心中联想到了那个场景:他走后,他的母亲该是多么的担忧和害怕。她不敢进他的屋子,因为一进去就会令她感到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她又只能悄悄去找儿子发现。
我想,如果老天给这对母子一个选择的机会,母亲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让自己失去双腿。世上哪一位母亲没有为孩子操心过?又有哪一位母亲没有担心过孩子?母亲是伟大的,她们无时无刻不在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的一举一动,陪伴着我们度过每一次的辛酸与苦难。我又不禁想起了在去年暑假发生的事。
在毕业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母亲不辞辛苦地为我辅导作业,给我讲错题,陪我一起复习。我越来越困,可母亲似乎越来越精神。一会儿就到了深夜,墙上钟表的短针已指到了十一,我却感到时光的流逝如流水一般奔腾不止,而我却一无所获。母亲似乎看出了我的紧张和焦虑:“也不早了,睡吧!明天考试不用紧张,认真仔细做最好的自己就可以!”一边说着,一边还在分析着一道难题。当我和她告别时,一抬头竟看见了她脸上的汗水与眼中的期盼。
史铁生的母亲是伟大的,天底下任何一个母亲都是伟大的,她们的爱,总是跟随着你,陪伴着你。无论你所去何方,只要你细心感受,就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史铁生我与地坛读书笔记800字3
人活着的时候总会想几个问题:1、为什么活着。2、为什么要死。
按照史铁生先生的话来说,前者思考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当人出生的那一刻起,活着就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无法改变。至于后者,父母赋予了生命,死亡又是一个必然结果,这趟通往生命尽头的列车既然还得再开那么一会儿,何必着急下车,好好活着呗,沿途还能欣赏一下风景。
思考为什么活着虽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思考怎么样活着却还是有点价值的,史铁生先生的看法是人活着就是欲望二字,这与我认为的人活着的苦,其本质就是欲望的无法满足或者延迟满足的想法是一致的。人活着总是为了得到点什么,也许是名,也许是利,也许是爱情,也许是快乐,人惧怕死亡的本质也是害怕死了之后什么都没有办法得到了。
现在网络上经常能看到说众生皆苦,但为什么苦,无非就是欲望难以得到满足,按照这个逻辑,那如果没有了欲望,是不是就没有了苦?于是我想起了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有提到这个问题,关于人能不能选择自己的欲望,答案是不能。赫拉利的观点是人不能选择欲望,人的意识其实是受欲望驱使的。科学家做过实验,可以根据大脑成像图,就能提前知道人想干什么。人无法克制的拥有了自己的欲望,而残忍的是并不是所有欲望都能通通被满足,面对那些绝对不可能被满足的欲望,只能饱受煎熬,所以众生皆苦才是一个无法规避的无奈。
如此看来,留给我们的剩下两种选择,可以选择接受,也可以选择迎面而上。前段时间我听了一位老师在课上讲,他说,“人应该学会和自己和解。”我想了一阵子,后来发现其实和自己和解就是一个接受自己平庸的过程,并且接受自身欲望无法被满足这一事实的过程。想明白了之后突然就释然了,不是不想得到那些渴望已久的东西了,而是无所谓了,随它去吧,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仅此而已。另一种的选择迎面而上就比较正能量,坚持不懈,对所有阻碍着自己的那些困难说不,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屈服,不放弃,特别感人。
两种选择哪一种更好其实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里最后一句这样写着:“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上一篇:《人类简史》读后感1000字
下一篇:青春之歌读书笔记800字
相关文章
书籍简介
-
我与地坛
史铁生散文 591人浏览
《我与地坛》是一篇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著。这部作品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是作者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晶。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